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朝诗人,相信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都会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是一位关心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二人虽风格不同,但都在诗歌创作这一领域达到了巅峰,因此深受后人敬仰。
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被合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杜牧,以及“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等诗人也都拥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留下了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名句。相比于同姓的李白,李贺尽管在知名度上远不能及,但年少成名后经历坎坷仕途,最后英年早逝的他同样拥有着值得被人了解的一生。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李贺出生在河南府福昌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带。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李贺的先祖乃是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唐朝建立后,李亮被追封为了郑王。尽管勉强可以算作是宗室子弟,但李贺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一点从他二十岁时诗作《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中的“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和“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就可以看出。
家庭条件并没有成为李贺进行文学创作的阻碍,按照《新唐书》中的说法,李贺七岁时就凭借出众的文采而闻名,而听说他的才名后,已经在文坛享有盛誉的都官员外郎韩愈、侍御史皇甫湜因为有所怀疑而特意登门拜访。为“招待”两位贵客,李贺当面创作了一首《高轩过》,引得二人惊讶不已,从此之后,李贺的名声更加显扬。
值得一提的是,《新唐书》还专门记载了李贺的样貌,即“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虽然身形瘦弱,但李贺为了追寻作诗的灵感却十分刻苦,他每天清晨骑着一匹瘦马出门,在游荡过程中每当灵感迸发就立刻写下装在背囊中,晚上回家后再将灵感完善成诗,如此日复一日,甚至被母亲怒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根据《幽闲鼓吹》的说法,元和二年(807)时年仅十八岁的李贺将自己代表作之一的《雁门太守行》送呈韩愈,希望以此得到入仕的机会。以《雁门太守行》的质量,李贺本来完全可以顺利得到举荐,但此时他的父亲恰好去世,于是李贺只得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守丧。元和五年(810),李贺总算得以前往京城参加科举。
然而,此时却有人指出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这与“进士”谐音,因此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尽管韩愈极力争取,但李贺竟还是因为这一离谱的原因失去了考试资格。次年五月,李贺再度来到长安,这次他是凭借父亲的恩荫被封为从九品的奉礼郎。
史书形容李贺的文章道:“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不过,在文风奇特的同时,李贺创作的数十篇乐府作品都能完美贴合管弦演奏。因此,李贺又被任命为了协律郎。元和十一年(816),李贺因病去世,当时年仅二十七岁。对于李贺具体的生平事迹,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提及其英年早逝时也不无惋惜地写道:“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李贺去世多年后,李商隐为其撰写了《李贺小传》,其中记载李贺临终前曾经见到一位身穿红衣、骑乘赤龙的仙人。这位仙人表示奉天界的旨意前来召李贺离去,但李贺却心系老母而不愿上天。那仙人闻言笑道:“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不久后,李贺气绝而亡,而他生前的房间中竟传出车马与管弦的声音。
显然,李商隐记载的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为了表达对李贺的尊敬才声称他其实是被刚刚修成白玉楼的天帝召唤到天界写文章去了。另一方面,李贺去世时李商隐才只有三岁左右,而李商隐长大后却愿意为李贺作传,可见李贺即便不在人世,其作品依然得到后来文人们的推崇。
综上所述,作为唐朝中期最为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其作品奇诡的风格与其中夹杂的大量神话传说而被誉为“诗鬼”、“鬼才”。在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等名句的同时,李贺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出身宗室却家境贫寒、因为父名无缘科举、仕途坎坷还英年早逝。如果不是早早离世,李贺或许会创作出更多传世名篇,但就算存世作品仅剩二百余首,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仍然在整个诗坛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