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少有的雪松之国:黎巴嫩
总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只比我们的西安略大一些——西安的面积约为1.01万平方公里。
如果不计算黎巴嫩的海外侨民,黎巴嫩国内人口还不到西安的一半:前者只有600万,后者常住人口不少于1300万。
从1920年起,黎巴嫩属于法国的海外统治地之一,直到1943年黎巴嫩宣布独立,1946年即二战胜利的第二年,法国军队全部撤离黎巴嫩。
作为前殖民者的法国,与已经独立的黎巴嫩,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黎巴嫩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一)不可思议的一幕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港区发生严重的爆炸事件,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抵达贝鲁特开始访问和慰问。
马克龙在发表公开讲话时,反复说得一句话便是:黎巴嫩不会独自面对困难,法国与黎巴嫩站在一起。
实事求是地说,马克龙是贝鲁特发生严重爆炸后,第一位到访并做出援助承诺的外国领导人。
贝鲁特民众对法国的反应让你出乎意料,他们反复高喊三句话:不要给我们的政府钱、你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另一句就更离谱了——黎巴嫩是你的儿子。
即使马克龙一行离开黎巴嫩以后,约有超过5万名贝鲁特民众签署请愿书,希望马克龙带领法国更进一步,比如在未来10年内由法国接管黎巴嫩。
这仿佛就像是历史的倒退,难道他们想回到1975年甚至1946年以前?难道法国曾经对黎巴嫩施加过什么魔咒吗?
(二)中东瑞士事实上,法国的宗教、文化、语言甚至生活方式,确实曾经深刻地影响着黎巴嫩。
在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前,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基督教占主体的国家,那时的黎巴嫩国内,基督教徒占60%以上,穆斯林只有不到30%,黎巴嫩的总统和军队总司令均长期由基督徒担任。
为了平衡内部势力或者派系,当时黎巴嫩的总理职务则一般由穆斯林担任。
60-70年代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在1975年以前,整个黎巴嫩有着中东瑞士的美称——瑞士之所以闻名世界,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美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
那时的黎巴嫩,是金融业和旅游业的辉煌时期,每年有上百万的欧洲游客到黎巴嫩度假,不仅为黎巴嫩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让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关键的经济商贸、交通旅游枢纽之一。
60-70年代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至于自然条件,黎巴嫩地处北纬33-35度,濒临地中海,拥有长约225公里的海岸线,境内山地众多,尤其是全长约169公里的黎巴嫩山,呈现东北到西南的走向,纵贯黎巴嫩全境。
由于靠近地中海,黎巴嫩大部分并不缺水,甚至降水充沛,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比如橄榄湾,就是地中海的一颗蓝宝石,适合跑步、散步和潜水。
黎巴嫩西面就是美丽富饶的地中海
不现在的情况却是这样的,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目前有20-30万黎巴嫩民众栖身于970多个官方避难所中,其中773个已超负荷运转。
因为现在的黎巴嫩,要想成为无家可归的人实在太容易了,比如五分钟前接到一个疏散电话,五分钟后人们就会跑到街上,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曾经的黎巴嫩拥有雪松自然保护区,使人流连忘返,除了中东瑞士的美誉,即使近现代一些阿拉伯世界的文学作品,也会将黎巴嫩描述为“阿拉伯世界里惹人喜爱的地方”。
60-70年代的贝鲁特街头
(三)中东小巴黎在1975年以前,整个黎巴嫩是中东瑞士,而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则被人们称为中东小巴黎。
在贝鲁特,法国殖民时期的大量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旁边又会出现新的欧式建筑,逐渐连成一片。
如果去贝鲁特西面的黎巴嫩山上,就可以鸟瞰鳞次栉比的金融区高楼建筑,60-70年代贝鲁特已经拥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天际线,在中东算得屈指可数。
贝鲁特的港区
