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大将想上前线,斯大林竟语无伦次:给了你一切,你还要打仗?

审时度势历史说 2023-09-27 20:59:05

1941年初,苏德两国开始在边境大量屯兵,国际社会中也有说法,称这两大强国间必有一战。可眼下令斯大林真正发愁的并不是与德国的战争,而是另外一个问题。

斯大林本人倒是对苏德关系十分乐观,还憧憬着两国一起对付美英呢。退一步讲,一旦前方开战,谁来镇守后方?

对一个国家来说,地盘大肯定不是件坏事,可苏联的版图实在太大了。统辖这样一个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1/6、民族关系复杂的庞然大国,斯大林无疑要投注极大的精力。而众所周知,苏联领导层历来都将国家统一与利益版图的稳固作为领导工作的重点,为此甚至做出过许多极端的决策。

山高皇帝远,一旦西线发生战争,作为苏联最后一张底牌的远东地区突生变故,有人伺机作乱,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绝对忠于最高领导人的那些军事统帅,典型的如布琼尼、伏罗希洛夫等,他们倒是可靠,可这些人未必就有能守住大后方的能力,若是把无能之辈扶上位,让外敌从后方突破,哪怕是输掉诺门罕那样规模的战役,苏联也并非承担不起,只是在关键时刻,这样的败仗很容易引发可怕的连锁反应。

总而言之,远东地区一把手任命所牵扯到的问题太多了,时任远东方面军司令的格里戈利·米哈伊洛维奇·施特恩上将颇有战功,是2枚列宁勋章的拥有者,在军中威望颇高,在远东地区也十分服众。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面对如此合适的任命,斯大林却大手一挥,毫无征兆地把施特恩调走,“空降”来另外一位“一把手”。

来者名叫约瑟夫·罗季奥诺维奇·阿帕纳先科,此君在苏联红军中资历极高:他于1918年加入苏军,其麾下部队被整编为斯塔夫罗波尔工农骑兵第1师。1919年中,阿帕纳先科结识了布琼尼,两人一同打造出苏军历史上第一支骑兵军,因而被视为苏联骑兵的缔造者之一。

阿帕纳先科作战勇猛,敢于拼杀。30年代末期,他被任命为中亚军区司令,同时晋升为二级集团军级指挥员军衔,级别相当于陆军上将。

在20世纪30年代席卷苏联上下的那场浩劫中,受到斯大林亲自照顾阿帕纳先科的地位稳如泰山,内务部的喽啰们都避之不及。他之所以能进入最高领导人视野,是因为此前有几件事做得极符合斯大林口味。

1925年,国外局势甫定,苏联高层开始腾出手收拾内患。彼时车臣同莫斯科的关系闹得很僵,当年8月23日,阿帕纳先科奉命率领第5骑兵师赴车臣地区处理问题。

车臣人是出了名的能打,想要驯服这群人,流血是难免的。怎料阿帕纳先科竟不按常理出牌:他一到任就派人抓走40位当地长者,同时对车臣地区的242个村庄进行地毯式搜查,没收一切武器。

车臣分裂分子缓过神来准备发动反击,这才意识到几处要塞都已被苏军重兵团团包围,四面八方都布满大炮,对方不由分说就开炮猛轰,直接打得车臣人没了脾气。

哪知这场行动只持续了约2周,共有12人被击毙,309人被俘。莫斯科本做好了巨大损失的准备,哪知这个棘手的问题居然被阿帕纳先科三两下就解决了。他“斩草先除根”式的手段赢得了最高领导人的青睐,斯大林一看乐了:嚯,这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嘛!从此对其宠信有加。

此君几乎把各种勋章都拿了个遍,这样一位老资历且战功赫赫的猛将,在苏军高层中的存在感却不高,甚至一度备受非议。这其中有“客观”和“主观”两大原因,前者十分无奈,后者却颇让人尊重。

新领导空降后,远东军区算是炸了窝。他们不仅是对施特恩上将的离任不满,更是打心眼里瞧不上新来的“一把手”。

要知道在当时,大伙儿嘴上不敢说,心里对最高领导人难免没有点怨言。而阿帕纳先科作战勇猛,谋略却是其弱项,又偏偏跟斯大林走得很近,再加上此君长得四平八稳,一看就不像是很高明的决策者,反倒颇有官僚气质,因此被认为是靠溜须拍马上位的。

远东方面军的将领们很是硬气,对自己的不满丝毫不加掩饰,甚至直接开喷。

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阿列克谢·谢尔盖耶维奇·热尔托夫上将经常刻意顶撞阿帕纳先科,对其爱答不理,甚至阴阳怪气,嘲讽他不懂军事谋略。

