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他多次击败朱棣,投隆后主动辞官但仍被逼自尽

荔枝聊过去 2023-10-15 22:11:00

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叔叔抢夺侄子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自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头年便爆发,此后持续了足足四年,最后以燕王朱棣攻破南京登基为帝,建文帝下落不明告终。相较于只是藩王的朱棣,身为九五之尊的朱允炆按理说掌握着大明王朝的主要军队,但战争的结果却是朱棣不断发展壮大,并彻底击败了建文帝拥有的百万南军。

提及朱棣笑到最后的原因,许多人都会归咎于建文帝识人不明。诚然,被建文帝任命为大将军的李景隆多次被朱棣击败,这对整个战局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他也因此被戏称为“大明战神”。相较之下,建文帝麾下的平安、盛庸等将领倒是曾多次击败朱棣,可惜没能挽回败局。朱棣即位后,盛庸虽然主动辞去官职,但也难逃被逼自尽的结局。

翻开《明史》,我们会发现盛庸是个十分神秘的人,史书对其籍贯、生日都没有记载,只留下了一句“不知何许人”。洪武年间,盛庸官至都指挥,能够担当如此重要的官职,却连籍贯都不为人知,不免令人心生疑惑。也正因如此,一种说法甚至认为盛庸并非汉人,因此关于其出身与诞辰的详细信息自然也就难以查证了。

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先是任命六十五岁高龄的开国功臣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让他率军北上讨伐朱棣,而盛庸则作为参将随同出征。或许是由于年事已高导致指挥不当,耿炳文刚刚带着兵马到达真定就遭到了朱棣军的突袭,一时间死伤惨重,史书记载道:“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随后,耿炳文选择坚守不出以躲避朱棣的锋芒,朱棣则自知难以在攻城战中取胜,于是主动撤退。听闻耿炳文首战失利,建文帝连忙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改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为了激励李景隆,建文帝不但亲自为其饯行,还授予了他便宜行事之权。然而,李景隆的表现却完全辜负了建文帝对他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九月,李景隆率军攻打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却在即将破城之际错失良机,导致朱棣回师后将其轻松击败。次年四月,李景隆又以六十万大军惨败白沟河,随后只得抛弃辎重狼狈逃往山东。眼看朱棣穷追不舍,李景隆继续南逃,而盛庸则与山东参政铁铉一同死守济南城,他们不但守住了城池,还靠着夜袭成功逼迫朱棣撤军。

因为镇守济南的功绩,盛庸被封为历城侯,不久后又被建文帝加封为平燕将军、总兵官。这年冬天,朱棣派兵攻破沧州,兵锋直指济宁,盛庸急忙率军驻扎在东昌阻拦其脚步。面对正不断壮大的燕军,盛庸背城列阵,先将朱棣率领的主力放入阵中,再重重包围大举进攻。

在朱能的援救下,朱棣得以突围而出,但被朱棣本人称赞为“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的燕军大将张玉却不幸死在阵中。朱棣率领残部狼狈逃脱后,才发现盛庸早已传令平安等人在真定拦住其退路。直到建文三年(1401)正月,朱棣才终于领兵撤回了北平。经此一役,燕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可谓元气大伤。

三月,燕军卷土重来,与盛庸交战于夹河。在首日的交手中,双方各显神通,燕军将领谭渊、南军将领庄得、皁旗张等尽皆战死。总体来看,盛庸率领的南军暂时占据了上风。然而,次日双方战至精疲力竭之时突然刮起东北风,位于东北方的燕军乘着风势发动冲锋,终于成功击败了南军,逼迫盛庸退回德州。

不久后,燕军焚毁了南军的运粮船只,导致盛庸军出现严重缺粮的问题。建文四年(1402)四月,燕军在灵璧大破南军,俘虏了平安等重要将领。为了阻拦朱棣进军的脚步,盛庸陈兵于淮水之南,结果燕军将领邱福偷渡淮河,包抄到了盛庸的身后。再度兵败的盛庸退守长江,但负责镇守南京江防的陈瑄却主动投降了朱棣。

就这样,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天险的长江被朱棣轻松渡过,而无险可守的南京自然很快也被攻陷。随着朱棣登基为帝,盛庸只好率众投降,并被朱棣安排驻守淮安。永乐元年(1403),盛庸主动辞去官职,但仍然在不久后遭到弹劾。不久后,被指控“怨望有异图”的盛庸无奈自尽。

综上所述,作为靖难之役中发挥相当出色的将领,盛庸身世神秘,但对建文帝的忠心日月可鉴。在与朱棣的交手中,他胜多负少,可惜最终没能挽救危局。从主动隐退但仍遭清算来看,朱棣对盛庸的确是相当怨恨,而能够让朱棣不惜再背上一条骂名也要赶尽杀绝,可见这位南军的顶梁柱当年确实让其吃尽了苦头。

0 阅读:401
评论列表
  • 2023-11-10 16:58

    铁铉被朱棣处以极刑,盛庸被杀了!其实他们是活该,我是朱棣我也要杀他们,我还要诛他们九族!他们两个缺德玩意,竟然在城头挂朱元璋的画像!这在孝道的古代已经全是丧心病狂了!朱棣是藩王,就是平头百姓,父亲死了也没有道理不让人去磕几个头啊!朱允文还假惺惺的给搞了一个孝陵[鼓掌]

荔枝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