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自秦朝大统一以来,分分合合两千余年,各路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层出不穷,尤其是每一个王朝的上升期,从不缺乏丰功伟绩。而到了王朝末期时,暮气沉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但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一批人,以一己之力担负起整个国家的期望,成为了“救火队长”。
他们或许救不了他所在的国家,今人也往往会批判他们的“愚忠”精神,但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哪怕他们最后失败了,但他们也在历史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也值得尊敬,而不是大肆批评甚至唾骂。
......
南征北战——大唐渤海郡王高骈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势大衰,在藩镇割据和外族骚扰严重的情况下,仍然涌现出一大批名将,对内平叛,对外讨伐,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高骈的家族世代是禁军将领,他的祖父也是唐宪宗时期名将,因此,在家国的感召之下,满腔热血,加入了当时的禁军——神策军。
唐宣宗时期西北党项发动叛乱,前去平叛的诸位将领都没有讨到便宜,只有初出茅庐的高骈屡次用计,斩获颇多,他也因此崭露头角。
唐懿宗年间,先是吐蕃犯边,高骈大破之,还收复了西北数州;然后南诏出兵安南地区,唐朝屡次派兵收复均不能成功,最后高骈率领5千精锐前往南征,以少胜多,连战连捷,斩首3万级,大破南诏十余万大军。
在镇守安南期间,修建了大罗城(河内),建立了道德教化机构,兴修水利,疏通运河,强化了安南与广州之间的交流,被当地人尊称为“高王”。
唐僖宗年间,南诏屡次进犯西川,高骈又被调任剑南节度使,主持防御南诏军事,接连击破来犯的南诏军团,极大地消耗了南诏的国力,最终埋下了南诏覆亡的伏笔。
高骈在他的前半生就像是救火队长一样,哪里被入寇,就会让他前去平叛。而高骈智勇双全,战功赫赫,似乎就没有他打不赢的仗,深得朝廷器重与嘉许。
此外高骈还颇具诗才,他“幼好为诗,雅有奇藻,属情赋咏,横绝常流”,被认为是晚唐勋臣中最有文才者。
作为唐朝最后的名将,高骈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在被调令镇守淮南后,黄巢起义爆发,由于朝廷一开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高骈开始负气赌气起来。
听信小人谗言,面对朝廷要求他出兵抗击黄巢的命令,无动于衷,拒不发兵,最终铸成大错,酿成大祸,长安被黄巢攻破了。
高骈也使得自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毁掉了自己前半生辛苦经营的名将风范。
朝廷对高骈,已经彻底失望了,下旨谴责高骈,要降他职位,而高骈仿佛也像变了一个人一般,毫无前半生的意气风发,迷信道教,决定修仙,以求长生不老,耗费淮南的财富炼丹、修道馆、布施道士。
高骈也变得更加多疑残暴,许多曾经参加过黄巢起义的降将被杀死了,最后在军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部下见此多叛逆。
曾经建议高骈伏击黄巢而高骈不听的毕师铎最后发动政变,将高骈软禁了起来。后来高骈的手下,杨行密率军来救高骈,毕师铎下令杀了高骈,全家也被囚杀。
唐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一代名将高骈,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六十六岁,他的死也正式掀开了五代十国的篇章。
高骈一步步在到达人生巅峰以后,又一步步地把自己带到绝境当中。
也许高骈当初果断听从部将的建议出击迎战黄巢,也许高骈不那么固执和朝廷互相争执他的一生就会更加完美了,至少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忠臣名将的美名,也不会落得全家被杀的结局。
彪炳一时,遗祸后世,功勋可敬,死亦可惜!
高骈之威名,以破蛮于交趾而徙镇天平,郓人遂畏之耳。
高骈收复越南的战役是最后的辉煌
高骈[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在黄巢起义后是不是被唐僖宗夺舍了
高骈和高欢、高肇有什么关系么?我记得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吧,又都姓高
小有才!
自己想割据淮南而已,当山大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