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疗效的药物及检测因素

凌丝评健康 2024-04-05 20:12:34

目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的抗病毒治疗已成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最经济实惠、方便有效的治疗标配。由于影响疗效发挥的因素众多,其中首先应该排除的是药物和检测因素。

NAs类抗HBV药物的不足之处

目前可供抗HBV治疗的药物仅有干扰素和NAs两类,前者由于需要注射给药,价格较高,且药物需低温保存,有流感样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等因素影响到患者的使用,而后者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轻微可控,可满足CHB长期给药的要求。

拉米夫定后,又有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丙芬替诺福韦等相继问世,抗病毒强度亦随之相应增加。

目前以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丙芬替诺福韦被国内外指南列为首选药物使用。但由于这些药物均作用于HBV的转录过程,仅能对病毒起抑制作用,因此肝细胞中仍然可能有HBVDNA的持续潜存。

研究显示,HBeAg阳性者,按照亚太的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停药标准,停药后第6、12、18月后的乙肝复发率分别为0、7%、15%,累计的病毒学复发率高达38%、41%、60%,停药至复发的中位平均时间为7.2个月,而HBeAg阴性的患者停药后的第3、6、9、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1.1%、48.9%、66.7%、73.3%。中国报道达到指南标准停药72周后,随访有29.7%的患者复发。

药物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主要有NAs抗病毒药物的基因屏障,抗病毒的效力、剂量、化学结构等,能够直接影响到HBV DNA的阴转和治疗效果的发挥。

所谓“基因屏障”,是指能够引起HBV原发性耐药所需要的基因位点突变个数,基因屏障越高,所需要的突变的位点越多,发生耐药的风险越低,反之亦然。

NAs抑制HBV DNA复制的能力是防止耐药的关键之一,抗病毒能力较弱者,选择性压力较强,耐药基因屏障低,可较快选择出耐药突变株,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而抗病毒能力强的药物则耐药基因屏障高,能快速完全地抑制病毒复制,选择性压力反而相应降低,就是说临床如果初始治疗就应用抗病毒作用强的药物重拳出击,很快把病毒复制给停止,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出现。

如上述前三种低屏障的药物,均仅需要病毒的一个基因突变位点出现,就可导致药物的敏感性下降,HBV DNA反弹,而强效的恩替卡韦需要具备3个基因的位点同时发生基因突变才能够出现耐药,故被称为强效低耐药品种,替诺福韦和丙酚替诺福韦亦然。

另外,不同口服抗病毒药物之间如果发生了交叉耐药,亦能够降低耐药屏障,如应用拉米夫定出现耐药后,仅仅需要再有1个位点的基因发生突变就可以对恩替卡韦也产生耐药。

临床已发现服拉米夫定耐药者,即使改用恩替卡韦治疗5年,亦会有51%的人再次出现对恩替卡韦的耐药。

抗病毒能力还与药物的应用剂量有关,如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两个药物活性相似,但后者因为应用剂量更大(高30倍),其抗病毒效力远超阿德福韦酯成为迄今最强力的HBV DNA抑制剂之一。

因此,为防止病毒的基因突变,宜尽快选择后三者这些强效、高基因屏障的药物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尽快使之阴转,并在后续的治疗中保持病毒的持续阴性。

对NAs治疗应答不佳者容易出现病毒学突破。

“病毒学突破”指应用NAs治疗依从性良好者,疗程中HBV DNA水平比最低检测值升高1个对数级,或转阴后又复阳者。

据台湾228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的观察,随访197周发现,其中有26例出现病毒学突破,多因素分析认为治疗24周时的HBV DNA仍未转阴(测值高于检测下限),与其明显相关。

目前,通过应用NAs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概率十分稀少。感染者即使HBsAg消失,仍然有发生肝癌的风险,或者说其发生概率远大于无HBV感染的人群,尤其是已进入肝硬化期或者有相应倾向者。

国外报道使用丙酚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的HBVDNA高载量患者,治疗1年后尽管达到了完全应答(MVR),病毒载量<12IU/ml,肝癌的发生率依然增加了3.5倍。

一项回顾性研究,以NAs初治48周,MVR>12个月和<12个月者比较,疾病进展(肝硬化进展、并发肝硬化、肝癌或者出现肝脏相关事件的死亡)累计发生率,5年后分别为10.7%和26.2%,发生肝癌者为6.9%和13.7%。未达MVR者继续应用恩替卡韦治疗也影响到后续的临床效果,香港报道,对440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12个月没有达到MVR者继续用药到3年,累计达到MVR率为57.5%,显著地低于治疗12个月已达到MVR者(99.1%)。

检测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检验方法的差异,一项对875例用恩替卡韦初次治疗的患者研究发现,已发生应答,但HBV DNA处于不同检测下限,HBV DNA<2000IU/ml但仍>11IU/ml即处于低病毒血症期者,观察4.5年后发生肝癌的比例达23.4%,而<11IU/ml者为10.3%,认为若无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虽然HBV DNA已<2000IU/ml,显示出“阴转”的假象,部分人可能依然处于低病毒血症(LLV)状态,罹发肝癌的风险比已达到MVR者高98%。

在2000年之前,HBV DNA初始可被检测时,应用的是定性的方法,即阳性、阴性来确定其存在,后来随着PCR技术的逐渐成熟与进步,定量检测在临床推广使用,其检测下限亦逐渐由<2000IU/ml、<1000IU/ml、<500IU/ml、<250IU/ml、<100IU/ml、<50IU/ml过渡到现在的<20IU/ml甚至<10IU/ml。

而时下运用最新的多靶点引物双探针全自动Cobas 4800,则下限达到了2.8IU/ml,使更多潜在的LLV被甄别出来。鉴于目前多数基层医院应用国产普通试剂检测,下限为<1000~100IU/ml之间者居多,若抗病毒期间出现病情反复者,宜注意LLV之可能。

如疗程中若多次出现原因不明的ALT等肝功能指标反弹或波动,需及时更改敏感HBVDNA检测方法加以甄别。

近日日本报道,一组运用目前通用的高敏检查方法检测HBsAg,证明已经获得完全清除后仍然发生肝癌的慢性乙肝患者,通过更为高敏的检测方式(<0.0005IU/ml)检查,发现HBsAg仍为阳性,虽未做肝活检,做细胞核内的HBVcccDNA,依据后者耗竭速度远低于HBsAg阴转的常理,不难推测患者体内有微量病毒存在而作祟之可能。

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抗病毒治疗应将HBV DNA水平控制得越低越好,推荐及时普及使用高敏的检测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率,避免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文·程书权 (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3 阅读:1289

凌丝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