76年毛主席病重,王震拜访叶剑英,叶帅握着手问:汪东兴你熟悉吗

石磊坚可固 2025-03-21 17:50:38

1986年10月31日一大早,广州白云机场通往农民运动讲习所老地方的路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估摸着有十好几万,场面庄重得很。

叶剑英同志,他是位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领袖,在政治、军事上都有卓越贡献,十天前离开了我们。今天,举行的是他骨灰的临时安放活动。

广州的老百姓一听到消息,都自个儿跑到白云机场去,给叶剑英同志道别。

飞机落地后,叶剑英的骨灰由儿子叶选平亲自捧着,他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那装着父亲遗骨的盒子,伴着忧伤的音乐,慢慢地从飞机梯子上走下来。在他身后,王震等一行人依次跟着。

叶剑英的骨灰被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老地方后,当时广东省委书记的林若亲自主持了骨灰安放仪式,还让大家公开来悼念。

王震将军凝视着老战友的骨灰,眼泪忍不住哗哗直流。回想起革命那会儿,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帧帧在脑海里闪过。

要说王震和叶剑英这两位国家栋梁是怎么认识并且深入了解对方的呢?

【初识叶剑英】

1930年9月份,22岁的王震带着他的游击队,被整编进了湘东独立师。紧接着,他们就在湘赣交界的地带,搞起了武装反抗。

短短不到一年光景,王震带领的湘东独立师多次协助苏区打响了反“围剿”的战斗,成功地把敌人两个团以上的兵力给歼灭了。

第二年11月份,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大会在全国开了,王震呢,他是湘赣苏区的代表,就去了瑞金参加。

大会开幕后的头几天里,毛泽东,新当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头头,把各苏区的老大们都叫到一起,想摸摸底。结果他一瞅见湘赣苏区来的负责人,嘿,这不是当年领自己去韭菜园的那个小伙子嘛,心里头那个惊讶劲儿,别提了。

毛主席由衷地称赞道:

真没想到,以前那个嫩生生的小伙子,现在居然也能自己撑起一片天了。

那时候敌人追得凶,每天都对我们穷追猛打,不赶紧变强根本没法活下去。

王震很低调地回应道。

接着,王震就跟毛主席详细说了说湘赣苏区那边的情况。等说得差不多了,王震就问:“主席,您看我怎么才能把部队建设得更好呢?”

毛主席跟他说:“你不妨去叶剑英同志主持的红军学校瞅瞅,说不定对你的部队建设能有点启发。”

王震对“叶剑英”这个名字超级熟悉。

1927年广州那场大革命里,还有最近那两次、三次跟敌人对着干的时候,这家伙带着红军,一场接一场地赢,名气大得吓人。

王震想了想,然后对毛主席行了个礼,说:“行,我明天去找叶剑英同志问问。”

回到自己临时住的小屋,他往床上一躺,心里琢磨,叶剑英同志到底是个啥模样呢?

琢磨来琢磨去,他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王震早早就奔到了红军学校,去找叶剑英。他原本以为,叶剑英会像他昨晚琢磨的那样,是个年纪挺大的人。可没想到,叶剑英看起来非常年轻,浑身透着活力。

王震一到,叶剑英就赶紧迎了上去,满脸笑意地跟他问好:

你就是王震吧,主席昨天夜里跟我提了一嘴,说你今天要来找我聊点事儿。

这时候,叶剑英对警卫员说了声“拿凳子来”,然后请王震坐下来聊。

王震心里头有点惊讶又高兴,赶紧礼貌地回道:

没错,我想向总参谋长咨询一些关于红军发展的事情。

随后,王震跟叶剑英详细说了说湘赣苏区现在是个啥情况,还有红军建设上碰到的一些问题。他很诚恳地请叶剑英给出点建议和帮助。

叶剑英通过研究王震的战斗记录和直接汇报,发现他真是个出色的年轻指挥官。对于王震在军队建设过程中碰上的那些难题,叶剑英给他支了几招,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办法。

在部队基层,咱们得使劲儿推进党小组的建设,让党员们在打仗时都能站出来领头,还得把政治思想工作给抓牢了。这么做,对提升王震湘东独立师的战斗力,那作用可大了去了。

叶剑英从王震的战斗经历里学到了不少实际的打仗技巧,然后把这些经验融入到红军学校的教学里头,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这次聊天,从一早儿聊到了下午。王震心里那种高手间互相欣赏的感觉,过了好久都忘不了。他上了年纪后,提到这事儿还说:

