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爱莲:明清时期的诰命与敕命

论史近现代 2024-12-18 00:18:37

清乾隆二十六年敕封四川汶川县李成桂父文林郎母孺人之敕命

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制、诏、诰、敕、谕、旨、批等命令的总称。现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圣旨”,多为明清皇帝封赠官员及其先人、妻室的诰命与敕命。近年来,在影视、戏曲等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皇帝圣旨或“情景再现”颁发圣旨的场面。那么皇帝圣旨到底什么样?圣旨里又隐藏了多少故事?本讲就与您聊聊明清圣旨——诰命与敕命,以及社会上流散诰命、敕命的真假是非。

诰命敕命的产生及沿袭

诰命、敕命又称诰书、敕书,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僚或赐予官阶或封赠爵号并赋予一定特权的凭证文书。

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谓之诰。诰作为王命文书始于西周,秦废不用,汉代偶一用之。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遇文武官员升降赏罚之时,即按官员品级给本人一种文书,称之“告身”,上面记载着官员品衔、任官事迹等等,相当于现在的任免证书。到了宋代,这种单纯任免证书性质的“告身”,不仅可以用来任命官员,而且同时封赠官员的先代、妻室和子孙。生者为封,死者为赠。元朝时又对封赠官员按品级做了区分: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用白色纸缮写,叫宣命;六品至九品官员以红色纸缮写,谓之敕牒。

敕,亦作勅,为告诫的意思。敕作为帝王封爵和告诫官僚使用的文书,始于西汉,比诰晚。明沿用唐宋之制,同时又吸纳了元代的做法,从封赠人员的条件、范围、品级、称谓、袭次,到诰命敕命的颜色、图案、质地等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清代则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和做法,但是也结合满族特点,有所变化。这种封赠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灭亡。

诰命敕命封赠制度

一、受封赠人员的范围。明清两代可以得到皇帝封赠的人员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皇家宗室成员,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郡主、县主、县君、乡君及驸马等等;二类是逐步升职得到封爵的文武官员;三类是边疆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和各宗教首领;四类是有封贡关系国家的王妃、世子、世孙。

二、文武官员受封赠的条件。明朝基本是三年考满无过错,就可以获得封赠。严格一些的时候,要在三年考满基础上,任内完成征收粮食超过多少石,或是阵亡死节等等,就是说不光要有资格资历,还要有政绩,方可以授予诰命或敕命。

清朝从入关前的天命年间,即开始仿照明朝做法给官员赠授诰命。但是这时清朝的封赠制度还不健全,格式还不规范。清入关以后,基本按照明朝规定,确定了封赠文武官员的条件。顺治初年规定:官员遇有覃恩,及三年考满,例给封赠。顺治五年(1648)又下诏说,满族自开国以来,屡次出征,著有劳绩,对他们应分别升叙,凡实授官员,一概给予世袭诰命。

三、准许官员获封赠次数。明清两代都是实行“覃恩封赠”,也就是官职和爵号不仅授给官员本人,而且可以“上荣其考祖,下及其子孙”,有的还可以袭封数代或世袭罔替,祖祖辈辈享有特权。明清规定官员获得封赠的次数基本相同: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赠本人。

四、封赠的职级和称谓。明代受封赠者及父祖辈的职级,分为九等十八级,每一等又有初授、升授和加授之分,称谓从荣禄大夫到登仕左郎,多达 40 种。清朝没有初授、升授、加授的区别,所以称谓虽然也是从光禄大夫至登仕佐郎,但比明朝职级称谓少,有17种。

受封赠者祖母、母、妻的封赠称谓,明清基本相同,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妻称一品夫人;二品官祖母、母、妻称夫人;三品官祖母、母、妻称淑人;四品官母、妻称恭人;五品官母、妻称宜人;六品官官母、妻称安人;七品官母、妻称孺人,八品九品官妻分别称八品孺人、九品孺人。但不论几品夫人,只要获得封赠,俗称都叫“诰命夫人”。诰命夫人没有实权,但按照品级享受俸禄。

