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规划与过程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示左宗棠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反映当时清朝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在这场战争中左宗棠的手段果断且狠辣,对于敌人不接受任何投降,哪怕是投降的人也要斩尽杀绝,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换来新疆30多年的和平。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19世纪中叶,清朝的新疆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大规模反清叛乱,形成若干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清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占据南疆喀什噶尔城的柯尔克孜族向中亚汗国浩罕求援,邀请布素鲁克汗返回新疆。
1865年春,阿古柏随布素鲁克汗进入南疆,不久便驱逐布素鲁克汗并对其他各支反清势力展开攻势,先后攻占喀什噶尔、阿克苏、叶尔羌(今莎车)、库车等多个地方。
2年后阿古柏建立“哲德沙尔”政权并自立为汗,1870年攻占乌鲁木齐旋据有天山南路和天山北路部分地区,俨然有将新疆从清朝国土内割据出去。
阿古柏的军队总兵力多达5万人,其中骑兵约占三分之一,尽管拥有优良的武器装备,但充其量只是一只“纸老虎”,浩罕人在军队里享有特权,被强征来的本土士兵则士气低落。
1875年,左宗棠率领大军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进军方针,于1876年收复天山北路、1877年进入南疆,称得上是势如破竹。
阿古柏在节节失败、众叛亲离情况下于库尔勒服毒自杀,汗国内部也发生内讧,最终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继续作战,将其子、继承汗位的伯克胡里逐出中国,新疆地区除伊犁仍被俄国侵占外,天山南、北两路全部收复。
阿古柏的入侵对新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但最终清政府成功收复失地,展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这一事件也反映当时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博弈和地区安全的复杂性。
不留生俘,降了也杀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曾面临如何处理俘虏的问题,这又是怎么是回事情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阿古柏的主要势力被击败后,其残部力量仍然在新疆各地游击,对清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如果这个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那么想要彻底收复新疆根本就不可能,一旦清朝大军返回国内阿古柏势力必然会卷土重来,到时候产生的蝴蝶效应更大。
所以为了避免日后的隐患,左宗棠果断下令不留生俘,甚至坚持“降了也杀”。这一做法虽然残酷,但有效地震慑了敌人的斗志,使他们不敢再轻易反抗。
左宗棠的这一决策在当时引起不少争议,但也换来新疆30年的安定和平,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也展现他作为军事家的果断和魄力。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清朝的国情也无法接受第二次新疆之战。
清朝末外部威胁不断增加,甚至于阿古柏问题也不单单是问题本身,背后透露着欧洲列强的阴谋。
为了维持其政权阿古柏还与沙俄、英国侵略势力进行勾结,英国为了从印度向新疆扩张势力,并抵制俄国势力的南侵,一直在竭力控制阿古柏政权。
1873年,英国派出费赛斯使团带给阿古柏一封女王的亲笔信和大批武器,次年双方还签订了所谓的《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同一时期,沙俄的侵略行为也对新疆构成严重威胁。
沙皇为了抵制英国在新疆不断扩张势力,密切注视着阿古柏入侵新疆的事态发展,为了自己的利益还在1871年俄国悍然出兵侵占伊犁。
可以说,若是阿古柏问题当时没有被一战解决,如今的新疆可能就是现在的外东北。
打仗打得是什么,打得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当时的清朝面临“两线作战”的情况,海防论与塞防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清末时期清政府面临一个重大的国防策略问题,是应该重点加强沿海的海防,以防御可能来自海上的侵犯,还是应该加强内陆的塞防,以抵御来自陆地的威胁。
海防论的支持者认为,由于北京距离海岸较近,而新疆则远离京师,因此边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紧迫,主张由于财政拮据和新疆之役的胜算不大,应该重新考虑是否继续在新疆作战。
除此之外,新疆土地贫瘠不值得花费高额代价去收复,并且那里周围都是强邻难以长期固守,因此应该暂时放弃新疆以保存实力,待日后再图大举收复。
塞防论者认为新疆是西北防务的第一线,守卫着屏障北京的蒙古,当时西方列强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险,但俄国人在新疆的推进已经成为主要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应将边防军费转用于沿海防务,因为对沿海防务已经拨给固定的军费,祖先们百战经营的土地更不应放弃,如乌鲁木齐、阿克苏这样的战略要地更应该坚守。
在这个时候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对海防的重要性不表异议,但力主不应当用牺牲边防的办法来办海军。
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叛乱平定,俄国人就会继续蚕食西北领土,西方列强也会从沿海进攻作为呼应,这才有了后来的左宗棠抬棺发兵西征,最终一战定乾坤换来新疆30多年的太平。
如何来评价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这一政策呢?手段很残忍却适应时代的需求。
清朝财政赤字十分严重,根本没有足够的金钱来维持两线作战,以李鸿章为首的人更倾向于防守东南沿海,所以新疆之战必须要短期内解决,而且还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如何才能做到一战定乾坤且永无后患,唯有鲜血、人头才能震慑宵小分子,所以说“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没有任何问题。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行动,击败的不仅仅是阿古柏本身,还有沙俄的侵略计划、英国的蚕食计划,巩固了清朝在西北边疆的统治,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回首往昔,新疆之战后一直到清朝灭亡,甚至于民国期间新疆都十分的安稳,让人不得不佩服左宗棠的眼界。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