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柳宗元:曾是天涯沦落人,同去却未能同归

江忆北谈过去 2024-06-16 17:20:49

我们总是说,好的人生搭子,能减一半生活疾苦。你知道吗?历史上唐朝的神仙友谊,除了李白和杜甫,还有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曾是天涯沦落人,同去却未能同归!虽然柳宗元年仅47岁就离开人世,但他却让刘禹锡铭记一生!

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高中进士,同时也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知己柳宗元。这对好朋友,年龄相仿,一同赴京赶考,一同榜上题名,一同迎向官场沉浮。

两人在大雁塔题名之后,便各奔前程,一别就是十年之久。

直到公元803年,柳宗元回到长安,才得以与刘禹锡重逢。不久后,他们便凭着出色的才华和共同的志向,成为当时的政坛新秀。

然而,不曾患难同行的人,不足以成为挚友。

好景不长,两人又因为“永贞革新”失败,一起被贬官,柳宗元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而刘禹锡则要去更偏远的永州。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柳宗元刚去永州的那一年,就经历了母亲去世、幼女夭折、房屋被烧等各种不幸。曾经意气风发的他,突然变得消沉起来。更要命的是,因水土不服,柳宗元的身体愈见多病。

而性格直爽刚毅的刘禹锡,始终对生活和未来怀着乐观进取的心态,他一边写诗表达出对权贵的不满,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一边扎进医药典籍,为柳兄研究治病的药方。

在被流放的那十年里,刘柳二人一直互通书信,互赠诗词。

天已入秋,柳宗元在诗中写道:“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正是因为有了彼此的安慰和鼓励,他们不曾孤独,反而使内心充满温暖与力量。

公元813年,两人终于等到了回长安的那一天,一时欣喜的刘禹锡还特意提笔写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好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其实意在讽刺当朝趋炎附势之人,而刘禹锡也因此诗又遭贬逐。

好不容易等到苦尽甘来,却被好兄弟连累再次被贬。柳宗元接到旨意后,并没有抱怨半分,而是主动上书,向皇帝请求对调流放地。

原来,柳宗元即使是戴罪之身,仍时刻在替刘兄着想。他深知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年迈,急需得到亲人的照顾,于是挺身而出,希望由自己代替刘禹锡去偏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以便刘禹锡就近照顾家中母亲。

两人如此深厚的友谊竟感动了皇帝,让皇帝改变了自己的决定,答应了柳宗元的请求。

阳春三月,明明是一年中最温暖的时光,却偏偏不得不与挚友道别。在湖南衡阳,刘柳二人依依不舍,用诗文祝福彼此,但却没有料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多年后,刘禹锡的母亲去世,得到消息的柳宗元,原本想要赶去吊祭,却已经力不从心,最后带着半生的悲愤和不甘,47岁时便永远离开了人世。

当得知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那样豁达乐观的人竟也会“惊号大哭,如得狂病”,可见他是真的悲痛不已。

他主动收养了柳宗元未成年的儿子,并将子厚的遗稿编纂成诗集。当后人翻开《柳河东集》,可以看到上门赫然写着中山刘禹锡编订……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禹锡,我们可能很难再看到柳宗元那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而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刘禹锡永远失去了他的挚友知己。他和柳宗元,曾是天涯沦落人,同去却未能同归。

忽有故人心头过,回首山河岁已秋。那些属于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故事,永远留在了繁华如梦的长安都城。

被贬的日子里,他被知县刁难,住在只有一桌一椅一床的小破屋里,但他却写下名传千古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自己的贬谪生涯。他还是和从前一样,还是那个狂傲又任性的刘梦得,他换了很多次官职,日子也比被贬时舒适很多。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6岁的刘禹锡大笔一挥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他终究是等到了,从和州刺史一直升到东都尚书、太子兵客,熬死了当初说过“只要活着就永不可能召回他”的宪宗,皇帝都换了四个。

可是……身边却再也没有了子厚。

但他一定不会后悔曾结交子厚那样的挚友,也一定不会后悔曾经在命运中做过的每一个选择。只因他从未屈服过命运,年到八十,仍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样的句子。

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刘禹锡为柳宗元写的诗: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历经半生坎坷沉沦,再度从长安骑马而行的刘禹锡,一定不止一次回忆起曾经的那场相逢。

那一年,春和景明的日子里,风华正茂的少年郎于及第金榜下相遇,他见他气度不凡,便上前问道:“阁下是?”

“河东柳宗元!”

“久闻大名,中山刘禹锡。”

至此,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牵绊半生的挚友。

0 阅读:1

江忆北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