五、诰敕命的形制和图案。明清时期的诰命敕命都是写在丝织物上面的文书,卷轴式。诰命宽都是 30厘米左右,长度则因为官员品级不同,袭封次数不同,不完全一致。到清乾隆年间规定,“诰命长丈六尺,高一尺”,“敕书长一丈”。从现存的明清诰命敕命实物看,有的五米多长,也有的一米多长。诰命颜色一般为苍、青、黄、赤、黑五种,官员品级越高,诰命颜色越多。诰命的卷头和卷尾,织有“奉天诰命”四字,敕命一般是单色,卷头和卷尾织有“奉天敕命”四字,字两旁有升降龙盘绕。明代诰命敕命图案按官员品级,从高至低依次为:一品云鹤锦,夫人云鸾锦;二品狮子锦,夫人鸂鶒锦;三品、四品瑞荷锦,淑人、恭人芙蓉锦;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锦;六、七品及安人、儒人俱用葵花锦。诰轴轴头按官员品级,从高至低依次为:玉轴、犀牛角轴、抹金轴、角轴、乌木轴。

清代的诰命敕命形质虽然沿用明制,但图案织文等有所发展和变化。诰命或三色或五色,有的还用七色织成。

清代文武官员诰命头尾织文也都是“奉天诰命”四字,底色上有图案,周边没边框;但是,王公世爵世袭罔替诰命织文则只有“诰命”两个字,底色上没有图案,周边有绢心龙边;还有的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诰命,头尾只有手绘的升龙和降龙,但没有字,这些都和一般文武官员的诰命不同。

清朝诰命的锦面和轴头,与明朝基本相同。锦面从高至低依次为:鹤狮锦、麒麟及赤尾虎锦、瑞荷锦、瑞草锦、葵花锦。轴头从高至低依次为:玉轴、犀轴、抹金轴、角轴、木轴。但是,各朝叫法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二品的麒麟及赤尾虎锦又叫螭锦;三、四品的瑞荷锦和五品用的瑞草锦又叫牡丹花锦。嘉庆朝以后,三、四品用的又叫洋莲锦,五品的又叫如意锦;六品以下的葵花锦又泛称小团花锦。

六、明清诰命敕命的撰写格式。明清两代诰命敕命都是先由礼部、吏部等各部按规定具题,恩准后付翰林院撰文,再由内阁中书舍人缮写,最后钤印。虽然程序基本相同,但是,明清两代的诰敕文体格式却有明显不同。明代诰敕字数没有严格限定,明洪武元年(1368)至成化元年(1465)以前,诰敕文体比较朴实,文字不太长,一般百字上下。比如洪武八年(1375)正月赐乌斯藏哈尔麻剌麻(喇嘛)卒尔普寺的诰命,只有 81个字。同年封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刘基为诚意伯的诰命,共 102 字;后来,随着封赠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风气的变化,明代诰敕文词追求华丽,文字浮夸冗长,有的多达上千字。

明代早期,诰命和敕命,制首有的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八个字开头,有的则直接用“皇帝圣旨”四个字开头。后来,制首都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八个字开头。

清入关前和入关之初,基本是按照明制,诰敕命文字比较质朴写实,没有字数要求。到顺治十二年(1655),清朝明确规定了各品级诰敕字数:一品至三品官员,诰文起始和结尾都是六句,中间事实分别为十四句、十二句、十句,结尾六句;四、五品官员,起四句,中间八句,结尾四句;六、七品官员,起四句,中间六句,结尾四句;八、九品官员,起二句,中间四句,结尾二句。康熙二十四年(1685)改为各按官职大小,统一撰写文字,文式存内阁,印刷成草本,有官员请封时,经批准,由承办官直接在草本上填注姓名就行了。所以,现存的清康熙以后的诰命敕命文书,同一品级的,文式大多千篇一律,开头文字大体相同,只有姓名、职衔、日期及袭封次数方面有区别。

清代诰命敕命的制首,都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八个字开头。所以影视作品中宣读圣旨,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不对的,只有皇帝向天下宣告重大事务的诏书,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般向文武官员颁发的圣旨,不用“诏曰”。

七、诰敕命的保管和补发。明清诰命敕命一般是在年节庆典时颁发,颁发时有规定的仪式。颁发后由受封者家人世代保存,保存不好要受处罚。但是有几种情况可以补发诰命敕命,即非责任事故造成被盗,或是被水灾、火灾等损坏,这些都可以由本部门或本地方官上奏请旨,然后由吏部按原封赠文底缮文补发。

清嘉庆十四年敕封刑部左侍郎祖之望夫妇诰命(汉文部分)

