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成与败

凯凯看历史故事 2024-11-10 16:54:38

说起戚继光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他一手创建了鸳鸯阵,多次以少胜多大败倭寇,是一个军事天才、民族英雄。但这只是他为人熟知的一面,他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戚继光画像

比如在军事成就上,他除了是东南沿海的抗倭名将,还是北疆抗击鞑靼的名将。他除了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武备新书》等兵书外,还是一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存世诗篇250余首,其中耳熟能详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正是出自戚继光的《韬钤深处》。

此外,戚继光也不仅仅只是一介武将,他在政治上同样具有高超的敏感度和智慧,懂得变通、适应环境,下面咱们就具体聊聊他的成功和失败。

戚继光画像

其实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一个将领要想建功立业,他必须得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外部环境。说白了就是将领在外打仗,同时朝廷上还得有人支持、有靠山,尤其是在文强武弱的宋朝和晚明时期,这种环境就更加明显。

像秦国名将白起早期的靠山是穰侯魏冉、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靠山是汉武帝,而宋代的狄青、岳飞等都是因为政治原因含冤而死。戚继光就比较灵活了,他抱的大腿不仅粗,还不止一条,这才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但话说回来,抱大腿既是成功的保障,也是失败的根源。戚继光后来的凄凉晚年,就跟“抱错”大腿息息相关。

一、初入职场露锋芒

戚继光,生于1528年,山东蓬莱人。他父亲戚景通曾经官至大宁都司都指挥使、神机营副将,戚继光打小兼习文武,练了一身的好武艺。到了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祖辈封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山东烟台蓬莱戚继光故里

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嘉靖年间,家乡读书并承袭祖辈职务;

第二个阶段,嘉靖年间,被派往东南沿海地区抗倭;

第三个阶段,隆庆年间,受命到北方抗击鞑靼入侵;

第四个阶段,万历年间,任职广东度过凄凉晚年,这也是他人生落魄的一个阶段。

在戚继光小时候,他的父亲希望这个儿子长大之后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而戚继光也争气,他读任何书,包括兵书,都带着批判性的眼光,不唯书不唯上。比如孙子兵法上说: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打了!戚继光批语:越是嚣张,越是要打击他们的气焰。孙子兵法上说:诈败的敌人不要追!戚继光批语:保持队形,加强警戒,可以追!

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开始担任实职,负责管理卫所的屯田。他在自己的掌管范围内革除了很多弊端,使得屯田的士兵军心安稳,因此也获得了上司的赏识。与此同时,他还不忘精练自己的武艺,参加武举的考试,先是嘉靖二十八年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年又进京参加了武举的会试。

网络图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进犯京师,戚继光参与了保卫京师的战斗,任职总旗牌官,督防九门。在战斗中他不仅积累了实战经验,还给上司上书,引起了兵部的重视,在他的名字旁边就注了两个字:“将才”。可以说,戚继光初出茅庐就展现了自己的才干,也即将成为大明王朝又一颗闪耀的将星。

二、东南抗倭遇挫折

到了嘉靖三十二年,在朝中重臣张居正的提拔下,戚继光当上了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四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两年后又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倭寇这事儿吧,从朱元璋那个年代就开始了。朱元璋对付倭寇的办法就是海陆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水军出海巡逻,另外一方面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要处都设置了一些卫所来歼灭登陆之敌。久而久之,在嘉靖年间,山东沿海形成了由备倭都司节制的“三营二十四卫所”这样一个防御机制。

抗倭形势图

戚继光由于前面戍守蓟门以及保卫京师过程中展现出了军事才华,所以被提拔主管备倭事务。他做事特别注重细节,喜欢先从基础抓起,然后再谈经营大事。所以他上任后,就一个卫所一个卫所仔细地进行整顿,加强防卫,整个抗倭局面也焕然一新。

其实戚继光担任参将之后,他就认为原来的卫所军以及各地其他杂牌军没有经过训练,没有战场纪律,不能作战,必须重新洗牌。嘉靖三十五年,他给上级上了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提出了自己的练兵计划,但没有得到批准。嘉靖三十六年,他又向浙直总督胡宗宪提出了练兵的建议,直到年底,胡宗宪才把招募来的绍兴籍士兵三千人,拨给戚继光训练。

然而,嘉靖三十七年岑港战役戚继光惨遭失败。起初明军围攻长达半年之久没有进展,倭寇刚开始只有几百人,而且其中一部分倭寇本来已经跟明朝地方官说好了要投降,但莫名其妙就打起来了。明军最后以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剿灭了这些倭寇,窝囊的地方就在于倭寇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满千人,其中真倭寇并不多,更多的是假倭寇。

