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则把都城迁到北京,二人谁更有战略眼光?

伊殇雪 2024-03-12 17:02:28

众所周知,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统治时期正值明朝的衰落和危机,尽管他勤于政务铲除阉党,但最终却还成为明朝亡国之君。

有人说崇祯出身帝胄之家,耳濡目染宫廷权斗之术,熟悉大内权斗的套路。继位后靠着权谋手段虽然铲除了魏党,但在重组朝局的过程中暴露出只会玩权术伎俩、缺乏大智慧的致命弱点,直接导致朝政的混乱。

崇祯皇帝性急缺乏经验,政务处理频频失误,分割内阁的权力、架空内阁首辅,直接导致东林党崛起党争愈演愈烈,使朝廷陷入空转状态。

总的而言,崇祯虽有勤政之风,但政策失误和治国能力不足,是加速明朝的覆灭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将责任归咎到“朱棣迁都”问题上来,“天子守国门”听上去很勇敢,其实是将君王置于危墙之下,长期如此必然会亡国,若是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定都南京必然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那么,明朝都城到底是定都北京好,还是定都南京更胜一筹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朱棣迁都北京

自公元1403年开始,朱棣先后将山西、陕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百姓和富商迁徙至北京以充实人口,这一举措迅速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使新都城在短期内繁荣起来。

大约在永乐五年,朱棣亲自向守住北平城的将士赠予嘉奖,感念他们的功勋,同时为便于防守将北面城垣南移,打通南北漕运确保物资可以高效运输到北京。

朱棣还在北京附近修建长陵,意思就是要将自己的陵墓安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从这一举动表明他早已下定决心要迁都。

后来他不断擢升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还虚设南京六部等中央机构。

这些准备全部完成后,朱棣立刻将都城从南京迁了过来,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情屡见不鲜,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国都设在南京,然而也心知南京并非最佳选择。

曾派大儿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考察,准备将国都迁往西安或洛阳,不幸的是朱标早逝迁都计划搁浅。话又说了回来,为何朱元璋不让儿子考察北京呢?是北京存在哪些问题吗?

先来看看朱棣为何迫切把都城迁到北京?首先他上位的手段并不光彩,靖难之役后皇位合法性备受质疑,南京城存在忠于旧主的势力,朱棣自己的根基则在北京,迁都有助于巩固皇位确保个人安全。

其次明朝初期北方仍有元朝残余势力,对大明王朝构成威胁,朱棣清楚形势开创“天子守国门”的先例,多次亲征漠北展现出理想、抱负和担当。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地理位置优越,南京的地理位置显得过于偏南不利于对北方的统治,迁都至北京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境的控制震慑敌人以确保国内稳定,这是军事上的需求。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北京无疑是更合适的选择,它的位置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防御国家的边疆地区,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叫朱棣,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天子守国门”。

换句话来说,大明朝把都城设定在北京或许只适合朱棣自己,并不适合其它人。

朱瞻基死于北伐期间,大明朝几十万士兵也是死于鞑靼人之手,从此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大患,大明也是灭亡于女真人之手。

是南京好,还是北京好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都城的地位,这种“两京制”在明朝历史上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北京最终确立为唯一的首都,自此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彻底被抛弃。

然而,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它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南京作为经济中心对促进明朝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战略纵深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经济发展为例,南京位于江苏省地处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和便捷的水运交通,对收集钱粮、恢复生产以及维护政权的稳定都非常有利。

明朝200多年的历史期间,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发达,南京作为江南重镇对外贸易繁荣,能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需要稳定政权,南京作为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利于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在地理位置上南京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利于抵御外敌的侵扰。

大将冯国用曾言:“金陵城虎踞龙蟠,确实是帝王之都”,由此可见南京的战略性优势非常明显,让朱元璋能够在对江南诸势力的作战中占有战略性优势。

回看明朝200多年的历史,虽然沿海倭患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但这种隐患只是肘腋之疾而非心头大患,抵御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才是头等大事。

从军事角度而言,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需要“战略纵深”,若是定都南京明朝就可以靠着大江大河、城高池深抵御草原骑兵,但北京却没有这样的优势。

总的来说,北京除了在军事角度上占有一定的先机外,经济、政治与文化都不如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

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国之君更不能将国运一把全部“梭哈”,打得过成为英雄,打不过亡国灭族。

明朝灭亡后,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又重新回到南京城建立南明,靠着半壁江山依旧与大清形成南北对立,若非大量的汉人投降满清,很有可能重新将多尔衮赶出山海关外。

朱元璋为南京设立的屏障

明朝初期南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元璋对于都城的安全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京都。

在军事上他加强南京的城防建设,命令修建和加固城墙,设置多层防御体系,包括深广的护城河和高大坚固的城墙,同时还在城墙上设置众多的炮台和箭楼。

围绕南京城周围,朱元璋还组建一支强大的常备军,随时准备应对外敌的侵扰。

这还不算完,像燕王、晋王和宁王等儿子,说是一个封疆大吏,其实真正的作用是保卫边疆,为南京的安全打头阵。

你以为这就完了,朱元璋还通过政治改革来增强南京集权,通过经济发展来增强南京的物资供应,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使得南京成为明朝坚不可摧的都城。

“君王死社稷”是一种高尚的节操,明朝的皇帝都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比较有节操。

朱祁镇被鞑靼俘虏没有投降,崇祯皇帝有机会逃亡南京,但依然在北京与叛军硬刚,即使自杀也向叛军妥协。

可是,这种高尚的情操在国运面前却不具备任何优越性,毕竟一个朝代只有政治中心稳定整个国家才能正常运行。假如说,内蒙古高原和东北都在明朝手里,北京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都城。

奈何内蒙古高原在鞑靼人手里,而东北又被女真人所掌控,北京城没有任何战略纵深,一旦出问题敌人旦夕之间可抵达城池之下,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多尔衮入关都是很好的证明。

清朝入关后就很聪明,第一时间就是与蒙古人结亲,等平定南方后直接以军事手段将蒙古纳入版图,北京城外部从此有了战略保障。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274

伊殇雪

简介:看红尘多少往事,不过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