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视为我国历史上较为积贫积弱的朝代,但两宋期间在文化、经济等领域仍然保持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且文、武两方面都出过不少人才。举例来说,仅在庐陵一地,从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的两百多年间就出过包括欧阳修、文天祥在内的六位举足轻重、值得尊敬的名人,他们被合称为“五忠一节”。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当中五人谥号中有“忠”,一人谥号里带“节”。具体来说,“五忠”便是“文忠”欧阳修、“忠襄”杨邦乂、“忠简”胡铨、“文忠”周必大、“忠烈”文天祥,而“一节”则是谥号“文节”的杨万里。值得一提的是,文天祥幼年时期看到家乡学宫中供奉着欧阳修、杨邦乂、胡铨这“三忠”的画像时便立志要加入其中,最后得偿所愿获得谥号“忠烈”,也算是一段佳话。
按照年龄排序,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的欧阳修是六人中最年长的。四岁那年,欧阳修失去了父亲,随后只得跟随母亲投靠了担任随州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天圣八年(1030),此前已经数次参加科举的欧阳修终于考中进士,《宋史》记载道:“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庆历三年(1043),参知政事范仲淹开始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参与其中,提出了许多自己的主张。
然而,新政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欧阳修被贬至滁州。正是在这里,他创作了大名鼎鼎的《醉翁亭记》,并留下了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仁宗在位后期,欧阳修被召回朝廷,且地位不断提升,直至嘉祐六年(1061)官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多次上书请求后终于被允许致仕。次年,六十六岁的欧阳修在家中去世。
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的杨邦乂在三十一岁时考中进士,并先后担任婺源县尉、溧阳知县等职。担任知县期间,他去除苛政、重视教化、训练民兵、整顿治安,盗贼纷纷不敢入境。建炎三年(1129)九月,杨邦乂被任命为建康军通判、提领沿江措置使司。
次月,金兵攻破建康,被俘的杨邦乂拒绝投降,还在衣服上血书道:“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在多次招降无果后,金兵统帅完颜宗弼下令割掉其舌、剖开其胸、剜去心脏。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英雄岳飞麾下将领杨再兴便是杨邦乂之子,他在与金兵的作战中奋战至死,父子二人都值得赞颂。
胡铨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南宋建立后二十七岁的他考中进士,又于绍兴五年(1135)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三年后,金人南下议和,但举止傲慢、条件苛刻。于是,胡铨上书强烈反对议和,甚至表示:“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因为这次上书,胡铨被贬到偏远的岭南,直至秦桧去世、宋孝宗即位才回到朝廷。宋孝宗在位期间,胡铨力排众议坚定反对议和,多次上书议论朝政得失,还曾亲自带兵奔赴前线抵御金兵。淳熙七年(1180),胡铨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不久后病逝。
周必大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和欧阳修一样,他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绍兴二十一年(1151),周必大考中进士,后来凭借起草诏书的才能得到宋高宗赏识,官拜国史院编修、监察御史。宋孝宗即位后,周必大的文采继续得到赏识,而对于北方虎视眈眈的金国,他和胡铨一样反对议和。
尽管年老后多次请求致仕,但宋孝宗却表示许多宰相都处理不好的事,周必大却能三言两语处理妥当,因此朝廷不能少了他。淳熙十一年(1184),周必大官拜枢密使,三年后又转任右丞相。淳熙十六年(1189),周必大升任左丞相,直到庆元元年(1195)才得以致仕回乡。嘉泰四年(1204),周必大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杨万里只比周必大小一岁,他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后凭借写诗的才能被胡铨推荐给了宋孝宗。不过,杨万里文采出众,但治国之才却较为平庸,因此为官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只官居知州。宋宁宗即位后,杨万里进封吉水县开国伯、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断绝饮食,在书斋中端坐而逝,享年八十岁。
最后说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出生的文天祥,他二十一岁参加科举就高中状元,但因为性格正直而遭到奸臣排挤。南宋末年,朝廷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刻在家乡吉州一带招募士卒万人,并被朝廷任命为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由于实力本就不占上风,朝廷内部又派系斗争激烈,文天祥尽管呕心沥血仍没能阻止南宋的灭亡。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创作《过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最终,不愿投降元朝的文天祥于至元十九年(1283)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景泰七年(1456),明代宗追赐文天祥谥号“忠烈”,为这位英雄送上了迟来的祭奠。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庐陵的“五忠一节”虽然官职有高有低、事迹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忠于社稷、热爱国家之人。面对强敌金国、蒙元,杨邦乂、文天祥因不愿投降而遇害,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则是都反对议和,不愿出让国家利益。能够孕育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可见庐陵也的确是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