《抗倭图卷》局部,明仇英绘

但是朝中有人抓住机会就给嘉靖上书,说是戚继光和倭寇私下做了交易,倭寇这才退兵的。惹得嘉靖大怒,要砍了戚继光的头,还是胡宗宪站出来力保最后得了降职的处分。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黑戚继光呢?只因为戚继光坚持募兵,动了某些人的奶酪,从这件事中,戚继光也吸取了教训,第一,朝中有人撑腰才好建功立业;第二,卫所兵、绍兴兵不可用,要坚持募兵、练兵。

同时戚继光也看到明军当中有一支军队骁勇善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广西兵。广西兵历来以骁勇善战、不畏死而著称,而且吃苦耐劳,还有狼筅等武器装备都让戚继光两眼发光,后来他在训练新军时,就把这些融入了自己的部队建设当中。

三、鸳鸯阵高光时刻

岑港战役的失利让戚继光痛定思痛,等到他恢复职务后就又开始向胡宗宪提出练兵,这一次,胡宗宪爽快答应了,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来到义乌募兵。

《大明王朝1566》剧照

为什么来义乌呢?因为义乌民风彪悍,人也比较朴实,是个难得的兵源地。他招募士兵有个标准:像细皮嫩肉的、伶牙俐齿的、见到官府人员不畏惧的市井油滑之人不要,以前曾经当过兵的老兵油子也不要。他要招的是看起来黑大粗壮、皮肉坚实的憨厚农民。

招到之后,他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练兵方法:

第一,练耳目,服从命令,令行禁止;

第二,练手足,加强体魄,苦练武艺;

第三,练阵营,协同作战,一致对敌;

第四,练心智,坚定意志,鼓舞士气。

在练兵练将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改进武器装备。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他有一整套针对性的武器配置,好发挥每个士兵的专长。另外,强调长短兵器结合,灵活使用。

一般来讲,基层步兵以12人为一个单位,用鸳鸯阵来对付倭寇。鸳鸯阵是怎么一个阵型呢?队长一人,负责全盘指挥;火器兵一人;藤牌兵两人,其中一人拿小盾牌,位于阵型的左前方,携带标枪,可以引诱敌兵;还有两个兵大概是从广西兵那得来的经验,就是狼筅兵。狼筅是什么呢?就是大毛竹,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

戚家军的鸳鸯阵

倭寇手里拿的不是倭刀吗?倭刀锋利而且长,但是再长也长不过狼筅。狼筅是连枝带叶,等日本人举着刀冲过来之后,狼筅往前一戳,先挡倭刀,并且连枝带叶给敌人脸上这么一杵,敌人就慌乱了。

一慌乱,其他兵就有了可乘之机,前方先用藤牌兵引诱敌兵,然后再用狼筅抵住敌军,甚至扫倒在地。这个时候,还有长枪兵4名,趁机冲上来给敌人补枪;还有镋钯兵2名,镋钯有点像耙子,是“山”字形,铁制的,带个矛头,主要负责保卫本队的后方。拿火器的士兵,趁着形势有利就突出去,给敌人放一枪。

鸳鸯阵的战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几个鸳鸯阵能够合成一个大阵,如果山地作战,地势狭窄,鸳鸯阵也可以分成其他的战斗小组,每一个都能实行独立的作战。

网络图

这支新军就是著名的戚家军,跟以往的明军相比,戚家军焕然一新。战章安、战南湾、战台州,连战连捷,最后扫除了浙江的倭患,让胡宗宪大为欣赏。

其实戚家军总兵力只有4000多人,人数不多,但是威力无穷。倭寇在浙江受到了戚家军的痛击,改为向南发展,导致福建倭患变得严重。然后戚继光又被调入福建作战,取得了横屿、牛田、林墩等大捷,并且和俞大猷等人联手,取得了平海卫大捷,基本歼灭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先后率领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广东三省,长达12年,终于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平息。戚家军以其勇猛善战、纪律严明而著称,成为了当时的一支劲旅,戚继光也因此被誉为抗倭民族英雄。

四、调岗北上第二春

到了隆庆元年,戚继光被调往京师,迎接新的职场挑战——抵抗蒙古入侵。在徐阶、张居正的支持下,他受命镇守长城沿线,根据前线情况和地形,制定了“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边防策略。这一策略动静结合,依托长城构建防御工事,同时驻扎重兵以备不时之需。经过戚继光的精心打造,蓟镇边防防线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固,使得鞑靼铁骑不敢轻举妄动,京城也因此免除了虏犯的威胁。

