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癌症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期,一项关于氢气治疗癌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的创始人徐克成教授在其新书《氢气控癌:理论和实践》中,基于对82例中晚期癌症患者的随访研究,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每天吸入氢气至少1.5小时,连续3个月以上,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能,甚至可能控制病情的进展。
徐克成教授的这项研究自6月1日公布以来,迅速引发了公众和学术界的热议。书籍封面上醒目的标语“肿瘤康复的颠覆性探索”和“天然之气,居家康复,生理之气,无药为医”等,更是激发了人们对这一非传统治疗方法的好奇心。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多位知名专家的评述,包括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以及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他们的支持为这项研究增添了权威性。
氢气治疗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直到十多年前,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特性被提出后,这一领域才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进入中国。尽管大多数研究都基于动物模型,人体临床试验相对较少,但这并未阻止市场上氢气相关产品的热销,如价格不菲的氢气水杯和吸氢机。
徐克成教授的研究提供了82例癌症患者的吸氢报告,这些患者在2018年5月以后开始接受治疗,大多数在徐教授的健康工作室接受氢气治疗,部分在家中进行。徐教授和团队详细记录了这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此外,还有14例患者是从2014年到2018年4月的“居家吸氢患者”,徐教授通过实地访问和查阅医院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这些患者每天至少吸入1.5小时的氢气,气体流量为3000ml/分钟,连续治疗至少3个月。涉及的癌症类型包括肺癌、肝癌、妇科恶性肿瘤、胰腺癌、乳腺癌等。所有参与者都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大多数在接受常规治疗无效后转而尝试氢气治疗。
徐克成教授在对这些患者进行3至46个月不等的随访后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如食欲和睡眠,有显著改善。不同肿瘤类型的患者体能改善情况各异,其中肺癌患者效果最为显著,而妇科肿瘤和胰腺癌患者效果较差。在肿瘤标记物方面,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下降率最高,达到75%,而胰腺癌和肝癌患者无明显下降。在疾病控制方面,肺癌的控制率最高,超过78.9%,胰腺癌最低,仅为20%。同时,有12例患者因病情发展或感染等原因去世。
徐克成教授强调,氢气治疗应被视为癌症主要治疗后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治疗。他本人也是一名癌症患者,13年前因癌症切除了部分肝脏,之后他一直在寻找“有效、简便、价廉”的癌症康复方法。在看到氢分子医学在国内的兴起和一些癌症患者吸氢后的“神奇康复”后,他决定投身这一领域。
氢气医学的研究起源于东亚,徐克成教授自己也开始每天吸入一两个小时的氢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于观贞也发动全家一起喝氢水,他亲身体验和观察到喝氢水能缓解便秘、口腔溃疡,减少牙龈出血,甚至能使头发变黑。
氧化损伤和炎症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基础,自由基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能量代谢的基础。正常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但当体内氧化反应增强或抗氧化能力受损时,就会产生过量的自由基,从而损伤机体细胞。
徐克成教授认为,氢气治疗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及抗炎症作用。所谓选择性抗氧化,是指氢气能中和掉对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而不影响其他重要物质的运转过程。1975年,美国化学家马尔科姆·多尔等人发现,在8个大气压下,连续呼吸浓度为97.5%的氢气两周后,小鼠的皮肤鳞状细胞癌显著缩小。2001年,法国科学家Gharib等人证实,呼吸7个大气压的氢气,对感染血吸虫小鼠肝脏的炎症具有显著治疗作用。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太田成男提出,在非高压条件下,给予小鼠2%浓度的氢气,能起到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动物大脑内氧化损伤产物的水平,显著改善小鼠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
氢气医学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但目前关于氢气在体内具体作用的机制并不清楚。氢分子较小,不易标记追踪,其反应过程目前尚不掌握。尽管如此,氢气治疗的研究仍在继续,希望能够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