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工艺逆天,秦国工匠是咋做到的?这支传奇军队隶属何方?

晓彬读历史 2025-01-14 17:01:08

1974 年3月,在陕西省临潼县历山镇西阳村,有个农民在距离秦岭东边1.5公里的地方打井。挖到地下3米的时候,他意外地挖出了几个跟真人一般大小但却是破碎的陶俑。随着继续挖掘,陶俑的数量大量增加。这消息上报后,令全世界瞩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这么震撼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然而,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规模这般宏大的兵马俑,在过去好几千年的历史记录里几乎没怎么被提及。

出土的兵马俑不少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这到底是谁干的呢?秦陵有没有被盗挖过呢?另外,兵马俑的形状和样式各不相同,每个的体态和外貌都是独一无二的,据说秦始皇让工匠按照秦国最强大的军队原本的样子复制出来的,那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军队到底是属于哪里的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咱们一起来揭开兵马俑背后那神秘的面纱。

【01】

兵马俑可不是一般的陪葬物件,它的由来跟古老且残酷的人殉制度有关。

在古代奴隶社会,王公贵族去世后下葬时,流行用活人来陪葬。陪葬人数是根据身份等级来确定的,身份等级越高,陪葬的人就越多。将军大夫级别的能有几十人,天子级别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这里面有近臣、仆人,连亲生子女都可能包括在内。在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已经发掘的大墓当中,殉葬的人多达五千,他们大多数是被逼迫的,要么被活埋,要么被杀掉用来殉葬,实在是残忍至极,没有人道。

到了秦国第 31 代国君秦献公的时候,改革的希望开始出现了。那时候的秦国,把农业和战争当作基础,人力是特别关键的,可是王公贵族搞一次殉葬就要上百人,这对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秦献公在登上王位的第二年,很明智地把人殉制度给废除了。这一举措意义重大,既保证了秦国的生产力,又吸引了各国的人才前来,也给后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商鞅变法实施以后,秦国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盛。

废除人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秦国用陶俑来代替活人陪葬,这既符合“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又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使人本主义思想开始出现,为秦国招揽贤才、争夺天下创造了条件。

秦王嬴政刚登上王位的时候,陵墓的修建就被安排上了。在统一了六国之后,嬴政想要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以及陪葬物品,以此来展现他的伟大功业。

据《史记》所述,秦陵是由丞相李斯来规划设计的,大将章邯负责监工。此工程动用了七十二万劳工,历经三十九年才完成。在修建地宫的同时,兵马俑的制作也开始了,嬴政提出陪葬的陶俑不应是仆臣宫女,而应是那征战沙场、开拓疆土的秦国强大军队,就这样,兵马俑出现了。

然而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胡作非为,让宫中的宫女以及秦始皇的亲生子女都去殉葬,还为了保守地宫的秘密,杀死了上万名参与修建的工人,结果秦始皇竟然变成了史上殉葬人数最多的君主,实在是让人感叹不已。

【02】

兵马俑都是人工制作的,不是用统一的模具批量生产出来的。工匠们把8种常见的脸型当作基础,按照士兵的画像仔细地雕刻细节部分,努力去还原每一个秦军将士的真实模样。上万的陶俑各不相同,每一个都特别逼真,完全可以说是对秦军精锐部队的绝佳重现。

制作兵马俑的工匠大多是秦朝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分别隶属于宫廷的作坊和地方的工坊,并且有统一的监工以及督造师来管理。

通过陶俑名字的一些细节,像人名前有“官”“大”这类字样的,意味着出自宫廷作坊,而包含地名或者只有人名的,大多是来自民间工坊。由此能够了解到,咸阳作为帝国的首都,给秦陵的修建提供了众多劳工。

秦国的军工管理系统很严格,它分成相邦、工师、主造者以及工匠这四个层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不管出现啥质量问题,都能按着名字去追究责任。严厉的秦法让那些可能失职的人不敢掉以轻心,从而保证了兵马俑的超高品质。

在秦代的出土物件中,不管是兵器,还是陶器、竹器、铜器,甚至是建筑用料,都能发现工匠的名字。这不但让秦国的军事工业得到加强,也证明了古代手工业者的独特巧思,“秦国制造”变成了高质量的象征。

战争乃是秦国得以强大的强劲动力,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争斗的局势下,秦国为了能够存活下去,走上了通过战争来使国家强盛的道路。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兵马俑则是探究秦军的极好范例,它从布阵、装备、兵种以及战法等方面,全面地展现了秦军的真实模样。

从布阵来讲,秦军的队伍是由战车引领的,虽说战车在骑兵兴起后慢慢衰落了,然而兵马俑战车上好像有类似鼓锤之类的东西,这显示其是指挥车,能用来调度军队、振奋士气,周边还有拿着戟、戈的士兵进行守护。兵马俑是按照秦军的编制来排列的,各级军官、各类兵种、战车以及马匹全都有,方阵很严密。各个兵种配备了多种弓、弩、箭,射程在150到900米之间,能够攻击不同距离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秦军对远程攻击是很重视的,出土的兵马俑里弩兵的比例达到了60%,一万人大军里能有6000名弩兵,想象一下,敌军还没来得及交战,就遭到漫天弩箭的攻击,这杀伤力相当可怕。

