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人寿盈利承压,偿付近红线,新帅赵雪军能否力挽狂澜?

博望财事 2025-02-11 18:24:10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国联人寿高管层形成新管理格局。

近期国联人寿官网发布的一则临时信息披露公告显示,经国联人寿第四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聘任赵雪军为总经理。同时,2025年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已经核准了赵雪军的任职资格。这意味着,在空缺近一年时间后,国联人寿总经理职位“靴子”落地。

据悉,赵雪军于1975年出生,有着超过17年的丰富的寿险经营管理经验,曾担任过国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中融人寿总经理助理和副总经理兼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可谓是老将。

事实上,国联人寿自成立以来总经理职位多次轮换。2015年3月起,国联人寿先后短暂经历了冯乃宪和刘清欣两任总经理;2017年4月刘清欣因工作调整辞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后,国联人寿总经理职位便陷入了近5年的空缺,期间董事长丁武斌暂代总经理职责;直到2022年2月,夏寒获批担任国联人寿第三任总经理,才结束了其漫长的总经理职位空缺,然而夏寒也仅工作了两年有余,就选择离开。

根据最新披露的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国联人寿高管形成“一正三副”管理格局。除了赵雪军目前正式担任总经理一职外,国联人寿还设有三位副总经理,分别是:此前曾任利安人寿总裁助理兼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的张泰立、曾任国联人寿筹建办副主任的钮磊磊以及此前先后任职过德华安顾人寿个险总监兼个险部总经理及华泰人寿总监兼个险中心总经理的王建伟。

除了管理层频繁变动之外,国联人寿财务表现堪忧,盈利能力承压,偿付能力也逼近红线。

国联人寿到底怎么了?

01

股东不稳定导致管理层不稳定,曾因超期履职遭监管处罚。

国联人寿高管层的动荡或与其股权震荡有着很大关系。

据官网显示,国联人寿2014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属无锡国资委旗下,为江苏省内第三家人身险公司,由6家地方国资股东和4家民营股东筹建,国资股东持股82.5%。

尽管背靠国资股东,但国联人寿股东情况并不稳定。2016年创始股东江苏开源钢管转让一半股权,2017年另两家创始股东因破产清算拍卖10%股权,2022年被深圳国资委接盘,期间无锡广电转让全部股权给国联发展集团并退出。据天眼查显示,截止2023年年底,国联人寿有9家股东,6家国资股东持股92.86%,3家民营股东持股7.14%。

股东的不稳定或影响到国联人寿管理层的稳定性,进而导致了其发展战略执行的难以保持连续性。

此外,国联人寿还曾因临时负责人超期履职等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进一步加剧了其不稳定性。2017年4月,国联人寿向原中国保监会上报了《关于丁武斌担任临时负责人的报告》。截至2020年8月3日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进场调查时,丁武斌仍兼任国联人寿临时负责人。2020年12月,监管部门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经查,国联人寿存在临时负责人超期履职的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原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对国联人寿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罚款。

02

高额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压缩盈利能力,偿付能力逼近红线。

客观来说,国联人寿自成立以来,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理赔服务和社会价值得到认可。根据国联人寿发布的《2024年理赔服务年度报告》,理赔金额达到2.03亿,同比增长19%,最高单笔赔付更是高达355.21万。

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也存在诸多瑕疵。

首当其冲的莫过于财务表现堪忧。自成立以来,国联人寿仅在2015年和2021年实现盈利,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近两年,亏损幅度有所增加。据财报显示,2023年国联人寿实现净亏损超过2亿元,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净亏损更是达到了2.02亿元。尽管在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有所收窄至1.05亿元,但截至三季度,国联人寿才稍微喘口气,实现净利润0.29亿元。这样的财务表现,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国联人寿未来发展的担忧。

这与国联人寿高额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有很大的关系。2019年至2023年期间,国联人寿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由1.68亿元增至17.34亿元,同比增长932.14%;赔付支出也从2019年的0.69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6.27亿元。与此同时,退保金由0.64亿元,增至13.84亿元。尤其最近两年,随着业务发展,其手续费及佣金增加较为明显,在当年保险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持续增加。在当前利率下行、投资承压的大背景下,国联人寿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这些支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联人寿的盈利能力,还消耗了其偿付能力,导致综合偿付能力逐季下降,甚至逼近监管红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降至62.91%,较上季度末下降了8.65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1.51%,较上季度末下降了15.97个百分点。

要知道,偿付能力对于一家保险公司而言,意味着其偿还债务的能力,是评估公司财务稳定性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通常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对于国联人寿而言,这一指标已逼近监管红线,对其未来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缓解偿付能力压力,国联人寿曾多次进行增资。2023年12月,国联人寿完成成立以来的首轮增资,第一大股东国联发展集团单独出资1亿元,持股比例从30%升至33.33%,国联人寿注册资本金也随之升至21亿元。

然而,首轮增资并未满足国联人寿发展需求。2024年6月,国联人寿在上海联交所预披露增资项目,寻求第二次增资。此外,国联人寿还曾于2022年3月发行了10亿元十年期固定利率债券。显然,频繁的增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国联人寿的偿付能力问题。

新任总经理赵雪军是否也会走前几任总经理“如流星般短暂”的任职老路,以及未来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调整业务结构,成为国联人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还需市场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1
博望财事

博望财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