那时贝鲁特的宗教人口比例大致是一半基督徒、一半穆斯林,在和平相处的大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反而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张力
那里既有教堂的悠扬钟声,也有清真寺高耸的拜月塔;东区大街的欧式餐厅和咖啡馆里经常人声鼎沸,而西区大街的阿拉伯烤肉店、水烟馆同样熙熙攘攘。
70年代的贝鲁特远眺
从1975年到1990年,黎巴嫩打了15年的内战,作为首都的贝鲁特当然成为战火中的焦点之一,随后便出现了三件事:
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黎巴嫩。黎巴嫩成了伊斯兰世界对抗以色列的桥头堡后,1982年真主党强势登场。经济式微导致难民逐年增加、金融衰败导致黎巴嫩镑的汇率长期向下。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本国人口约600万,却在海外拥有超过1500万侨民,是世界上少有的海外侨民总量远远多于本国人口的国家。
这些黎巴嫩海外侨民中,年龄较大的都有在贝鲁特居住、读书和工作的经历,他们对贝鲁特的记忆,更多地是停留在曾经的美好,而更多的黎巴嫩海外侨民只能从自己父辈那里获得这些信息。
黎巴嫩内战
(四)中产变破产很容易黎巴嫩有四种职业在整个中东地区都享有盛名:医生、教师、工程师和艺术家。
这些阶层曾经是黎巴嫩的中产阶层甚至属于精英阶层,但这些知识和技术人员们,现在大都选择在欧美和其他海湾地区生活。
即使最近10年,黎巴嫩的一些大学生们在毕业后都想前往欧洲尤其是法国发展,他们的父母肯定不会支持,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留在身边。
贝鲁特街头的日常
不过随着2010年至2024年,以色列、黎巴嫩政府军、黎巴嫩真主党甚至还有其他外国武装力量的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这些父母的想法改变了。
他们果断催促这些大学生们赶紧离开家乡,前往更安全的地方找工作;他们唯一操心的是如何筹到给孩子们的路费和生活费,因为2019年时1美元兑换约1500黎巴嫩镑,而2024上半年已经到了1美元兑换约90000黎巴嫩镑,当然,这只是官方汇率。
贝鲁特街头的日常
曾经富裕和开放的黎巴嫩中产阶层,即使辛辛苦苦抚养和培养出这些大学生,却已经没有能力为这些刚毕业的孩子们筹集必要的路费,哪怕只是前往不算太遥远的迪拜、利雅得等城市。
实际情况是,2024年8月,美元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真实汇率远远超过1:90000,如果想换到足够的美元,只能前往黑市,那里的汇率在1:120000左右。
贝鲁特街头的日常
汇率的变化,必然导致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曾经构成黎巴嫩经济支柱的中产阶级消失了,他们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曾经非常丰厚,但随着货币超发、汇率崩溃,这些纸面财富已经荡然无存,五年前可以买一辆车子,五年后只能买一张桌。
贝鲁特街头的日常
结语无论是中东瑞士,还是中东小巴黎,对于黎巴嫩来说,那都是过去式了。
2020年时,黎巴嫩首次出现主权债务违约。2022年时,黎巴嫩的通胀率约为171%,位居世界第二,超越了老朋友委内瑞拉,仅次于另一个老朋友津巴布韦。2023年时,黎巴嫩的通胀率约为2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水电、煤气、油料价格平均上涨176%——黎巴嫩毫无意外地成为世界第一。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现在的黎巴嫩失业率高达36%、约85%的黎巴嫩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定会有人们问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一种标准答案是:以前黎巴嫩和平、富裕,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现在黎巴嫩战乱、贫困,都是外部势力在捣鬼。
这种标准答案可以随时随地套用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
不过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虽然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永远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贝鲁特街头的日常
巴勒斯坦人被约旦驱逐后涌入黎巴嫩,导致黎巴嫩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人口比例失衡,尤其是什叶派教徒拿起武器掀起来内战,十几年战争什么样的国家也能打得稀碎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