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不好定义的语言特色
杨章林文化
2024-04-06 16:50:34
《道德经》就是一部最接近生活的哲学,满载着生存的智慧。非常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还是有这么多人不懂《道德经》。成书出版的,在网上高谈阔论的,更有甚者,儿童版的《道德经》也“应运而生”了。我们忍不住要问,翻译的,你读懂了吗?编辑的,你弄懂了吗?出版的、做广告的,你整明白了吗?成人玩玩也就行了,怎么好意思把一锅“浆糊”抬到孩子的面前?
道怎么解读?不晓得;德是什么?答不上来。只晓得按字面意思“直译”,把经典的内容甩出去十万八千里。
这里,我们再来具体谈谈老子的语言特色。
智者老子的这种表达方式,在现代的文章中还不好找对应,只能勉强地称作富于逻辑思维的跳跃式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为文章的论述增色不少,同时也成了经典传播的又一“障碍”。
这种表达方式大都出现在文章中的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要使得解读具有说服力,必须从全文着手。下面大家来看看究竟该怎么翻译?这样的表达方式又该怎么定义?
例如:
一、“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的难点在一个“猎”字。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文章简析:文章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方面,告诫人们,不要在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迷失自己。
解读:虽然有一个“猎”字·,但同具体的狩猎毫无关系。从全文来看,猎取的只能是财富,同飞禽走兽不沾边。打猎同猎取财富相比连小巫都算不上,而且文章都是概括性的论述。遗憾的是,对这句话的解读,竟然都是大同小异,除了打猎还是打猎。
二、“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翻译的难点在“终日行”、“辎重”、“荣观”、“燕处”。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内容简介:文章谈论的对象就是慎重和轻浮、冷静和急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构简析:
1、开门见山,说明稳重和冷静的重要性:“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2、接着强调稳重的重要性。“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有知识修养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不管你是满身荣耀,还是身居高位,都必须要稳重。
3、表示遗憾。“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4、强调轻浮和急躁带来的不良后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读:一提到“终日行”,就是“整天行走”。一提到“辎重”就是“行李”,就是“必备物件”,有谁整天行走都不离开行李的?文理上说不通嘛。前文明明告诉你“重为轻根”,从物质的“重”引出精神的“重”——稳重,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一看到“荣观”、“燕处”,就是“优美的环境豪华的生活”,就是“美食胜景华丽的居所”,怎么就不会解读为:满身荣耀,身居高位呢?人们看重的应该不是“花枝招展”,而是满身荣耀;燕子不都在高处吗?
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翻译的难点在“阴阳”二字。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内容简析:
第一句,气体创造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三句,用阳光的向背引出万物喜好不同,社会的人们喜好也各不相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第四句,不同的喜好,各有长短优劣:“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最后,违背这一认知是没有善终的,我把它当作指路的明灯:“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读:一提到“阴阳”,人们就习惯性地理解为山水之南北、人之男女、天地日月······,把它的最初最朴素的意思阳光的向背忘得一干二净,而这里的“阴阳”恰恰就是指背阴向阳。
文章的意思还不仅仅如此,借万物有的喜欢背阴,有的喜欢向阳,进而表达万物的喜好不同。都还没有完,从自然万物过度到人们的喜好也各不相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句话表达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经典里还很多,例如:1、“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4、“圣人皆孩之”等等。
这类句子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文章的解读肯定不靠谱。如果有异议可以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