格里戈连科少将还搞起人身攻击,专门写了本名为《在地下室里只能遇见老鼠》的册子:“他长得让我们很不舒服,到处都有有关他的传言,说他刚愎自用、庸俗而愚昧。”

更有不少人背后捅刀子,直接跑到斯大林面前造谣,称阿帕纳先科怕是心怀不轨,想在远东地区搞“独裁”。

最怕三人成虎,“墙倒众人推”式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重演,面对如潮水般的质疑和诋毁,斯大林的做法让人吃惊。

他没有派人调查阿帕纳先科,也没有找他谈话,反倒是不久后将其晋升为陆军大将;不仅如此,斯大林还不断且高调地赋予阿帕纳先科许多权力,让后者在远东地区真正地拥有了“先斩后奏”的特权。

用斯大林后来的话形容:“我给阿帕纳先科的权力,比沙皇时期的西伯利亚总督都大。”他把“用人不疑”彰显到了极致。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斯大林的知人善任,他看人的眼光确实够狠。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一溃千里,险些丢掉首都。莫斯科保卫战前夕,苏联高层一度出现了“无兵可用”的窘境。关键时刻,恰恰是远东方面军站了出来。

从1941年6月到二战末期,远东方面军从70.37万人膨胀到144.6万人,规模翻了一番;不仅如此,方面军还为前线贡献了至少20个满编师,帮助国家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而在后勤方面,远东地区作出的贡献就更难用数据衡量了,但从史料中的评价可以体现得很直观:许多专家认为,此前布柳赫尔元帅在远东地区主政长达10年,在后勤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要远低于阿帕纳先科。

同僚对阿帕纳先科态度的转变最能说明问题。

二战期间,苏联内务部的权势空前膨胀,阿帕纳先科却刚硬地拒绝让贝利亚的爪牙插手远东地区事务。

在同一件事上,他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即便贝利亚亲自出面都无法改变。然而别看他对内务部毫不讲情面,对自己人却给出巨大的信任与自由度。只要是自己批准的事情,即便下属犯错,他都尽可能大事化小,或是替下属求情。

此外,阿帕纳先科对自己的短板有着明确的认识,几乎不插手自己不擅长的事,而是交给懂行的下属来做。

此前写书讽刺上司的格里戈连科少将转而唱起了赞歌:“他敢想敢做。如果认为什么事是合理的,就做出决定,就去完成,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从来不把过错往执行者的身上推,从来不让下属处于危险的境地。”

总而言之,别看此君长得凶,却是个难得的好领导。

可军人毕竟是军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眼看二战局势逐渐扭转,大批将领功成名就,向来稳重的阿帕纳先科也坐不住了。

1943年,他向斯大林递交申请,要求亲上战场。

得知消息后的斯大林无比震惊,他想不明白,自己亲手培养了一位“小沙皇”,给了他无限的权力,竟然还会如此单纯地痴迷于战场上的那点功绩。或许是过于惊讶,斯大林在答复时甚至有些语无伦次。

“你说说,像信任你这样,我还信任过谁?快说吧!你说不出来了吧!因为你就找不出这样的人……我把所有的部队都划归你管,让所有的人都服从你的命令。”

可到最后,斯大林还是满足了爱将的要求。

1943年5月,阿帕纳先科被调到沃罗涅日方面军担任瓦图京的副手,前者虽然急着在战场上立功,头脑却依旧清醒:深知自己军事理论薄弱的阿帕纳先科从不插手作战计划的制定,每当召开军事会议时,他都会静静坐在一旁,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学习。

他对战争的参与,不过是开战前亲临前线检查官兵备战状况,为士兵打气。为更效率地完成这项工作,他把自己的指挥所都搬到了前沿阵地附近。

然而,这一决定最终害了他。

1943年8月5日,德军侦察机在苏军阵地中发现一处指挥搜,随即对其发动一轮袭击。混乱中,一颗炸弹恰好在阿帕纳先科身旁爆炸,多枚碎片刺进他的身体。军医用尽浑身解数,最终也没能将其挽回。

自古以来,军人都把建功立业或是马革裹尸视为至高荣誉,但阿帕纳先科之死实在有些太过遗憾——就在他牺牲当天,苏军解放了整片地区。

此外,据一些资料显示,斯大林已经为这位爱将“内定”了元帅军衔,就等他从前线镀金归来。然而,谁能想到变故来得如此突然。

0 阅读:60

审时度势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