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深的伤口之一。1937年的冬天,这座六朝古都在战火中崩塌,15万守军不到8天便全线溃败。
残垣断壁间,王牌74军的突围故事令人心碎又无奈。
有人说,这是一次注定失败的防守,也是一场混乱中挣扎求生的绝命之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南京保卫战,原本是一次“殊死抵抗”的宣言。74军,这支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的王牌部队,被调往南京接替防守任务。
那时,74军已经元气大伤,仅剩的两师勉强凑齐17000多人,战士们疲惫不堪,装备也不复从前。
南京城内,氛围紧张到令人窒息,城外日军步步紧逼,城内却缺乏有效统筹。
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给出的指令简单粗暴死守。
但他没料到的是,部队不仅没守住城墙,撤退时还上演了一场“军心大散”的悲剧。
12月8日,日军正式发起对南京外围的猛攻。74军的阵地设在淳化镇和牛首山一带,两个师分别驻守。
日军的战术是典型的“步、炮、空”联合攻击,飞机炸、炮火轰、步兵冲。51师师长王耀武亲自上阵指挥,用重机枪疯狂扫射日军飞机,步兵则死死守住阵地。
日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落下,钢筋混凝土的机枪掩体被轰塌,士兵们倒下的速度甚至比补充兵员还快。
到黄昏时分,双方已经厮杀到红眼,日军甚至破天荒地在夜间发动攻击,场面一片胶着。
次日清晨,日军增派了坦克和更多炮兵。
淳化镇的守军终于顶不住了,阵地逐步失守。
与此牛首山方向也陷入绝境。74军被迫撤向南京城内,守卫水西门。
这里是南京城防的重点之一,唐生智寄希望于这里能够拖住日军。
局势急转直下。
日军的战车开道,大批步兵涌入防线,攻势凶猛。
王耀武为稳住阵脚,调集炮火猛轰敌军战车,甚至有一辆日军坦克跌入河沟报废,给守军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
但好景不长,友军88师的雨花台阵地很快失守,日军兵力迅速向水西门压来。
混乱在这时达到了顶点。88师撤下来的溃兵试图挤入74军的防线,却被王耀武拒之门外。
结果,这些溃兵竟然愤怒开枪,双方互相攻讦,伤亡惨重。
更糟糕的是,日军趁乱攻破了水西门的道防线,守军一片慌乱。
更让人唏嘘的是,由于城墙另一侧的防御空虚,日军轻而易举地爬上城墙占据有利位置,架起大炮对准守军阵地。
王耀武急得火冒三丈,命令部队拼死反击,但日军援军源源不断,战局已不可逆转。
12月12日午后,唐生智终于承认南京无法守住,下令各部自行突围。
这道命令宛如一声闷雷,彻底击溃了本就疲惫不堪的军心。
王耀武建议用船只有序撤退,但这个提议显然无法拯救眼前的混乱。74军分成两路撤离,部队在下关尝试渡江,另一则靠扎木筏漂流过江。
撤退途中,友军36师竟然对撤退的部队开火,造成更多伤亡。
而下关的江面上,码头拥挤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士兵、百姓争相抢船,甚至有人踩踏致死。
王耀武在撤退途中,恰好遇到来接他的副官张某。
他得知军长早已安排好了一艘小货轮,每次可运送三百人渡江。
于是,他迅速组织剩余的74军官兵抢渡长江。
这艘不起眼的小货轮,成了74军最后的救命稻草。
经过一夜的抢渡,74军突围成功的不过五千余人,武器几乎全部丢失。
而那些未能渡江的士兵,大多被日军俘虏或屠杀。
南京沦陷后,王耀武回忆起这一段经历,写下了他的亲历记。
他描述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血腥厮杀,还有撤退时的混乱无序。15万守军在短短数日内全线崩溃,除了日军强大的战斗力,更大的原因来自内部的指挥失误和协调混乱。
守城时疲于应对,撤退时各自为战,甚至出现同袍相向的可笑情景。
王耀武对这一切深感痛心,既为战士的牺牲无谓,又为高层的无能愤愤不平。
南京,这座城市最终没能守住,成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失败。
而74军的突围,虽说勉强让士兵逃出生天,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有人说,这场战争注定失败,因为对手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而自己却是一个内外矛盾重重的烂摊子。
但也有人认为,即便如此,这些士兵仍然用自己的血肉,为后人书写了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