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虽然彼此之间纷争不断,但有时也会为了共同的利益携起手来,再加上没有后世封建王朝所谓“主流思想”的禁锢,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形成。与此同时,出于一致的文化认同,各国虽然货币不同、字体不同,但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却十分活跃,这更加促进了不同思想的互相转化、共同发展。
以影响力为标准,人们总结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七位思想家,并将他们称作“先秦七子”。其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当仁不让领衔,且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在七子之中占据三席,显然儒家堪称最具影响力的学派。那么,这七子都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主张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先秦七子中代表道家学派的两位,他们分别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大约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他本是陈国人,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史,也就是管理典籍的官员。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老子出函谷关,从此下落不明,临走前他创作的《道德经》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正因道是本源,所以人们应该顺应它,效仿其清静无为,而正是因为顺其自然,反而能够有所成就,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同时,老子推崇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认为百姓自给自足,互相不需要往来,如此便能避免战争与杀戮,克制无限膨胀的欲望。
庄子生于宋国,他的思想继承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但又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人应当追求“道”这一至高境界,从而超越世俗、超越自我。和沉稳的老子不同,庄子诙谐幽默、思维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因此他的哲学理论显得极为生动。相比于老子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庄子更加强调的是追求个体自由与解放。
接下来看看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也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作为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至今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作为其创始人的孔子更是被尊为至圣先师。出身鲁国贵族的孔子毕生的追求便是恢复礼乐等级制度,希望借此打造出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君主圣明、臣子贤良、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看,孔子的构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不切实际,而他所极力维护的等级制度其实并不能带来有序的大同社会,只会加剧上级对下级的压迫与剥削。当然,孔子思想当中关于德政、仁义的部分,以及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等等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孟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亚圣”,继承孔子思想的他也像当年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但也一样遭到了各国君主的冷遇。和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强调了人民才是国家的基础。此外,他主张人们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高尚品德,需要不断向内探索和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尽管同为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并不认同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恶,因此才需要后天接受教育。与此同时,荀子广泛吸收了其它学派的精华,和道家一样,他也认为天道运行存在一定的规律,但他并不主张顺从规律,而是提出人们应当“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遵循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从而让天道为自己所服务。
先秦七子中剩下两位一个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个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韩非子。墨子曾经学习儒家思想,但出于对其中部分内容的不认同而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节用、非命等,简单来说便是无差别地关爱他人、反对战争、提倡节俭、反对屈服于所谓的“命运”。墨家思想的许多观点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但由于对自身要求过于苛刻、主张太过理想化等原因,墨家学派最终还是从流行一时的“显学”走向了衰落。
韩非子师从儒家学派的荀子,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家思想。由于祖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韩非子便希望通过法家思想帮助韩国走向富强。他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应当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从而加强对各地的掌控。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尊君卑臣、革故鼎新、以法治国。此外,韩非子也推崇朴素的唯物主义,主张通过比较、验证的方法认识事物。
综上所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先秦七子”分别是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这七人尽管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他们各自的理念也都存在可取之处。受限于时代背景,他们能够提出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已经足够令人钦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