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全中国人民一方面还沉浸在领袖离去的悲痛中,另一方面也满怀希望地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可以说很多人在此时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一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却意外地身陷囹圄,她被没收了工作证,还被当成审查的对象,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得知内情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为之感到异常愤慨,特别是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开国大将罗瑞卿,在得知李敏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更是拍案而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51d311d42134913640afdb2293eb86.png)
身为领袖之女,童年历经重重坎坷
1936年的陕北,吴家窑一个潮湿狭窄的小窑洞里,贺子珍生下了自己的小女儿,当时前来祝贺的邓颖超抱着这个小猫一样瘦小的婴儿,怜爱地说:“真是一个小娇娇”,这个小婴儿就是李敏,当时她的小名就是“娇娇”,她也是贺子珍与毛泽东这么多年以来,唯一活下来并长大成人的孩子。
当李敏才仅仅几个月,贺子珍就离开了陕北,前往苏联治病。根据李敏自己的回忆,她是在延安儿童保育院中长大的,在她的记忆中,直到4岁去苏联找妈妈之前,在保育院里没有对爸爸妈妈的记忆。当时贺子珍因为在长征途中受伤的原因,身体里一直有几片弹片没能取出来,为了能够彻底治疗自己身体的伤病,才狠下心独自前往苏联。但是贺子珍没想到的是,就在到达苏联没多久,就生下了她一生中最后一个孩子,可惜这个孩子不幸夭折了。正当贺子珍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时,李敏来到了苏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1ac277ffa8f73b0178ffdcc8d142aa.png)
1941年,李敏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抚慰了贺子珍痛苦的内心,而且李敏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在李敏后来回忆中也说到,初到莫斯科的那段时光非常幸福,因为在母亲身边,贺子珍很疼爱她,经常给她扎辫子,买漂亮的裙子。
而且杨开慧的两个儿子岸英和岸青也在莫斯科,经常到贺子珍的家中来相聚,他们四个人关系非常融洽,让李敏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然而这样安宁甜蜜的时光太过于短暂。因为此时国际局势变化非常快,苏联和德国已经卷入了战争中。由于德军推进的速度太快,贺子珍还没来得及撤离,莫斯科就已经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危急局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559d06f802e4690b145a3fcef86f093.png)
当时的莫斯科几乎已经断粮,贺子珍和李敏以及岸英岸青兄弟跟随国际儿童保育院转移到了伊万诺夫市。由于是战争期间,物资极其短缺,贺子珍一方面赶工做毛线活,一方面开垦自留地种一些土豆之类的作物,随着局势越来越差,饥饿时刻笼罩着贺子珍母子,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当时岸英和岸青兄弟已经长大,回了莫斯科,只有李敏陪伴在贺子珍身边,可是1943年,李敏因患上肺炎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病情严重时一度被医生放到太平间,为了照顾李敏,贺子珍想尽了办法,但是又因此与儿童院起了冲突,很快贺子珍就被苏联方面关进了精神病院,李敏只好再次回到国际儿童院。
渐渐,李敏也习惯了在儿童院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儿童院中也还有几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只是此时的李敏几乎快忘了中国话,她几乎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苏联人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d345aae3688d5c662ff7e61503c544.png)
二战结束后,1946年王稼祥来到苏联并过问了贺子珍的事情,终于李敏和妈妈得以团聚。此时贺子珍想要回到祖国的心情非常迫切,在得到了国内组织上的批示后,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和岸青回到了祖国。
回到祖国,回到父亲身边度过幸福的时光
贺子珍回国后被安排在东北工作,当时李敏对国内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和未知,要知道她现在几乎一点都不会中文。
为了能够更适应国内的学习,李敏要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而且贺子珍还给她专门请了中文老师。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李敏对自己的身世也产生了疑问,特别是当她看到学校挂着的马、恩、列、斯、毛的画像时,有人告诉他毛主席就是你的爸爸。
“爸爸”这个距离李敏非常遥远的称呼,让她非常迫切地想得到证实:这位出现在书本上、出现在人们口中的伟大领袖真的是自己的父亲吗?要知道在苏联,贺子珍很少提及父亲,虽然岸英对她透露过,但当时她也没有太在意。
而现在她希望能找到答案。于是李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俄文信,在信中询问自己的身世。很快李敏就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她才真正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正是老师们经常说到的那位伟大领袖毛主席。一时间巨大的幸福几乎把李敏淹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13c80452aec566e17d0f71900f2b6e.png)
没过几天,毛主席的警卫员就来到哈尔滨征求贺子珍的意见,因为毛主席现在也异常想念李敏,希望能够让李敏去北京。虽然万般不舍,但是贺子珍也知道,李敏有权利回到父亲的身边享受父爱。此时全国的解放事业已经接近尾声,李敏能够到北京与爸爸团聚了。
回到爸爸的身边,李敏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严父。事实上毛主席对孩子非常疼爱,特别是对两个女儿,他经常一手牵着李敏,一手牵着李讷在中南海中散步,他对孩子的慈爱之情无法言表。但是慈爱之外,他对孩子的要求却非常严格。
