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接到一个妈妈的咨询时有点震惊,她和孩子爸都是高中老师,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陷入了内耗和挫败中,半是焦虑,半是挫败。
而且孩子妈妈本身还是一位高中优秀的班主任,却面对孩子的厌学和内耗无能为力。
我听着妈妈的讲述,对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很是认同,也从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方法上,我都能同步学到很多技巧和战略上的方向。
也可以说,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和思路,无论是从经验还是理论中,都是值得我去学习,这些方法和思路对我也是一种新启发。
可是这样一位懂教育又优秀的高中班主任,为啥却搞不定自家孩子,甚至孩子已经出现了厌学情绪,对成绩又极度的敏感。
孩子出了情绪问题,对学习也后劲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妈妈自然焦虑万分。
从这位妈妈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九年级下学期,面对孩子冲刺高中时,我的情绪崩溃和高度焦虑,如出一辙。
情绪疗愈是我的擅长领域,我娃却在我眼皮子底下内耗和心理崩溃。
就如同这位妈妈一样,教育是她的擅长领域,却依然在自己眼皮底子,孩子的学习翻车了。
越是熟悉的领域,越容易出现认知局限,出现刻板认知。
另外,越是对自家孩子亲自操刀管理,越是容易用力过猛,关心过度,这时反而会出现关心则乱,拖了孩子的后腿。
并不是技术流不够,而是过于信任自己的技术,在自己熟悉的范畴,反而容易犯下一下细微却致命的错误。
这类似很像“知识诅咒”,就像我当初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件很简单和自然而然的事,但我却忽略了我在情绪疗愈中已经练习了多年,我能做到并不代表我娃能轻易做到。
这时就容易陷入“我以为他都知道,他都能做到”的误区,反而会无形中要求过高,而引起孩子的无措和自我怀疑,慢慢也就内耗了。
再加上父母要是本身就很焦虑和烦躁,情绪又不是特别稳定和有耐心时,就很难听到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陷入自责,内耗和无法原谅自己。
通常这些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绩较好,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孩子。
他们无法接受挫败,无法接纳做不到的自己,更无法原谅自己的平庸。
最终,所有的求而不得或做不到,都转化为对自我的攻击,或脆弱,或敏感,或特别在乎成绩,或容易大喜大悲,或自闭沉默。
轻则不想说话,内心压力大,产生厌学和逃避心理,重则会内耗抑郁,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
而往往这类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高学历和高要求的父母,给父母三个建议:
首先,父母要放下自己的骄傲,放低自己的身段。
高学历和优秀的父母,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存在。
当孩子做不到像父母期待中那样时,孩子是会有挫败感的,原本孩子这时就很受伤,要是父母在有意无意中指责或施加压力。
这时孩子即便当时不反抗,也会将负情绪积压在自己心里,要是孩子性格再内向,缺乏朋友和人际关系的话,就很容易陷入内耗了。
即便是学历很高或本身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也对心理教育并不是很擅长,他们懂教育,却不懂共情孩子,看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时,父母不要过于执念自己的专业,要看到“术业有专攻”,自己要是一时搞不定的事,不妨去找细分领域更专业的人去求助,快速明晰和解决问题。
其次,父母要后退一步,察觉自己的问题。
越是学历高的父母,工作能力也很强,内心也会有点清高和骄傲。
难免会想自己什么道理不懂,还搞不定毛孩子不成?甚至从来没觉得自己身上会出什么问题。
不管父母学历有多高,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有多权威。作为父母这个身份,都是从零起步,得虚心和俯下身看见自己的问题。
只有放低姿态,后退一步时,才能洞察更多行为背后的心理,才能及时纠正和调整。
最后,适时将关注点拉回自己身上,而不是盯着孩子不放。
父母要是将关注点全放在孩子身上时,很容易失衡和着急。
就像那位班主任妈妈一样,她把自己班级的孩子管得特别好,每个孩子都喜欢和欣赏她,这是因为她对学生采用的是鼓励和欣赏的教育方式。
可是面对孩子时,却因为过度的关心,总是不由自主的挑剔,而缺乏了鼓励和欣赏。
这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把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投入的心态、状态以及焦虑程度的不一样,都会让过程和结果变得大不相同。
说到底,父母的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即便父母再专业,但只有技术流远远不够,比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情绪,读懂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