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明:千万不要“命门后突”打太极拳了!

京京聊太极 2025-02-13 21:02:4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流传着打拳“命门后突”或者“鼓命门”的说法,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买过几本太极拳方面的书籍,虽然我对它们研究不是很深,但似乎也没看到“命门后突”这个字眼。由此推测,“命门后突” 或 “鼓命门” 之说或许最早出现于 90 年代末。

对于 “命门后突” 的说法,我本不会过多在意,因为它不在我师父传授的根本要领范畴。师父反复强调的内容极少,但那些必定是习练者绕不过去、必须下功夫练到身上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命门后突” 应是笼统地指代 “脊柱后突”,确切来讲,指的是胸腰椎交界处的 “脊柱后突”。称其为 “命门后突”,或许只是为了让这一称谓增添些神秘与高雅的意味。

我从未将 “命门后突” 当作动作要领。在我看来,如果打拳时每个拳式都有意且主动大幅度地 “脊柱后撑”,肯定是错误的。师父说过 “力发于脊”,即便存在 “命门后突” 现象,它也应是由下而上呈波浪形动态的。身躯支配全身运动的力量源于腰骶部位,最先的 “后撑” 应尽量低至腰 5 骶 1 的腰骶部位。

我们无需对腰 5 骶 1 等医学术语深入研究。力发于脊,劲力的传导会使脊柱在无意识中自然地被动波浪形后撑,这对太极拳极为重要。太极拳不用力却能发出强大内劲、“空肩” 却令人 “终不得力”、“支撑八面” 以及沉着与轻灵等特点,脊柱由下而上波浪形的被动后撑是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原理可知,“命门后突” 只是在节节贯穿打拳过程中,劲力通过脊柱传递时的一个被动自然的生理现象,绝非某个动作要领,更不能在打整套拳时刻意去做。长期刻意为之,不仅对太极拳的武术效果毫无帮助,还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当前,有大批太极拳练习者对 “命门后突” 存在误解,有人认为是 “后腰部微微向后鼓”,也有人觉得是 “后腰部向后反弓鼓出去”。可见,“命门后突” 这一说法本身就不准确,极易误导他人,实在不必在意。自我跟师父学拳以来,发现很多人对太极拳的诸多说法都是错误的,粗略估计至少达 80% 以上,这着实令人担忧,广大拳友务必谨慎对待!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1
京京聊太极

京京聊太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