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正常,眩晕不止,多是痰湿太重!这张化痰的方子,治痰湿头晕

亮亮评养护 2025-03-29 13:50:49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3. 《眩晕的中西医诊疗现状与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年第54卷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资料

5.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怪事:体检一切正常,血压稳得跟老和尚打坐似的,可人就是晕,走几步就飘,站久了就虚,像是随时要被风吹走的纸片人。

上医院查来查去,医生摇头,朋友劝你吃核桃、补脑、安神,结果都没啥用。你是不是也疑惑过:明明血压不高,怎么还晕得这么离谱?

咱得实话实说,这事儿搁以前我也摸不着头脑。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中医拍了拍我的脑袋说:“你这不是血,是痰堵脑了。”我当时一愣,痰不是咳嗽才有的吗?怎么还能堵到脑袋上?结果这一查资料、翻文献,还真找到了门道。

今天,我就来跟你掰扯掰扯这个被现代人忽视得一塌糊涂的“痰湿”问题。

血压不高,但你可能脑子“堵车”了

现代人对“晕”的理解太肤浅了。

一提晕,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血压问题。高了晕,低了晕,不高不低还晕,那就没辙了。

但你知道吗?在中医眼里,眩晕不只是“血压”的事儿,更是“痰湿”作祟的表现。

先说个冷知识:痰并不只存在于嗓子里,它可以“游走”全身。中医讲“痰迷心窍”、“痰阻清阳”,说的就是痰湿这个“老油条”,能混进脑子里捣乱。

它不像病毒细菌那样明目张胆,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你体内堆积,时间一长,脑供血、脑供氧都受影响,头自然就晕了。

痰湿到底是个啥?不是鼻涕那种“痰”

很多人一听“痰”,脑袋里立马冒出一坨黄绿色的黏液,但中医说的“痰湿”更像是你体内的“污垢”。

痰湿是身体代谢不畅后的“垃圾产物”,会出现在肺里,也能藏在肠胃、血管、甚至脑子里。

想象一下你家厨房下水道堵了,水排不出去,时间一长,污水回流、异味四起。

身体也是这么个理儿。当脾胃功能差、水湿代谢不了,就会形成痰湿,在体内“乱窜”。

它可以让你头晕眼花、四肢困重、胸闷恶心,甚至连思路都变得模糊,像是脑子里塞了海绵。

为什么你偏偏容易“痰湿体质”?

你可能觉得自己挺健康,吃得也不多,怎么就痰湿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简直就是为痰湿量身定制的“孵化器”。

第一,脾胃弱。

现在人吃饭不定时,外卖重口味,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脾胃跟不上节奏,运化水湿的能力越来越差。

第二,久坐缺动。办公室坐一天,回家躺沙发,代谢慢得像冬眠的熊,体内湿气哪有出口?

第三,情绪内耗。

长期焦虑、压力大,会伤肝气,肝脾不和,痰湿也更容易生成。

第四,环境潮湿。

南方梅雨季节住久了,屋里潮,身体也跟着湿,湿气外在内侵,痰湿更肆无忌惮。

血压正常≠血流通畅,别被“正常值”骗了

你以为血压正常,说明一切都好?错。

血压只是一个数值,代表不了血液有没有“顺利到站”。

就像高速公路上,虽然限速正常,但如果前面堵车,你照样开不动。

中医讲“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当痰湿阻碍气血上行,脑子得不到足够的血氧,就会头晕。

别再盯着血压表发呆了,真正要看的,是你身体有没有“堵点”。

那张“化痰醒脑”的方子,真不是江湖偏方

咱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怎么调?很多人一听“中药”,就觉得苦、慢、玄。

可你别急,这张方子,是不少老中医在临床上屡试不爽的“对症药”。

方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组成:半夏、白术、茯苓、天麻、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这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记载的一张经典方,专治“痰湿中阻、风痰上扰”的头晕。别看名字拗口,里面的药材个个有来头:

· 天麻:平肝息风、镇头晕,专治眩晕耳鸣。

· 半夏:燥湿化痰,一把手。

·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帮你把湿气赶出家门。

· 陈皮、生姜:理气化湿,驱寒散痰。

·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这不是补,这是理。

不是一味地加,而是把你体内的垃圾先清理干净,基础打稳了,身体自然不会“头重脚轻”。

不只是吃药,生活里也要“去痰湿”

吃药是一方面,生活习惯才是根儿。

你不能一边吃药,一边喝奶茶、熬夜、吃宵夜,那就跟一边洗澡一边往身上倒泥巴一样。

我这里有几个“去痰湿”的小妙招,是真的实用:

1. 早上空腹喝一杯温姜水,别加蜂蜜、别加柠檬。

2. 姜能温中散寒、化痰止呕,尤其适合体寒、湿重的人。

3. 一周三次艾灸足三里+中脘穴,这两个穴位管脾胃,能把湿气从源头断掉。

4. 晚饭别吃太晚,别吃太撑。

5. 晚饭七分饱,肠胃压力小,湿气也少。

6. 晚上九点以后不吃任何生冷食物。

7. 别拿水果当宵夜,特别是西瓜、梨、香蕉,这些都是“湿上加湿”。

别把“头晕”当小事,它可能早就给你敲警钟了

你以为头晕只是累了?不一定。

有研究指出,反复头晕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不足的前兆,甚至是中风的“前戏”。(参考《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年第54卷)

特别是那种“发作性眩晕”,突然间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一会儿又好了,很多人一笑了之。

但这类人中,约有30%在5年内发生小中风。

别再把“头晕”当成“吃点糖就好”的小毛病了。

它可能是你身体给你发出的最后一封“预警邮件”。

化痰,不只是治症状,是在“清理人生的废气”

痰湿这个东西,说到底,是你身体的“负担”。

就像你屋子里堆满了旧报纸、快递盒子,看着没啥问题,但空气越来越闷,最终你得搬家。

身体也一样,痰湿不清,阳气没法升,清气不上脑,整个人就会像罩了层雾。

化痰不是治一个头晕,而是重启你的代谢系统,是一场身体的“大扫除”。

写在最后:你晕的不是头,是生活的节奏

咱们聊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句话:头晕不是病,它是身体对你生活方式的“反馈”。

别再盯着血压表看了,先看看你是不是该清清体内的“垃圾”了。

痰湿这个东西,它不吓人,但最怕你不当回事。

它不会一夜之间让你倒下,但它会像慢火炖汤一样,一点点把你的精气神耗光。

别等到“头晕”变成“头痛”,变成“脑供血不足”,再来后悔莫及。

今天开始,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个“身体的清道夫”。

你不是老了,是湿气把你拖垮了。

别让晕眩成为你生活的常态,该清就清,该调就调,身体的清爽感,比你想象得更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1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2025-03-30 07:09

哇.中医好历害的方子。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亮亮评养护

亮亮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