诰命敕命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诰命、敕命作为封赠文书,从宋到清,共沿袭实行了950 多年。特别明清两朝,完善了封赠制度,从世爵亲王到一般文武官员,从民族宗教首领到外国王妃世子,都可以得到封赠。这种制度之所以一直受到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重视和青睐,是因为它当时有着特殊的政治功能,通过这种封赠形式,最高统治者可以有效地笼络和稳定官僚阶层,巩固和扩大他们的统治支柱和社会基础。所以,明朝早在洪武元年(1368)七月,朱元璋刚刚称帝不久,就开始论功行赏,确定了向文武大臣颁发诰敕命礼仪。清朝则在还没得到天下时就开始用诰命封赠将士,用以鼓励士气。现在,明清诰命敕命的政治功能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越来越大了。可以说每一件诰命敕命中,都蕴含着鲜活的历史故事,都是研究明清历史和人物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存有一件明朝洪武六年(1373)二月颁给搠思公失监的诰命。内容是说,明朝得了天下,要在西藏俄力思即现在的阿里地区,设立军民元帅府,搠思公失监久居该地方,他能真心来归,保安境土,所以委任他为元帅府元帅。从这件诰命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明朝洪武六年(1373)开始,我国已经正式在阿里设官置府,实施管理。这不仅是西藏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明,而且这件档案还可以纠正过去一些著述的差误。如范文澜先生在其《中国通史》(第八册)中写道:明太祖立国后,随即遣使往元代的吐蕃地区招谕……洪武八年(1375)正月,在纳里(阿里)地区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范文澜先生写的这个时间比诰命中说的时间晚两年,说明是错的。

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存有顺治四年(1647)升授宋友功、左有进为三等阿达哈哈番的诰命,这两个人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人物并没多么重要,但要研究或了解他们,这是唯一的资料,特别是通过这两件诰命,记载了一段历史事实: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得到了所有下级部将的支持,所以清朝入关以后,他的部将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

另外还有一些世袭罔替诰命,往往在一件文件上连续诰封一家数代,时间记录长达上百年,其中有的还记载着受封赠者的详细任官履历,所以既是一个家族的兴盛史,也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珍贵史料。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件清廷敕封吴发把特玛尔的世袭诰命,从入关前的崇德元年(1636)一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先后九次敕封吴发把特玛尔本人及其其子孙,共延续封了四代 143 年。为什么封赠他呢?诰命上写得很清楚:吴发把特玛尔在努尔哈赤势力还不强大的时候,离弃兄弟,首先率番属来归。他不仅带头支持了努尔哈赤的势力,而且在对察哈尔势力的瓦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诰命、敕命除重要的历史价值外,由于它的形制的特殊性,还有一定的文物文化价值。明清诰命、敕命质地多为织锦,除清朝后期诰敕命质地较差外,其他各个年代的质地都很好。另外,诰命上有多种图案,虽然艺术性不高,但各种图案造型都有丰富的文化含义,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所以现在明清诰命敕命收藏市场价格不断升高,并且人们多是把它当做文物收藏。

社会上流散明清诰命敕命的真假是非

一、社会上流散明清诰命敕命情况

明清两代的诰命敕命,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很大部分已经遗失,保存下来的,部分收藏在档案馆、图书馆以及文物部门,部分收藏在民间。

我所知道全国档案部门存有明清诰敕命的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档案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陕西省铜川市档案馆等。收藏最多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 70多件。

全国博物馆、图书馆收藏明清诰命敕命较多的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南京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其中收藏明清诰命敕命最多的是甘肃省博物馆,有 40 多件,只可惜他们把这些诰命敕当成了契约文书。

另外,各地市县博物馆、图书馆及有关历史研究部门也都有些收藏。研究部门收藏较多的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存有清朝诰命敕命 20 多件,并且主要是王公世袭诰命和清中前期的诰命。

除国家的文博部门外,近几年,还出现了以收藏诰命敕命为主的民间博物馆。一是江苏徐州的炎黄圣旨博物馆,该馆收藏有明清诰敕命 20 多件。二是山东聊城的明清圣旨博物馆,收藏明清诰命 10余件。

以上这些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诰命和敕命,其来源大都是从民间征集或收购进馆的,非清宫所存物品。只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存的部分,是原来收藏在清宫大内的原物。

本来是发给受封赠者的文书怎么会又回到清宫大内?因为根据规定,以下几种情况,诰命敕命要收缴。一是授封者死后无子嗣承袭要收缴;二是受封人犯案要收缴;三是诰命敕命夫人改嫁要收缴。