秦军的排兵布阵极为精妙,前边是轻装的弩手,后面是身着铠甲的近战步兵,而两翼则有弩手、弓箭手、战车以及骑兵进行护卫,就如同铁球猛冲向前,气势威猛,无可阻挡。

兵马俑中的士兵大多身着胸甲,头盔则较少配备。这是因为秦军善于进行远程攻击,他们先是用弓箭射杀敌人,接着让骑兵、车马发起冲锋,近战的步兵则使用长柄刺杀武器去攻击敌人的胸腹部。在作战时,头部受到袭击的可能性较低,所以轻装前行有助于灵活地进行移动作战。

在战国时期,一般的青铜剑长度在60到70厘米,然而秦国的剑却有80到90厘米。当荆轲行刺秦王的时候,嬴政因为所佩之剑太长,仓促之间很难将其拔出,由此可以看出秦剑确实很长。

19 把完整的秦剑在兵马俑中出土,其剑身呈柳叶状,较为细长,长度达到 94.8 厘米,应当是秦军的制式武器。这表明秦国的冶金工业很发达,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独特的军功制,杀敌就能获得赏赐、改变命运,使得秦军士气高涨,成为让六国惧怕的虎狼之师。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歼灭敌军 160 多万人。

【03】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甬道存在大范围的火烧印记,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都被严重地焚烧、毁坏了,兵俑们有的倒下,有的破碎,很多都头和身子分开了,很明显是遭到了有针对性的破坏。

到底是谁对秦始皇这么痛恨,下这样的毒手呢?能够接触到秦陵的人,肯定是秦朝末年的那些势力。

秦末那会儿,苛政厉害得很,百姓的日子难过极了。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耽误了期限,依照秦法得被砍头,没办法就举旗起义了,各地也都纷纷响应,起义的队伍一下子多了起来。

在诸多势力当中,项羽和刘邦的力量最为强大,而刘邦最先攻克咸阳,秦三世子婴带着玉玺和兵符向其投降。

刘邦仁义为怀,没杀子婴和宗室之人,订立了约法三章,以安百姓之心,率军回到灞上,明确下令保护秦始皇陵以及六国皇陵,那兵马俑当然不在他的破坏范围之内,这表明刘邦对秦始皇是怀有敬重之意的。

项羽跟别人可大不一样,他家是楚国的大将,秦国灭楚的时候,他爷爷项燕战死沙场,国家被灭和家族仇恨掺和在一起,让他对秦始皇和秦朝那是恨到了骨子里。他带着大军向西进发,把二十万投降的秦军俘虏全都给杀了,进入关中后,又杀了子婴,在咸阳大肆抢掠,还放火烧了宫室,那大火烧得呼呼的,三天都没灭。

项羽连秦始皇陵也没放过,派出三十万人去挖掘。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被彻底毁坏,陪葬坑包括兵马俑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兵马俑数量太多,项羽便下令放火烧毁。据说有秦国人警告说烧兵马俑会遭到诅咒,正巧这时天象突变,下起了倾盆大雨,项羽这才停止。而且因为找不到墓道口,又担心刘邦等势力趁机进攻,最后项羽放弃挖掘地宫,匆忙离开了。秦陵南北两侧的“霸王沟”就是项羽挖掘秦始皇陵留下的痕迹。

《史记》乃是史学的经典之作,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汉武帝元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通过实地探访以及严谨的考证,使得书中内容的详实程度超过了九成。这部书中详细讲述了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当作江河湖海等机密之事,但对兵马俑却未提及一丝一毫,着实让人感到疑惑。原来,司马迁写史有三个原则:小事不记、未经考证的不写、真假难分的也不写。

兵马俑起初或许是由于规模尚不显著,未被重视,当成了件小事,所以没有被记载下来,后来的史书也就难以了解到这方面的情况,一直到1974 年才再次被发现。

兵马俑被发掘出来,其中有 8000 具兵俑,它们的身高大多超过 1.8 米。然而,秦军士兵不可能都这么高大,实际上,这些兵马俑所代表的是秦军的模范部队,也就是秦京师军。

秦京师军是负责守护咸阳以及皇帝的,其中包括郎中令军(一千人,专门负责皇帝的近身安保)、卫戍军(两万人,守护各类工程)、京城军(五万人,是京城作战的主要力量),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卫体系。而且,这支军队还得承担仪仗礼仪的任务,所以需要挑选那些高大威猛的人。而兵马俑就是以这支军队为原型的,那自然是个个英姿飒爽。

在秦朝末年,秦京师军曾和刘邦大军激烈交战,战败后投降,被编进了汉军。而项羽最终在乌江战败,被刘邦的五员大将分尸。有意思的是,这五员大将都曾是秦京师军的人。所以,民间才有了项羽火烧兵马俑遭到诅咒,反而被“杀死”的传说。历史的戏剧性和巧合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秦始皇陵兵马俑,见证着秦国的兴衰变迁,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艺和秦军强大气势的永恒象征。尽管岁月流转,但其在千年之后依然震撼全球,使后人能够领略那个大一统帝国的灿烂往昔,体会历史的凝重与深邃。

1 阅读:20
晓彬读历史

晓彬读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