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有什么用,能干什么新鲜事?一名华为工程师这么说

菊厂基地打工仔 2024-08-02 03:15:27

在这个喷涌的信息资讯时代,不管是移动新闻门户、科技类公众号、还是热门的科技论坛,到处都是对科技热词5G的讨论,5G俨然成了新时代的技术高地,我对此万分好奇:

5G是什么?

5G的到来还有多远,怎么周围都在讲5G呀?

5G能带来什么,为什么大家这么期待?

虽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我潜意识认为5G领域非常有潜力,隐隐把它视作职业规划的方向。

2019年5月份,我怀揣着对5G美好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华为广阔平台的期盼,来到了5G产品测试,正式开启了一段新的职业旅程。

对公司的第一印象来自入职培训,溪流背坡村那美丽的欧式办公环境,园区的观光小火车,让我不由感叹:办公环境竟可以如画一般,果然技术创新离不开优美环境。

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一角

小区管理初成长

“师父,什么是CPRI共AxC啊?”

“师父,什么是5G上下行解耦啊?”

“师父,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型号的射频模块,按系列平台化不是更便于开发和维护么?”

如果此时你经过华为上海研究所4G北办公区,可能会遇到一个 “十万个为什么”围着导师发问。

这个每天像小蜜蜂一样“嗡嗡嗡”提问的人,就是我——上研一名新的小区管理组成员。此小区可非同彼小区,千万别误会我成为了住宅小区的门卫,实际上,我是管理通信网络的小区,这一个个的小区组成了无线网络的覆盖,保障了我们日常通话、上网的顺利进行。

面对新知识、新领域,我每天都有新思考、新问题。师父从来不会拒绝回答我的问题,反而很耐心,遇到我不懂的专业术语,还会用各种比喻帮助我理解,他甚至鼓励我,说:“会提问、能概括、理层次、简总结,这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与思维,希望你以后多运用。”

每每听完,我都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不仅明白了抽象的理论,还收获了宝贵的工作思路。得到解疑释惑后,我会在随身的工作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有时还配图,以辅助自己的快速理解、掌握。

随着笔记本上五花八门的“图文插画”不断增多,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式:遇到问题,心里默默询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公司内部Support、W3等知识平台,主动积极探寻;如果仍然没有找到答案,就带着概括后的问题去求助。学得如何,要看做得怎样。很快,我迎来了第一次的任务检验——搭建华为新路由器产品——CPE PRO(CPE,Customer-premises Equipment,客户终端设备)的接入环境。

现在来看,这真是一个简单至极的工作,但我当时感觉是那么费劲。虽然只是一个接入,但是却包含着小区资源管理、随机接入、用户调度、天线传输、调制解调等技术。

第一步寻找CPE PRO内部收发天线端口,我就经历了从W3开始搜索到寻求组内同事帮忙,再到求助产品接口人找到负责的海思同事,最终拿到一张完整准确的天线接口图,一连串的传递求助解决了这一问题。

还没高兴多久,我就发现完成设备连接只是第一步,后面的问题只多不少,这让我内心焦虑,甚至一度产生自我怀疑:怎么连续7天CPE PRO仍然无法接入小区,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份工作啊?但是我不服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只如此,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该找谁帮忙。最终跌跌撞撞,见招拆招,完成小区的建立、数据传输链路的配置等一系列工作。当在监测界面看到CPE PRO成功接入小区的信令、上下行业务数据正常传输的曲线时,我激动地握拳,兴奋地向PL说道:“终于搞定了,后面大家可以用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抽空回顾了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受益匪浅,学习了如何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地分析问题、讲问题、总结工作。这一两个月的学习夯实了我的理论知识,任务实践加深了我对5G业务的应用掌握。我从一个通讯小白,逐渐掌握了小区管理领域的基本看护特性,在中期答辩、转正答辩中均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顺利完成新员工的转身。

