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怎么来的?”相信不少人今天都会听到这个问题。一些“有学识”的家长,就会给孩子讲春秋名臣介之推的故事。
介之推与清明节的关系当年介之推跟随晋文公重耳流落江湖,在最艰难的时刻,割下大腿上的肉来保证重耳的饮食。重耳非常感动,表示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厚赏介之推。十九年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履行承诺要对介之推进行封赏。但介之推却带着老娘躲进了深山老林,他做这些事不图回报。
晋文公急着报恩,竟一时糊涂,听信谗言,派人火烧绵山,企图将介之推给逼出来。没想到介之推却与母亲抱树而死。死前还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之推的举动让晋文公羞愧难当,为了纪念介之推,他规定在寒食节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的冷食。寒食节一开始期限是一个月,但一直吃冷食对肠胃不太好,渐渐的缩短到一天,日子就定在就在清明节的前一日。寒食节当天,人们为了纪念介之推,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因为日期与清明节相近,后来就与清明合二为一。而清明也不单是祭祀介之推,还可以祭祀自己的先祖。因此有些人认为,清明其实是为了祭祀介之推而设。
寒食节的起源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答案是否定的。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和八卦等事物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而今天的清明节,其实是融合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传统节日而成,即: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的起源,并非为了纪念介之推,而是继承了上古时期的旧习。每当仲春时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发火灾,而且春雷也容易引发山火。而古人往往在这个时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了保证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便要求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之为“禁火”。祭祀活动结束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称之为“改火”。
禁火期间由于没有火种,人们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但有的地方寒食节长达一个月,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期限渐渐缩短,到唐朝时只剩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而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便是禁火、祭祖、吃寒食、插柳。唐朝之后,寒食节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过去的地位。
上巳节的习俗而除了寒食节外,清明节还吞并了另一个传统节日: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之为“祓禊”(fúxì),后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书圣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上巳节这一天所写,记叙与友人饮酒赋诗,流觞曲水一事。
到了宋朝,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而清明节又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所以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就被清明节所融合。如今天清明节郊外踏青、放风筝等习俗,就是从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中演变而来。
那古代清明节放假几天呢?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明节虽来源已久,但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并设立扫墓假是在唐宋之后。唐玄宗时期,不少官员因扫墓问题耽误职守,所以唐玄宗特地规定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唐德宗时,假期增加到七天,官员们也可以从容扫墓。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据宋代的《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这一传统节日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规模极其盛大。大家认为清明节应该放几天假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