戚继光镇守蓟县黄崖关

在镇守长城期间,戚继光敏锐地发现了原有敌台的不足。他上书要求建立空心敌台(建立于长城墙体之上,用于驻军、储藏兵器和对敌战斗的碉堡式建筑),这一提议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因为太耗费人力物力了。

但戚继光坚持认为,只有这样的敌台才能满足士兵长期巡防的需要。在张居正的支持下,大型空心敌台一座接一座地建立了起来。这些敌台不仅坚固耐用,还能为士兵提供生活空间,有利于长时间的坚守,这一创新之举极大地提升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其实戚继光在担任蓟辽总兵初期,也遇到了北方边防兵不听指挥的问题。他深知明朝本兵制的弊端,于是也向张居正提出了训练新军的建议。张居正大力支持,从紧张的朝廷预算中挤出资金,让戚继光从浙江招募五千人训练新军。这支浙军在戚继光的训练下,迅速成长为蓟辽地区边防的核心力量,为本兵起到了示范作用。后来戚继光当了13年的蓟辽总兵,没有发生一次战争,可以说这既是戚继光的功劳,也是张居正知人善任的结果。

网络图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紧接着戚继光受到牵连被调往广东,这一变故,让戚继光的晚年生活变得凄惨无比。他只好在家中整理自己以往的战例和文章,写书总结练兵的经验。由于政治上的打击和多年作战积攒的疾病,戚继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他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临去世时,家里甚至连药钱都成了问题。这样的晚景,与戚继光前半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抱大腿只为建功

戚继光前半生的成功,可以说离不开张居正的撑腰。其实在抱紧张居正的大腿之前,早期的戚继光抱的是胡宗宪的大腿。前面说到的芩港之战就让戚继光坚定跟随胡宗宪的脚步,胡总指哪儿戚继光就坚决的打哪儿,从浙江到福建再到广东,从来都不含糊。而胡宗宪也投桃报李,先后举荐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使、总兵、都督同知等职。

在讨平倭寇、还东南百姓以太平这项大业上,胡宗宪和戚继光是同路人,是战友。可以说只要倭寇未平,就没人扳得倒胡宗宪,只要胡宗宪不倒,就没人动得了戚继光。但问题是,胡宗宪靠得住吗?到了嘉靖晚年倭寇没了,胡宗宪就被卸磨杀驴了。失去了靠山的戚继光,该怎么办?

作为中晚明时武将中少有的明白人,戚继光早就未雨绸缪,给自己铺好了后路。而这个更能替他遮挡风雨的靠山,就是张居正。然而,也是因为戚继光与张居正之间的紧密关系,最终导致了张居正倒台后,戚继光也受到了牵连。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可以说戚继光一生行事光明磊落,为民族立下不朽功勋,但在官场上,他也不得不面对诸多复杂局面,常常需要虚与委蛇、委曲求全。关于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尤其是所谓的“献春药”事件,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据传,张居正晚年因好色而大量服用壮阳药,其中有一种便是戚继光所献,最终导致张居正因此丧命。然而,这一说法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大多源自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

王世贞与张居正同为进士,但性格迥异。王世贞热衷于文人社团活动,而张居正则是务实的行政官员。两人初时关系尚好,张居正还曾在王世贞任职问题上给予帮助。然而,王世贞到任后热衷诗词歌赋,对政事漠不关心,引起张居正不满,两人关系逐渐疏远。 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在史学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后来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关于张居正的传记,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源自此书。对于书中提到的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尤其是“献春药”事件,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没有确凿证据否定这一事件,但即便它真的发生过,也反映出明朝官场文化的悲哀。

戚继光画像

孙文良在《论戚继光镇守蓟门》中指出,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的关系并非结党。明朝时期,结党是大忌,但两人之间的重用与被重用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既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们还在改革现实的思想政治主张上达成了共识。

赵毅、于宝航在《张居正与戚继光关系论略》中也认为,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是形势使然。在边防压力骤增的背景下,修边政、抬将权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虽然政见不和,但在边政问题上看法一致。因此,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的关系是正大光明的,是贤相与名将的相得益彰。 戚继光不仅保卫了国家南北边防的安全,还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不朽的军事著作,这些著作至今仍被视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而,戚继光在官场上的委曲求全也揭示了明朝后期政治弊端的严重性。晚明和南明的历史读来常令人感到胸闷,许多人和事简直不可思议。戚继光为了摆脱官场文化的束缚,主动靠近张居正,以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实现自己的梦想,保卫国家边防的安宁。

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却是无可挑剔、没有争议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辉煌的战功,也有复杂的官场纠葛。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历史地位,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明朝官场的复杂性和悲哀之处。

0 阅读:19
凯凯看历史故事

凯凯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