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今年会是一个暖冬,没想到这几天气温突然断崖式下降,直接从风衣换成了羽绒服,一秒入冬的感觉。
等过完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一年也就成为“旧岁”了。
都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老祖宗种地要了解太阳是怎么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标准。
天干地支,四季变化 。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指导着几千年的华夏家耕文明,所以才有了“气候”一词。
大寒是全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节。
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大风天气偏多,光照时间短。大寒过后便是春天,所以在这个节点,天气变化比较强烈。
大寒作为冬去春来的轮回点,对农事生产很关键,而且大寒一到年味渐浓,所以民间有很多相关的谚语。
比如“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大寒到极点,日后天渐暖”、“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等。
这些民俗谚语中,藏着劳动人民代代相承的朴素智慧!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有道理吗“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是古人在农事生产中观察出的规律。
所谓尊天时、守本分,大寒宜冷不宜暖。
因为最冷的节气如果一反常态并不寒冷,就预示气候规律被打乱,反常的气候和温度会让人、牲畜、庄稼都不得安宁。
一旦发生变化,新的气候环境当中,无论人还是其他生物的身体状况都会产生短暂的不适,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疫,打破原有和谐的生态平衡。
古代农业原始落后,对庄稼来说,寒潮带来的低温,是天然的“杀虫剂”,大寒不寒,不仅会让生物提前苏醒,田里的害虫也同样会提前苏醒!
而此时正是施肥的时节,害虫却提前出来啃食庄稼,肥料也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效果不佳,从而导致下一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减少。
耕牛、家畜因为气候的变化更容易让病毒趁虚而入,而这一切都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家畜生病无法耕种、无法食用,田里害虫提前复苏破坏庄稼,导致粮食紧张等等。
草木枯荣自有时,万物从容皆自得,节气民谚中是古人在年复一年的践行下掌握的对自然的大局观。
都听过“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大寒之际才是瑞雪,像《清嘉录》里就有写道:
“腊月雪,谓之腊雪,亦曰‘瑞雪’杀蝗虫、主来岁丰稔。”
隆冬时节,只有冷得彻骨,才会有来年的丰收。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这一说法的由来。
大寒分三侯岭南民谚当中便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的说法,大寒字面理解就是冷到了极致的意思。
宋代诗人邵雍在《大寒吟》一诗中写出了大寒之冷: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大寒一共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一侯鸡乳,便是指大寒之际,家中的鸡已经能过够感受到即将来临的春天气息,所以急忙开始孵化小鸡。
如果在大寒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一现象说明气候与往年没有太大的差别,处于正常现象。
二侯征鸟厉疾,“征鸟,谓鹰隼之属也”,这些鸟类盘旋着捕食猎物补充能量,好让自己可以度过这最后一段寒冷的时期。
越冷身体越要储存能量,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所以远征的猛禽在此时一定会格外饥饿、疯狂觅食。
三候水泽腹坚,这里的“腹”,是“厚”的意思。是指湖泊或者大一些的水域里,冰层从上到下已经冻得结结实实!
冰深处春水生,湖水中央被冻结实之后也就意味着离湖水解冻不远了。
古时候人们会在三九天里采冰凿冰,运到冰窖里储存,等到来年天气炎热时使用。大寒时节的冰层最为坚固厚实,冰质最好。
大寒三候等对应节气的生物自然现象,是老祖宗长期观察而来,与气候紧密相关,帮助人们更具体的感知自然变化,规划生产生活。
大寒与民俗文化“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大寒是每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热闹、最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节气。
在大寒到立春的这个时间段,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除了小年、尾牙祭之外还有祭灶,有时我国最大的节日春节也会在这个节气当中,比如今年过了大寒那日就是除夕了。
这段时间里人们松懈下一整年的紧张劳碌,开始各种年肴的腌制,备年货,热气腾腾地准备着除旧布新。
古时物资匮乏,人们会把各种节气和吃食关联,犒劳缺油水的五脏庙。据史料记载,古代民间在大寒当天流行吃八宝粥和糯米饭或糯米制品。
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的营养品食用,糯米性温、味甘,热量非常高有御寒功效,在大寒这天能够吃上一碗糯米饭就算是补身子了。
像广东民间至今仍有吃糯米饭的传统习俗。
北京人在大寒这天吃“消寒糕”的习俗由来已久。“消寒糕”就是一种年糕,也是由糯米做成,年糕和“年高”谐音,寓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
江苏地区则会在大寒时节喝“风寒汤”,风寒汤中又以鸡汤居多,“一九一只鸡”的进补养生之道,至今沿用。
大寒再寒,也挡不住勤劳朴素的劳动人民纳福迎春的脚步。
结语寒耕暑耘、贴着土地看天吃饭的生活离现代人已经很遥远,和农耕息息相关的节气物候,熟知它们的人已然不多,是不是也要像孔乙己“茴”字的四种写法一样,扔进时代的故纸堆?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历法的独到之处,充满了中华民族对岁时节令的智慧和浪漫,它应该是一种融入骨血的文化印记,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傲。
就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配上相映的诗词,惊艳全场,最后定格在立春,万物起始、一切更生,寓意美好又扣合主题,这“偷不走”的文化底蕴,是展示咱们古老文明最独特的名片。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