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河南西南的群山之间,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名叫丁河店。1945年春,这里成了一片血与火的战场。
三个团的中国守军,用了整整四天,围困了1500名装备精良的日军,最终歼灭5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场战斗,也许不如一些大规模会战那样载入史册,却是抗日战争中无数艰难斗争的缩影。
丁河店之战,不是传奇,而是苦难中的一场硬仗。
日军为何看中了丁河店?从地图上看,这座小小的山镇,恰好卡在几条重要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如果拿下这里,日军就能打开通往陕西的通道,进而威胁大后方。
而当时的中国守军,已经退到了山地一带,背靠西坪,与日军对峙。3月末,西峡口被日军攻陷后,重阳店失守,丁河店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
3月底,中国第81军接到了死守阵地的命令。
师长廖运周迅速部署,派出三个团组成包围圈。328团负责从丁河店西侧切断交通线,330团则隐蔽在东侧河谷,329团作为预备队,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指令清晰,但执行起来却是步步惊心。
毕竟,面对的是久经沙场、装备精良的日军110师团。
4月1日,战斗打响。
日军一支机动车队行进到小水一带时,与守军的329团遭遇。
枪声刺破了山谷的寂静,双方迅速展开对射。
这一仗,守军虽然击退了敌人,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副团长鲍允超和连长杜锡武阵亡,三百多名士兵倒在了血泊中。
山路上横七竖八的尸体,成了这场战斗的第一道残酷注脚。
翌日,主攻部队328团迅速突进,占领了丁河店周围的重要据点邪地村。
这个小村庄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成了中国军队的炮火阵地。
随后,330团从东侧发起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而328团则在夜色掩护下潜入丁河店西侧阵地。
日军反应过来时,已经腹背受敌。
丁河店的战斗,既是围攻,也是拉锯。
在硝烟弥漫的壕沟中,守军和日军拼刺刀、扔手榴弹,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透。
日军装备精良,火力强大,但在四面包围的态势下,也变得被动。4月3日,日军试图向奎文关方向突围,却被330团死死挡住。
河谷两侧,枪声不绝于耳,日军的尸体漂浮在河面上,染红了一整条水流。
然而,就在守军胜利在望时,日军却从西峡口调来了援军。500名步兵、4辆战车,向116高地发起猛攻。
这个阵地,是守军的制高点,一旦失守,整个包围圈就会被撕开一道口子。
日军先是用数十门火炮进行轰击,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在山坡上,大地震动,山石飞溅。
随后,步兵分批次向山上冲锋。
守军顽强抵抗,三次将敌人击退,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30团伤亡惨重,280名士兵和8名军官倒在了阵地上。
4月4日,丁河店的战事进入白热化。
日军的援军被阻挡在外围,镇内的部队已经弹尽粮绝,防线岌岌可危。
中午时分,328团和330团对丁河店发起了总攻。
炮火覆盖之下,镇内的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日军伤亡惨重。
然而,依靠小股部队的反击,他们竟然硬生生撑到了傍晚。
为了加速战斗的进程,守军改变了策略,故意在包围圈中放出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看似是日军的生机,实际上却是精心准备的陷阱。
日军果然上当,大批士兵试图突围,却在道路上遭到伏击。
机枪扫射间,日军成片倒下,尸体铺满了山路。
然而,由于日军不断派出援军策应,最终仍有900多人成功逃脱,跑向了半川方向。
午夜时分,丁河店的战斗终于结束。328团带头冲入镇内,将残存的日军逐一清理。
整个小镇满目疮痍,街道上堆满了尸体,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
这场战斗,中国守军用4000人的代价,歼灭了超过500名日军,俘虏了3人。
虽然胜利了,但代价之大,令人扼腕。1100余名守军牺牲,其中包括十多名军官,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有人说,丁河店之战,是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硬扛的一场胜利。
日军单兵素质高、装备精良,即便被围困,依然能顽强突围。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着每一个士兵的拼死一搏。
对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人来说,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而每一个牺牲,都是沉甸甸的代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