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

杨章林文化 2024-11-07 16:59:30
老子的创作思维,跳跃性极大,一些司空见惯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都被智者巧妙地运用来揭示人生的哲理、彰显生活的智慧,解读者大都被搞得一头雾水。 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此”明明白白的出现在文章里,“彼”却被圣人“隐藏”起来了,而且,一“藏”就是千年。圣人的智慧该“现身”了。 下面,请大家见证一下,经典问世到如今,有谁曾经由此找到过“彼”? 一、“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都是自然现象,它们都是生命的恩人,但是,一旦过头灾难就降临,恩人就成了“仇人”,被埋怨,甚至被诅咒。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呢?“升米恩,斗米仇”的不乏其人。 圣人由自然风雨联想到生活中做好事的人们,告诫千万不要过头,一旦过头,好事就瞬间变“灾难”。 二、“……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在古代,骑马打猎司空见惯,有所收获,高兴兴奋是必然的,“发狂”就不至于了。圣人由猎取动物,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猎取财富,面对财富“发狂”是常态。为什么用“发狂”二字?是因为人们在财富面前,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圣人告诫我们:“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三、“……鱼不可脱于渊……”。 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常识,一旦离开水,小命休也。 老子洞察入微,鱼离不开水是短处,水是鱼的命门。社会生活中的人,一旦短处、把柄、命门被别人掌握,小命就可能不是你的了,起码会因顾忌带来无尽的烦恼。 四、“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这句话看似讲政治,实则由点到面,泛指一切事物。好事处理不恰当,会变坏事;坏事处理恰当,也会变好事。意在强调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德——方式方法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五、“善行,无辙迹······”。 老子的这句话,如果只是从字面意思去解读,任何人都不可能读通。非常遗憾,又都是按字面意思去生搬硬套。什么样的行动会不留痕迹,蛛丝马迹总会有吧? 那么,“善行”怎么理解?“无辙迹·”又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把圣人的语言同生活联系起来,从全文入手,由此及彼,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善于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是不会留下尾巴的。 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无用的人或物。“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六、“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这三个分句,字面上好像是讲剑术、摔跤、祭奠祖宗,为什么又强调不拔、不脱,不辍呢?哦!是要强调身心合一。剑术高强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把剑握在手里;善于摔跤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把衣服脱掉;心中有祖宗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要跪拜。 再联系下文,这里的身心合一是讲教育,知识技艺美德必须同身体融为一体。这应该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老子还希望这种教育模式能传遍全世界:“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的这句话,害得好多顾头不顾尾的高人都把双唇紧闭。言或者不言,总得有对象吧?怎么都不问对象就合拢双唇?真的应了“怕什么来什么”的老话,怕“不知”却偏偏被“不知”找上门。 字里行间仅仅用眼睛,你肯定找不到“对象”,用思维,“对象”就明明白白地浮现在你的面前。下文有:“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我们对什么东西不能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呢?除了自然万物还有谁?小草和树木、蚂蚁和大象、溪流和江海都是平等的,不要去议论他们的长短优劣。答案不就出来了? 对自然万物,聪明人不去议论他们的长短优劣,说长道短的人都愚蠢。 老子的这些智慧被淹没千年之久,实在是我们民族的重大损失。
1 阅读:15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