由于李敏中文很差,于是毛主席专门给她找了教授唐诗宋词古文的老师,而且还给她下了死命令:必须通读中文版的四大名著。除了学习上,在生活上毛主席也对身边的两个女儿要求非常严厉,不允许她们搞特殊化。
多年以后李敏回忆这段时期,仍然对父亲满是感激之情,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正是父亲让她明白了,知识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父亲身边长大的李敏,逐渐成为一名独立坚强的女性,随着她的成长,与父亲分离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36fed97d0f1d9357f7be0810f24a47.png)
离开父亲,最终回归真正的平民生活
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完成婚事。没过几年因为国内形势的变化,李敏也感觉到继续住在中南海会给父亲带来不必要的纠纷,于是选择带着家人搬出了中南海。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她就再难见到她热爱的爸爸了。
1976年毛主席病危的时刻,李敏才经过多次请求,被允许进入中南海看望父亲最后一面。父女俩一见面,双眼即刻湿润。主席用虚弱的声音说:“娇娇,你终于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经常来看我呢?”一席话令李敏伤心欲绝,不久之后,毛主席离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ff86a896095a945362ed2fee72ceab.png)
失去爸爸的那段时间,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庭,空闲时间还要去看望一下妹妹李讷,姐妹俩相互扶持了半年,这才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当时全国人民正欢庆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而李敏觉得他们终于可以轻松些了,可谁成想一场突如其来的审查却将她击懵了,她也不知为何自己就成了批判的对象。
李敏认为对于自己的批判是莫须有的,是不公平的,为此她忍不住向党中央陈述自己的情况。当时的几位领导人在得知了李敏的遭遇后,直接摆明了态度。比如刚刚出任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大将,作为当年负责毛主席安保工作的他,与李敏非常熟悉,在得知情况后,非常愤怒,并说“等我从国外治病回来,我亲自处理!”
还有刚刚恢复工作的黄克诚将军也得知了此事,他也和罗瑞卿一样,被气得不轻。他明确指示:“转告你们领导,李敏没有问题,她清白的很,尽快恢复李敏的工作,还有组织生活,更不得再以任何理由限制其正常行动。”万里也说“这是天大的冤案,我的这些话是我们集体的意见(指中央领导集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9969549c45fc5871b8efd9501a0431.png)
在一群老干部的努力下,李敏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被收走的工作证也被送回到了她的手中。进入到80年代之后,李敏也回归到清贫安宁的平民生活中。关于李敏和李讷的晚年,大众所知道的是,两姐妹都没有继承父亲的任何遗产, 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 两个女儿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中, 李敏和李讷自然也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 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
她们只是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李讷还说:“我觉得父亲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 这比什么都可贵。我觉得我学习得还太少, 只是皮毛。我的儿子自己就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自己单独生活, 有时他会心理不平衡, 但是他应该走上社会, 自己挣饭吃, 这个也做不到的话, 你就是不合格”。父亲说过, 只要你们做到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我就满意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eae7ba1c41e4ff497ee65329d51a5f.png)
确实经历了这么多的跌宕起伏,平和安宁的幸福显得弥足珍贵,步入晚年后,从外表来看, 李敏似乎是一位平常的饱经沧桑的老太太, 但这种外表掩盖不住她内在精神的光辉, 在她体现的气质上, 默默地展现着伟人那种内在的坚强与冷傲, 领袖的傲骨,以及与众不同的骨气也在她身上令人一见难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ad84beec7c7bfbb45e175cbac3d9253.png)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的一生注定环绕了诸多光环,她从陕北窄小的窑洞中来到人世间,襁褓之中就与母亲分离,好容易与母亲团聚后,又经历了战争、饥饿等艰辛的岁月,可以说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在父母先后离开人世后,她开始真正回归到平民生活,她的子女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知识,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晚年的李敏也说到:“如果是去公园,上街,根本没有人能认出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虽然在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毛泽东思想仍然作为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依然将毛主席视为我们的伟大领袖。但毛主席的女儿以及各位后辈们,已经彻彻底底地回归到平民的生活中,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也正是伟人的伟大之处。
[1]《毛泽东的女儿李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ad9565aee5ef57a2d0cef4dd44f532.png)
[2]我的父亲毛泽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cae7dc2c00eb1442108a3ef967048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