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04静地乐土

边地星 2024-07-04 16:45:00

《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山西母亲河——汾河发源于涔之山,一路奔腾,呼啸而来,出宁武境后进入静乐,静乐北大门永安镇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母亲河的到来。

“静乐”,“静地乐土”,“和静民乐”,“寓静于乐”,这一地名表达了静乐人热爱大自然、祈盼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个充满和谐、美好快乐而又富有哲理的名字,向每一位热爱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传递着一种美好的祝福。

汾河贯穿静乐南北,两岸景色秀丽,林茂粮丰。静乐是一方古老的土地,汾河畔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繁衍生息,风神山新石器的大量发掘,见证了静乐人早在那个时期已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新发现的“静乐红土”也印证了远古时期静乐贺丰一代曾生活着“步氏羚羊”、“三趾马”等哺乳动物。静乐文化与丁村文化一脉相承,若不是“丁村遗址”“丁村文化”发现较早,最先命名,山西的古文化、古人类研究就要从静乐开始,“静乐遗址”“静乐文化”也会写入史册。

静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名静乐县,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为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复置静乐县至今。静乐在明代之前一直为州府所在地,且为太原直辖,清代后期才改隶忻州,当时为山西第一面积大县,北至宁武芦芽山、风水岭;西北达五寨荷叶坪;西南包括岚县部分地区,南到古交(当时娄烦县属静乐,1971年才建县),东南包括阳曲部分地区,东北与今忻府区、原平市相邻,曾拥有800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

静乐北靠三关,一路北进,就是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东望忻州、五台;南接古交、太原,居高临下,俯瞰中原,一览无余。静乐与宁武关、雁门关近在咫尺。在明代宁化千户所属于静乐管辖,静乐作为晋西北的东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静乐是游牧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带,是古代御敌的前沿阵地。静乐素产良马,水草丰美的汾河平原培育了壮实耐劳的战马,临行将士把酒临风,一杯酹山月,横槊立马,驰骋沙场,保疆卫国。

黄土高原腹地的静乐,由于明代江南士子的迁居,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江南丰沛的各种文化,尊师重教,耕读传家成为静乐人追求的主流。在六百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江南士族子弟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交流沟通,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了静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静乐人是炎黄子孙中高尚勇敢的一支,由于静乐地处边关要塞,具有血气方刚的尚武精神,同时还有坚贞不屈,勤奋好学,敢于向大自然和命运抗争的傲然正气。翻开历史的册页,我们就会找到一串串大写的名字:明代都察院副都御史王希曾、监察御史石文绣,清代进士、云南巡抚李銮宣等。大革命时期,静乐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杰。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投笔从戎,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在战火硝烟中奔走,甚至付出了生命。这些英杰有在第一、二次反“围剿”中屡建战功,号称“猛张飞”的郭炳,有子孙三代27人投身革命的邢润物。

(高君宇)

(吕调元)

还有留诗“监狱是我家,镣铐作玩耍;抛我头颅血,浇开革命花”的吕调元等。更有山西省共产主义启蒙运动先驱、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影响巨大。这些浩气长存的名字,似在诠释着地灵与人杰的天然联系,诠释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深刻内涵。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