据记载,追缴的诰命敕命,明朝时存放在宫中古今通集库,清朝存放在内阁大库,明时的古今通集库和清时的内阁大库,都位于宫中的东南隅,建筑形式十分相似,古今通集库今已不存,清内阁大库分为东库和西库,西库叫红本库,东库叫实录库,明清时期的诰敕文书存放在实录库。这就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明清诰命和敕命的来历。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存的明清诰命和敕命,则是 1933 年故宫南迁文物的一部分,1949 年被运到台湾。但是,他们后来也从社会上购买了一部分。这就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有内阁大库明清诰命敕命的来历。

近二三十年,民间发现诰命敕命的情况也很多,有的是在自家拆盖旧房子时发现的,有的是老人年老了才把多年的收藏拿出来示人或捐赠的,也有是拿出来拍卖想补贴家用的。

这些明清时期的诰命能保存下来十分不易,所以这些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升温,明清诰命、敕命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前不久我去台北,见到一位先生上世纪用一二百元人民币购买的清代诰命,现在最高价格拟要七八十万元。

二、社会上散存明清诰命敕命的真真假假

社会上散存的明清诰命、敕命是不是都是真的呢?应该说大多数都是真的,但是,造假的也不少。并且诰命敕命造假的问题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为了防止诰敕造假,明清两代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明代采取的办法是:一、给每件诰命敕命编号。明洪武六年(1373)议定,于诰尾添织某字第某号,字号初用二十八宿,后用《急就章》。诰封公侯伯番王和一品二品官员,用仁、义、礼、智字编号;文官三品以下用十二支、文、行、忠、信字编号;武官初编用二十八宿,续编用千字文编号。均以千号为满。王及驸马不编号,土官按文武分类编号。二、在字号上再钤盖半边“广运之宝”,就像现在的骑缝章。

清顺治四年左有进升授三等阿达哈哈番的诰命

清代诰敕文书不用骑缝章,但是用满汉文书写,满字自左向右,汉字自右向左,合于中间,书写年月,加盖印宝。从乾隆年开始,为防止诰敕造假,在五色丝锦上,文字又改用多种颜色书写。

虽然明清时期都采取了严格的防假措施,但是我们现在仍然看到一些明清诰命实物与制度相悖的问题,现在尚无法解释。

1、有的诰敕所钤印玺与规制不合。明清两代,诰命所钤印玺都是“制诰之宝”,敕命所钤印玺是“敕命之宝”,钤盖位置在文尾年月日之上。根据清代“制诰之宝”改铸的年代考证,清代“制诰之宝”字形变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关之前用的是汉篆“制诰之宝”,没有满文;第二阶段,清入关以后(约在顺治 7 七年前后)到乾隆十三年前,用的是满汉合璧“制诰之宝”,汉字是篆字,满字不是篆字;第三阶段,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将宫中所存的三十九宝改铸为二十五宝,此后清代的诰命、敕命用的“制诰之宝”、“敕命之宝”,满汉文都是篆文。但是,在实物中发现,甚至崇德时期的诰命已用了满汉合璧的“制诰之宝”。

2、实物中有当属已经销毁的文件。按照清会典规定,有一部分追缴回来的诰命敕命要销毁。如康熙十八年(1679)题准:“凡文武官员,遇恩诏受封者,此后贪赃,及军机获罪、失陷城池、军机贻误革职逃走官员,祖父、父、本身诰敕,俱行追夺销毁;其余平常之事贻误革职官员,只将本身诰敕,追夺销毁。”说明有些诰敕命文件追缴回来后当时已经销毁了。但是,实际现存的实物中还有这种诰命敕命。

3、满文制首文字不合规定。清朝的诰命,按制度满文和汉文一样,制文前也要有一升一降双龙盘绕的满文“奉天诰命”四字,其后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的制文,但是在世袭诰命中,有的满文部分“奉天诰命”四字,却是“奉天承运”四字,制文开头则是“皇帝制曰”。

另外,还有的锦面图案没有按品级执行、有的诰命制文前只绘龙没有诰命文字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的空白,有待进一步考证,尚不能就认定所有这些文件都是假的。总之,我们衷心希望人们关注诰命敕命文书市场价值的同时,更注重它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更多地把社会流散的诰命敕命收藏到国家档案文物部门,更好地保护它,这也是保护中华的文化和文明。

0 阅读:5

论史近现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