如果不是工作催得紧,我估摸着能跟叶帅聊上个大半天,根本停不下来。

那次碰面过后,在接下来的革命道路上,他们逐渐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情。

【革命战争中的交往】

抗日战争拖到了僵持那会儿,咱们党和军队可真是碰到了大麻烦。另一边,日本鬼子搞了个“治安战”,使劲儿打压、杀害咱们抗日的老百姓和军队。

另外,国民党那些反动家伙不断挑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共”行动,他们对我党和军队驻扎的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又是军事围堵又是经济掐脖子,想尽办法想把咱们困死在那里。

这种情况下,党中央让王震带着三五九旅跑到陕甘宁的南边,南泥湾那个地方,他们一边得防着敌人打过来,一边还得开荒种地,自己搞生产。

不过,在1943年6月到7月那会儿,胡宗南拉拢了四十多万兵马,在陕甘宁边区南边磨刀霍霍,准备动手。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可能随时打过来的威胁,毛主席对王震下达了命令:

要是胡宗南带着大军攻打我们的边区根据地,咱们部队头等重要的事儿就是先撤,保护好自己的力量。咱得用迂回战术,躲开他们的厉害势头。

但王震对此完全摸不着头脑,退避三舍具体该怎么做,他压根不清楚。他正打算开口再问问,毛主席就笑着对他说:“这事儿啊,你去找‘参座’问问看。”

没办法,他只能带着一肚子疑惑,走到叶剑英住的地方去。

王震一到叶剑英家,就悄悄地问:

剑英啊,我有个事儿想问问你,就是那个“退避三舍”具体是咋回事?主席跟我讲过,要是国民党军队打过来了,咱们就得退一退,什么一舍二舍三舍的,可我这脑子就是转不过来,这到底是啥意思呢?

叶剑英一听王震的话,立马就乐呵开了,笑着说道:“王震啊,你得加把劲提升提升文化水平咯。”

然后,叶剑英就很平易近人地跟王震讲了起来:

春秋时期有个故事,讲的是晋文公和楚成王打仗的事儿。晋文公让晋军往后撤了九十里,假装自己不行,想骗楚军来追。这一撤,一舍就是三十里,三舍加起来就是九十里。结果,楚军真上当了,晋文公趁机把他们给打败了。

明白了!但话说回来,咱们就算退个三十里、九十里的,也甩不掉胡宗南的追赶啊。

王震一本正经地给出了答复。

叶剑英跟王震语重心长地讲:

肯定不行嘛,毛主席的意思是说,别太纠结退多少地方、退多远,关键是要确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别散了架。

我们主动退一步,是为了先在政治和舆论上拿到好牌,之后再在军事上瞅准时机反击。”

听到这话,王震拍手大笑起来,乐道:“毛主席真是厉害,我咋就没想到这一招呢。”

为了让王震完全明白“退避三舍”这一战术的意思,叶剑英特地领着他四处奔波,实地查看战场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俩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费尽心思,竭尽全力...

【建国后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和王震分别去了天南和地北。叶剑英在南边忙活着,而王震则在北边打拼。虽然两人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天南地北,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天地,可心里那份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却是一模一样的。

叶剑英负责华南等地的管理事务,另一边,王震带着解放军去了新疆。后来,叶剑英成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王震也当上了农垦部部长,他们两个人这才又开始频繁地打交道。

那时候,因为国际环境在变,加上咱们国家要加强国防,还得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点,所以中共中央就打算在华南搞个大橡胶生产基地。一开始,这事儿是叶剑英在管,但后来他被调回北京了,那重担子就交给了农垦部部长王震。

王震带着退伍的军人、技术专家和一群支援边疆的年轻人,全力推进橡胶产业的发展,他们建起了一处又一处的橡胶种植园。

经过他们的辛苦付出,橡胶树不再只长在北纬18度的地方,而是被成功推广到了北纬24度,现在种植的面积快要有500万亩那么大了。

后来,到了1983年,那时候叶剑英已经86岁了,王震也75岁,他俩一块儿回到了以前拼搏过的地方,广东农垦总局。

他俩一到,农垦总局的那些老战友、老同事们都热情似火地迎接了他们。

王震当上了农垦部部长后,他很高兴地给叶剑英介绍来见面的几位老朋友,他说:

这些老一辈的战友们,都是你的老下属。想当年,和你一起打拼,解放广州、海南岛的,就是他们这帮人。之后呢,他们听了你的话,都转到农垦领域去了。

叶剑英瞅瞅周围那些头发已经花白的老战友们,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赶紧走上前去,和他们一个一个地握着手,温情地说:

你们真的不容易,以前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现在又在国家建设中奋斗到老,全都是老百姓心中的大英雄!