业务转换新领域

去年年初,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我对小区管理建立了一定的认识,部门安排我从小区管理转向用户调度。如果说之前的小区管理相当于高楼大厦的地基,那么用户调度就像这栋大厦中规划整齐的建筑结构框架。我开始深入接触通讯的深层面,学习看护无线资源是如何分配的,用户的上下行数据又是如何传输的;开始揭晓生活中一些问题:手机的数据是怎么接收和发送的,为什么有时候网速快,有时候网速差;开始接触如何测试商用终端与基站的兼容性保障,以确保上市5G终端没有基础兼容功能问题,这在5G时代可是重要领域呀,我不由得跃跃欲试,怀着积极主动、多思多问、自我增压的想法,重新出发。

虽然平时玩起手机来是得心应手,但真正做手机测试,却殊为不易。不同的手机,面向的市场不一样,比如某一款测试手机竟有韩版、欧版、加拿大版、国行版等,且其支持的5G频段能力也不尽相同,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所有手机的通信能力都是一样的呢。

加入用户调度组1个月之后,我迎来了第一个特性方案保障——泰国A运营商的某项私有方案保障:解决部分终端无法接入5G网络的兼容性问题。

问题出现在4G和5G小区在低频段进行频谱共享的场景中,我司的5G手机在该场景下接入没有问题,但是更换其他品牌的某些手机之后,就会导致接入失败或者性能严重恶化,考虑到该类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量,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用户的上网体验,进而影响客户频谱共享特性的正式商用。

为了尽快定位和解决问题,我们一边测试验证、一边和开发分析,然后修改可能的问题触发点,重新验证采集日志,继续开发分析,最后再与华为手机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很容易得出,但是原因追溯和问题解决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当时和其他小组一起,经过一个月的联合攻关,终于明确了原因在于手机芯片,随后我们与芯片厂商达成解决方案,为网络特性商用扫清了一个潜在的关键问题,我也因此获得了版本和部门的月度激励。

经过泰国A运营商私有方案保障的高质量交付,我打消了担忧,坚定了信心。

“车载旅游”在韩国

去年下半年,我开始主动寻求参加项目的机会。正好韩国L运营商提出继续进行和我司的5G版本实验局,我不由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原本担心自己刚入职没多久,没有机会,但也许是之前项目完成得不错,我最终被安排到关键局点——韩国出差,并担任实验室的Owner(负责人),负责版本实验局的实验室准入升级、新版本的客户需求测试、5G SA商用特性的验证。我深感压力,担心自己能否做好这个项目,但担忧中也有一丝期待——全新的项目、全新的国家,这一定是一次不错的体验。经过新冠检测和一系列准备,我终于来到了韩国首尔。

传闻中的首尔到处是长腿欧巴、漂亮小姐姐,以及富有特色的炸鸡、拌饭等美食,但我还没来得及感受这别样的风土人情,就进入了酒店隔离。隔离结束后,我开始了在韩国的第一项任务——外场拉网测试。这是我第一次进行外场拉网测试,切身感受了一把“车载旅游”:在规划好的路线上,车辆以不高于30km/h的速度装载手机运行测试,以验证现网中不同特性下手机的数据传输速率。

第一天的行程从早上10:00乘车出发,到晚上20:30回到酒店,除去午餐的1个半小时,整整9个小时都待在车里,下车时腿竟然有点发软,差点没站稳。看着自己下车的腿软姿势,我笑着自黑:“身体不给力呀,这样的车载旅游腿脚不走路,反而无力了”,一起的同事和司机笑着说:“第一次太正常了,你还需要多跟车跑跑啊。”

如果说这样的“车载旅游”是第二难消受的事件,那么最难消受的就是跑了“车载旅游”后发现是白做工。那是一次外场测试中,一位同事发现测试工具无法向5G手机发送数据,经客户确认:测试工具有问题,需要更新软件版本。但我当天的测试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即便在晚上收到了测试工具的软件更新邮件,我也没放在心上,只觉得自己的测试工具没问题,不需要更新。我很快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代价。第二天出发前,我没有检查测试工具,结果离目的地还有一半路程时,测试工具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我不得不立刻返回客户办公室去更新软件版本,这一折腾,在路上就浪费了1个多小时。这件事也给我敲了警钟,做测试要时刻谨慎,提前对齐路线和测试模型,检查测试软件工具,留心车辆行驶路线与终端监控界面,以免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连续2周的外场拉网测试后,我进入客户实验室负责基站版本的实验室准入升级(客户网络升级前,完成客户指定的功能用例验证)。此时客户正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比拼测试,能否帮助客户达到“压倒性优势”的战略目标是我们项目成败的关键。一线和其他同事已经完成了前置工作,只待客户网络升级,客户指定的功能用例实验室验证却还没完成,留给我们实验室团队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天,我和实验室的3位同事已做好通宵奋战的准备。

