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士:从豪门专属“王牌”到批量上阵“敢死队”

晓彬读历史 2025-01-19 16:00:25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死士”这个神秘的群体总是让后人产生不少的想象。网上有人提出“只要白粥榨菜管饱,古代就能养得起死士吗”这样的问题,初听上去,确实有点莫名其妙,完全是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古代的事情。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在古代培养一名死士到底需要多少成本,而这其实也反映出死士这一概念在漫长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复杂变化过程。

【春秋战国:精英式死士,高成本 “投资”】

死士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现身历史舞台。那时,“士”这个字虽说就那么几笔,但却极具分量,并非是说普通百姓,而是指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算不是贵族出身,那也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有着奇特本领的异人。他们承担的任务各式各样,不只是大家印象中那种刺杀行动,像偷取机密、当内应潜伏、进行破坏扰乱敌人、制作精妙机关,还有贴身保护主人安全等,啥都有。

这些奇人能士在各自领域声名远扬,生活富足,根本不用为填饱肚子发愁。要是诸侯豪强想把他们收归己用,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拼命,那付出的代价简直大得难以想象。从物质上说,得给他们提供豪华的房子、漂亮的车子、美味的食物、漂亮的女人,尽力满足他们对生活的奢侈需求。就像荆轲喜欢一个美女,太子丹竟然直接把那美女的手砍下来送给他,这种事让现代人惊叹不已,但在当时却只是常规做法。而且,还得把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安顿好,不让他们被杂事困扰,能过得舒服自在。

好些年甚至十多年的用心“供养”,等对方心里觉着愧疚、着急想要报答的时候,才方便差遣去办事。当然了,这当中免不了有存着侥幸心理、光吃不干活的人,就像孟尝君的三千门客那样,啥人都有,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危险时候出力效命的。不过从概率上讲,总会有不少人在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毕竟,如果没什么效果,那春秋战国好几百年,诸侯们也不会一直热衷于养士了。在这个阶段,别说是简单的白粥榨菜,就算每天送上龙肝凤髓,想要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合格死士,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滋养”,仔细照顾,才能有成果。

【秦汉至魏晋:传承旧制,豪门专属】

从秦汉往后,到魏晋这段时间,死士的养育方式基本上还是照着春秋战国时候的老样子来。一般的贵族家里没那么多钱,能养几十个、上百个死士,就已经算是很有实力的家族了。三国那会,司马懿他们家司马氏是顶尖的豪门大族,就算是这样,司马师准备了好些年,说自己有三千死士,不过当时有虚报兵力的风气(十万敢说成百万),这“三千”恐怕也有水分,但也能看出来养士的规模不是普通家族能比的。这个时期还是按照高标准来对待死士,得靠长期的优厚待遇、施恩与人结义来收拢人心,不是给个基本的温饱就能随便使唤的,他们延续了早期死士作为精英、为报答恩主去完成特殊任务而拼命的特点,仍然是豪门之间争斗时藏在暗处的“厉害王牌”。

【唐宋明清:定义转变,敢死先锋】

魏晋南北朝过后,社会阶层不断变化,“士”的概念慢慢衰落,死士的含义也跟着发生改变。在《旧唐书》里有了“敢死士”的叫法,多了一个“敢”字,很有深意,其招募的形式从过去长时间的“恩养”变成了战时临时召集。这就好比在影视中战争的关键时候组建的敢死队,要么是凭着一股热血和信仰,要么是受到高额抚恤金的吸引,走上危险之路,拿命去拼。到了宋、明、清这些朝代,史料里经常能看到“死士”这个词,表述变得简单了,但其本质也发生了转变。

当下的死士,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少数精英隐藏在暗处,去执行特殊、机密又高难度的任务,而是在大规模的战役中作为先锋队,人数常常成千上万。以前的诸侯要耗费大量财力才能养几十人,现在却能大批地出现。从物质方面来说,虽然不用像春秋战国时那样极度奢侈,但也得保证有足够的供应,光有白粥榨菜肯定不行。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军饷物资,再承诺给予抚恤奖赏,就能让他们奋勇向前。和早期相比,成本的形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回顾古代死士的漫长发展过程,就像是打开了一幅宏大且充满细节的历史画卷。从先秦时期的备受重视、精心培养以待使用,到后来的概念变化、用途改变,每一个变化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要么是权贵暗中的锐利武器,在黑夜中无声地改变局势;要么成为战场上英勇的先锋,在战火硝烟里奋勇杀敌、血染山河。

死士群体的发展变化,并非仅仅是名称以及招募、供养形式的改变,而是古代政治局势不稳定、军事策略创新、社会阶层变动的鲜活体现。这提醒我们,在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去解读过去的人和事时,一定要摆脱现代思维模式的束缚,深入到岁月的深处,怀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才不辜负那悠悠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深厚底蕴。

0 阅读:7
晓彬读历史

晓彬读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