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这篇文章,从古至今的翻译解读诠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更是“百家争鸣”。理由是,你怎么解读都对,又都不一定对。反正是,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由”,随便怎么“擦花脸”都能“登场”。
智者如果天上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情何以堪?
采用阅读提纲“领读”,解读原文、解析作者的思路,是为了尽可能让解读无可辩驳,让圣人的智慧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一、开门见山,先提出道,然后用“名”证明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以表述清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名字一样。
解析:
1、第一个“道”名词,准确来说是代名词。第二个“道”是动词、表述、叙述的意思。第三个“道”受“常”的限制,组成“常道”,意思是永恒不变的“道”,再用“非”来进行否定。因而得出正解:道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得出结论:可以表述清楚和不是一成不变,是“道”的两个特点,道字就是代名词。
为什么把“常”理解为永恒不变的意思?二十八章里边,“常德”,就是永恒不变的德。无论是“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都一样。
2、本文的第一个“道”字,也是整部著作的第一个字。老子把它当作“排头兵”,不是信手拈来,一定是用心良苦。
经典告诉我们,从古代“道者”就已经存在。这些“道者”,自视甚高,一副莫测高深样。“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而且,他们的言行不是为了开启民智,而是要愚弄大众。“古之善为道在,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二、无名到有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开天辟地之初,无所谓名字,后来之所以有名字,是人类为了分辨孩子给孩子取名一样,万物才有了名字。
解析:谈论万物名称的由来,也是为了佐证“道”就是一个代名词。
三、思维和名字的关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因此,物质是没有思维的,随着漫长而微妙的发展变化,生命诞生了思维出现了,生命和思维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
解析:追溯名字的源头,生命和思维的出现,为万物有名字提供了可能。还是为了服务于开头的道字。
四、呼应开头。强调“道”作为代名词来之不易,意在强调要珍惜。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作为名字都是思维的产物,只是叫法不同罢了。虽然名字的产生的确很神秘,但是,还是可以推测出来的。
解析:名字的出现,虽然神秘,但是,也是自然社会发展的必然。
小议:这篇文章在几年前就译过,也参阅了一些译文,左右都不满意。今天,经过“百思”,终得“其解”。整篇文章好像在谈论名字,实则是在向世人宣告,“道”不过是一个代名词罢了。当然,也是解读《道德经》的向导。
《道德经》,一部传世经典,满载生存的智慧。里边的几十个道字,都是代名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的意思不同罢了。它们不是迷信的“纸船”,而是智慧的“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