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该走进课堂了(二)。

杨章林文化 2024-12-02 17:08:38
引言:《道德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富于生活气息,是一座通往他人心灵的桥梁。 标题二:上善若水。 导入新课: 老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源于社会生活的至理名言,对高知来说,解读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解读出来?被高调误导了!被迷信耽搁了! 面对这个成语,你就没有过疑问?“上善”怎么就“若水”呢?水就一定善? 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水自然不例外。淹没村庄,冲毁家园的不是水?这时的水善否?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为什么说“上善若水”?是解读者的问题,还是圣人表达错了?这就得到《道德经》第八章里边找答案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从这句话应该不难看出,水的“上善”指的是:(1)“水利万物”:水滋润万物。(2)“处众人之所恶”:为人们去除污渍。脏的地方都得用水清洗。直观来说,水的上善就体现在这两个地方,文章讲述得清清楚楚,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一、“不争”和“故几于道”什么意思? 不求回报、不计“归途”。 从字面上来看,“不争”就是不争,多简单。我们是不是该动动脑壳呢?不争得有内容和对象吧?争什么?所有的解读基本没内容。对象都认定是:不同万物争。水滋润万物,就如同做好事帮助别人,你同被帮助者有什么可争的?这样的解读应该是没过脑子。 那么,“不争”究竟什么意思呢?这就得求助于后文了:“夫唯不争,故无忧”。什么样的“不争”会“无忧”呢?答案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不求回报,肯定无忧。不计较“归途”,一样无忧。 生活中因做了好事,悔不当初、捶胸顿足的大有人在,如果我们都有“不求回报”的思想准备,忧从何来? “故几于道”,都解读为最接近“道”。“道”是什么呢?你要讨教,肯定会灰头土脸:不可言、不可见,不可知。东郭子的“待遇”。 “道”究竟什么意思呢?字面上整不清楚,我们就到生活中找答案。为人们去除污渍后的水,“遭遇”是千奇百怪。好在水“淡定”,你要怎么样待它,无所谓,也就是不计归途。道:归途。 二、为什么老子要把水“鉴定”为“上善”? 这个阅读思考题,既丰富了学生的人生观,又开阔了他们的思想境界。答案就在“不争”和“故几于道”的身上。历代解读者喜欢“偷懒”,“不争”都解读为“不争之德”。“偷懒”不过一缺点,不讲道理误导他人问题就大了。别说人类社会,就是整个自然界,凡是有生命的地方,你都找不到“不争之德”。 老子之所以称其为“上善”,不仅仅是因为“水”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水”的潇洒,为做好事的人们找到了“安全通道”。 课堂总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应该有了全新的认知。做好自己,不求回报,不计归途,就是上善。
0 阅读:2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