接着,他扭过头,瞅了瞅旁边的王震:

你这人,以前打仗那会儿豁得出去,现在搞农垦也是拼尽全力。这么多年过去了,都五十几年光景了,王震同志的贡献那可是真的不小。

王震听到叶帅夸奖自己,有点害羞地回应:“说实在的,橡胶这事儿,一开始可是你带头的,我就是接替你继续做的,成绩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无论何时,王震在叶剑英面前总是表现得特别低调,他把叶剑英当作自己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就算叶剑英碰到不公平的事儿,王震还是一样敬重他...

那时候,叶剑英被安排到了湖南,而他的老兄弟王震呢,也被打发到了江西。

湖南的冬季挺湿冷的,叶剑英有点吃不消,经常因此而感冒发热。

时间一长,身体就越来越差,心里头也挺郁闷的。

王震了解这些事情后,就经常从江西抚州坐火车跑到湖南长沙去见他。

另外,他专门联系了一个现在在长沙做事的老同事,让他在生活中尽量帮衬一下叶剑英。

有次,王震给叶剑英打了个电话,说他过两天要过来瞧瞧。

不过这回叶剑英却给拒绝了:

王胡子,你就别往这儿跑了,我过几天会去你那边的。你来我这儿吃饭,可没啥好招待的。还是我上你垦殖场那儿,去尝尝鲜,改善改善伙食!

听完叶剑英的一席话,王震立马就笑了出来:

行嘞行嘞,你就放心大胆地来吧。你身子骨弱,要不还是我跑一趟长沙,把你给接过来吧。

那段不容易的时光里,大伙儿都离叶剑英远远的,生怕沾上边,但王震却始终心里装着这位老伙伴。这就是常说的,困难时候才知道谁是真朋友。

1976年那会儿,周总理走了,毛主席身体也不太好,叶剑英呢,他找了个“养身体”的理由,跑到西山那边住了一段时间。

最近,王震老往叶剑英那儿跑,帮他张罗些事情。

有次,王震去探望叶剑英元帅,叶帅一把拉住他的手,问道:你对汪东兴同志了解不?

王震点了点头,像是在琢磨着什么。

按照叶剑英的吩咐,王震和汪东兴经常保持联系,他乐意当个到处跑的“传话助手”。

多亏了叶剑英、王震这些老一辈的精心安排,局势才得以平稳下来。

搞定那件大任务后,叶剑英的身体就慢慢变差了,最后直接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王震心里头特别犯愁这事儿,他硬撑着生病的身子,一趟趟地跑去看望。

1986年10月21日晚上,叶剑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王震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跟旁边的人说:“快扶我一把,我得去送叶帅最后一程。”

在分别的紧要关头,王震牢牢抓着叶帅的手,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哭得稀里哗啦的。

王震在他葬礼的那阵子,心里头难过得要命,差点就昏过去了。

第二年到了叶剑英的祭日,他的骨灰正式被安葬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老战友王震还有中央的一些同志特意坐飞机赶到广州,来参加骨灰安放仪式。

站在纪念碑前,王震郑重其事地给叶剑英鞠了三个躬,心里满是对这位革命老战友的深深思念。

1993年,王震在广州度过了他灿烂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说不定,他和那两位老朋友在另一个世界又能重逢了呢。

【结语】

王震曾这样谈起叶剑英:“他真的是个非常出色的领导,更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好老师、好朋友。他的智慧、谋略,还有高尚的品格,给我们大家都立了个好榜样,这些优点值得我们一直学习。”

叶剑英和王震,俩人因为心里都装着救国家、救百姓的大志向,所以走到了一起,成了革命路上最铁的哥们儿。他们并肩作战,互相扶持,一路前行。

他们照着党指引的正确道路走,为人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气,还为国家的发展和安稳费了不少心思。他们俩的革命交情,真心让人佩服,得点个赞。

0 阅读:288
石磊坚可固

石磊坚可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