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能熬死苏联!同理也能打败中国?李显龙说了句实在话,很中肯

浩舞默话 2025-04-12 11:42:54

在现在复杂的国家博弈过程中,那些仰望冷战时代的美国政客认为,当年他们曾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将苏联拖入了深渊;如今,他们也能够以同样的手段,来击倒中国。

但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多个国际场合明确指出: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现在的世界也不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美国想要击倒中国,恐怕不会那么容易。

他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中国和苏联,到底有哪些区别呢?让我们通过解析两个国家,详细地说一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风头可谓强劲,甚至盖过了美国。

他们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70%,除了海军之外,他们的军事实力也比美国要强。

不管是陆军的数量、空军的数量还是核弹头的数量,他们都能稳压美国一头。

然而,苏联的表面繁荣下,隐藏着非常严重的危机。

他们的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工业体系呈现"重军工轻民生"的畸形结构。

所以虽然他们经济总量不小,国民的生活却非常贫穷。

另外,苏联对美国有着近乎偏执的胜负欲,不管做什么都要压美国一头。

当美国发起"星球大战计划",诱导发起军备竞赛时,苏联毫不犹豫地将15%的GDP投入国防领域,这也导致其民用经济进一步萎缩。

更致命的是,苏联缺乏出海口和深水良港。

他们的黑海舰队受制于土耳其海峡,北方舰队则是被冰封期限制,难有作为,太平洋舰队距核心区万里之遥,有问题时鞭长莫及,这种地理劣势使其在战略对峙中处处被动。

苏联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国内的民族矛盾。在二战之后,斯大林过于粗暴的扩张,让那些新加盟的共和国口服心不服。

他们的整个民族结构,是极其不稳定的,有些民族之间甚至还有世仇。甚至就连作为苏联的主体俄罗斯,对其他加盟国也没有什么“老大哥的责任心”。

所以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大家纷纷谋求独立,而苏联也就在并未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解体了。

从表面上看,现在的中国,和当年的苏联确实有些相像。

在经济层面上,中国已经接近了美国的70%,而且十分稳定;

在军事层面上,中国近年来装备了很多新武器,不管是歼-20隐形战机,还是辽宁、山东和福建三艘航母,再到让人望而生畏的“东风快递”,新装备层出不穷。

我们的核弹头数量肯定不如美国多的,但关键是“够用”,足以对对手形成对等威慑。

可以说在这两方面,中国确实达到或者超过了当年苏联的规模。

但同时,苏联当初的一些劣势,现在我们都已经有效规避了。

在经济层面上,中国的健康度,比当年的苏联要强得多。

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7.0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日德三国的总和。

在联合国统计的全球500种主要工业门类中,中国不仅全都有涉猎,而且还把其中220种的产量冠军拿在了手中。

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和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产业。

从民用到军用,我们的工业能力不仅能全面覆盖,甚至还能做到相互促进。这样的产业纵深,可以面对任何危机。

我们可以看一下,如今中美两国在芯片领域的竞争。

在2018年,美国开始强迫自己控制的企业,不让他们帮中国企业加工芯片,这也导致了华为不得不全面收缩。

但是仅仅在5年后,我们就在芯片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

中国不仅在成熟制程领域内独霸天下,还以优秀的芯片设计能力,用较为落后的制程,达到了“等效”国外高端芯片的能力。

而且,我们在先进制程方面,也在持续发力,相信突破也就在这几年。

这种越挫越强的能力,体现出了中国科技和工业的强大韧性。

麒麟980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地缘布局上,中国采取的政策,远比苏联要温和。

我们通过基建外交,已经拿下了很多国家的铁路、港口的建设权和运营权,并且通过发展经济,让当地人得到了实惠。

这种情况,比苏联人的“有限主权论”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有生命力。

而那些与中国有商贸合作的国家,自然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站在中国一方。

而在海洋上,西方要封堵我们的努力,也已经被破解了。

中国在南海三大战略支点: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上,都建成长度超过3000米的大型跑道,如果在之上部署的歼-16战机起飞的话,我们的空中力量就可以覆盖马六甲海峡东段。

在我们战机的保护下,中国商船的出海是安全无虞的。

在陆权通道方面,中国的贸易触手,也已经伸向全世界。中欧班列2023年累计开行1.7万列,运送货物160万标箱。

在俄乌冲突导致传统航线中断时,这条钢铁运输线保障了中德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连续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斗系统的军事经济双重价值。在轨的55颗卫星,为终端设备提供了厘米级定位精度。

在缅甸皎漂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智能化调度中,中国科技也发挥了核心作用。

而在市场维度上,如今中国正以"外需内需双循环"的模式,形成独特的战略缓冲带。

2024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4万亿元,相当于欧盟27国总和,其中下沉市场贡献率也从2019年的34%提升至47%。

而跨境电商的交易总额,也达到了2.38万亿元。在美国逐渐在贸易层面封堵中国之后,中国凭借扩大内需和更多向东盟、欧洲出口,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算我们与美国的贸易被全部斩断,中国仍然可以维持至少70%的经济增长。

除了这些与苏联经济上区别之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融洽的多民族关系,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稳定的内部环境。

根据美国人的调研,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偏好度,在2024年已经达到了68%,比2018年提升27个百分点。

这种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在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首销破400万台、白象方便面年销120亿包等案例中,得到具象化的体现。

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辐射能力,也变得更远更深。

全球孔子学院的数量,如今维持在500所左右;《哪吒2》在欧美国家一票难求,即使遭遇院线的排片围剿,仍创下了票房佳绩;TikTok全球月活用户,也已经突破20亿。

这些新型文化载体,正在重塑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国家的稳定和文化的自信,让中国在科技发展上,有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已经累计投入了超2000亿元资金,带动长江存储实现232层3D NAND闪存量产,良品率追平三星92%的水平;

中国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可以在1秒内完成的高斯玻色采样,比传统超算快了数千亿倍。

作为东西方战略智慧的集大成者,李显龙对中美博弈洞察得十分透彻。

他指出,中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形成的合力,已经让中国有了超越其他国家的生产力。

中国在RCEP框架下的贸易网络已覆盖全球32%人口,任何和中国脱钩的企图都将付出超预期的代价。

他还警示西方,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突破,正在将国际竞争的维度推向更高的层次。中国的技术进步,远比GDP增长率更具决定性意义。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中国也确实不是苏联。

面对美国的压力,我们只可能奋起直追,而不会委曲求全。试图遏制中国,就像用手握住刺猬,握得越紧伤得越深。

大国博弈的胜负,终究取决于谁能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满足人民需求、顺应时代潮流。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政策优势,破解美国给出的一道道难题,为自己和全世界的人民谋福利。

0 阅读:22
浩舞默话

浩舞默话

知道一点点历史,会讲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