专注的人最充满精气神。当天晚上,一个个用例在大家的手中紧张而平稳的完成,外面的太阳慢慢露出脸庞,天逐渐明亮,但大家似乎没有感到疲倦。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批次的全部用例,提前达成目标,有力保证了现网的升级计划。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完成了第二批的最后一个功能用例测试,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准备刷新测试报告,我司本地服务同事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之后,他语气极快地告诉我们:该栋楼有家属确诊新冠感染,请大家立刻离开实验室返回酒店隔离等通知。当时我有点懵,似乎还没从紧迫的测试中缓过神来了,脱口而出:

“我的测试报告还没弄完,现在离开,那报告什么时候提交?”

译员刚翻译完,该实验室负责人回答道,“Health is first. Next week, next week! I've communicated with the customer.(健康第一。下周再写吧,下周!我已经和客户沟通好了。)”说完,办公室的几位都笑了,说我太认真了。

“OK, OK!”我也笑了,才反应过来,回酒店也可以继续整理测试报告。

回到酒店,我和团队继续着手整理资料,下午就按计划提交了全部的功能测试报告,为本次版本升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用心沟通促成长

转眼到了10月底,项目进入尾声,部分团队成员陆续回国,而我坚守在一线继续支撑现网收编。如果说之前的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我只需专职一项任务,现在的我需要兼顾多方面工作,压力瞬间增加不少,可以说每天脑袋被塞的满满的。毫无疑问,实验局收尾的那几周,我接触的领域更广,掌握的技能方法也更多,与客户的交流次数和深度也明显增加,受益匪浅,真可谓压力与成长并存。

最开始我以为做好 “传声筒”,针对不懂的问题传递给总部专家分析就好,结果被现实狠狠地“教育”了一番。某次实验室测试中,我发现S手机在5G小区间切换失败,经开发工程师分析后,我向客户提供了问题报告以让客户协助排查。但在第二次问题复现时,客户当面对报告提出质疑。我只得记下问题找开发工程师继续讨论分析。经过一线和上海4G 工程师的支撑,我满怀信心地修改了分析报告,然后再次提交。

但等来的却仍是客户的反问,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内心也有些尴尬,暗自下定决心:不能再一味依赖开发工程师的结论了,不能每次都做“事后诸葛亮”。会后,我拉动方案设计工程师、华为核心网工程师一起深入研究分析,在补充分析后第三次提交分析报告。但客户又针对方案流程提出了其他更细致的问题,我在会上和客户解释一二,然后继续拉着专家们一起分析。这样来回沟通了四五次,耗时近一个月,虽然过程煎熬,但是我发现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了,考虑问题也更全面。后来我还总结了一套高效交流方式:问题场景、现象是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正常的流程是怎样的,本次流程异常是在哪个环节?(优先图文并茂)→下一步需要谁去做什么?按照这个思路去澄清交流,清晰呈现问题,自己讲得清楚,客户听得明白,后续1-2次的沟通基本可以实现问题闭环,反复拉锯的现象不复存在。

项目结束后,韩国一线认为本次版本升级是近年来最顺利的一次,这应该就是对团队的认可,是对我们付出与努力的认可。结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和工作让我收获匪浅,即使我自己是大草原上的一株青草,我也能自成风景,熠熠发光。待微风吹过,那左右摇曳的草叶难道不是闪耀着坚韧的光芒?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2年的HWer(华为人),从一个几乎通讯小白到现在成为一名得到认可的测试工程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充满压力,新的起点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承担。但我已经学会拥抱压力,没有顾虑,只有前行的坚定。路在脚下,脚步不停,奋斗不止!

0 阅读:0

菊厂基地打工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