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人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不善是违背本性的,因此教导世人要多做善事,遵从本心。而荀子虽然提出了“性恶论”,但着重强调的是后天的教育。只要教育好了,即便本性是恶,也有变善的可能。在佛道两教中,更是存在行善可以改命的说法,还为此出现许多劝人向善的故事。
书生拯救弃婴清人梁恭辰编纂的一部史料笔记《北东园笔录续编》记载,清朝时,浙江宁波有位书生叫袁道济,虽然自幼刻苦读书,却一直没有前去参加科举考试。同乡人感到很奇怪,学而优则仕,袁道济努力这么多年,难道不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么?在细问之下才得知,他是因为家里贫穷,不想再增加父母的负担而放弃了科考。
古代赶考,不仅要自带干粮,更要自带路费。由于交通不发达,一路上的开销,对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一旦家族中出现有希望的苗子,都会举全族之力助他参加科考。而袁道济的亲人也是一样,在得知他是因盘缠的问题放弃科举后,立刻凑了三金给他,让他立刻动身,千万不要耽误了秋闱。
袁道济也没有矫情,想着日后自己高中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亲友们的资助之恩。结果他在赶考的路上,却捡到一个被人抛弃的婴儿。婴儿嗷嗷待哺,袁道济却没有时间抚育婴儿。但若他置之不理,良心上又过不去。于是他拿出自己身上全部的盘缠,将三金给了一户卖豆腐的人家,希望他们能好好照顾这个孩子。
袁道济到了省城后,因为没有钱住宿,便想投奔同乡。结果同乡嫌弃他穷,怕被袁道济蹭吃蹭喝,直接拒绝了他。万般无奈之下,袁道济想起一个认识的老和尚。虽然二人也不是很熟,但老和尚已经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否则他就得露宿街头。
城隍为书生改相换运袁道济厚着脸皮找到老和尚,表达了自己想要借宿的想法。老和尚尽管面露难色,但还是给他找了个住的地方。当天晚上,老和尚梦到各地的城隍开会,把乡试名册呈给文昌帝君。因为有些人品行不端,被废黜,需要再添补一些人员进来。
宁波的城隍向文昌帝君进言道:“启禀帝君,袁生救人心切,应当高中!”文昌帝君命宁波城隍把袁道济带到面前问话,宁波城隍急忙照办。文昌帝君看到袁道济的样貌后,不由叹口气:“此子的面相实在不是那大富大贵之人,怎么办?”宁波城隍道:“这好办,可以把判官的胡子借给他。”
老和尚醒来后,对此事啧啧称奇。第二天正想把此事告知袁生,却突然发现袁道济竟然一夜之间长了胡子,老和尚吃吃笑个不停。袁道济问老和尚他笑啥,老和尚便将梦里的事告知了他。巧的是,袁道济也做了那个梦,二人都互相惊叹。有了这么一出,老和尚也不敢将袁道济赶走了,还好吃好喝的供着他。
等发榜后,袁道济果然高中,老和尚再次相信了那个梦,从此更加注重积德行善。而袁道济也保持初心,继续行好事,做好官。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刻,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参考资料:《北东园笔录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