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是找死?《西江月》道出宋江野心,走向人生巅峰

白安看历史 2023-02-22 20:42: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深受读者喜爱。虽然它是群像戏,刻画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但宋江还是当之无愧的男主角。

宋江,字公明,江湖人称“及时雨”、“呼保义”或者“孝义黑三郎”。他是北宋时期的人,生于公元1073年,卒于公元1124年,享年52岁。

在水浒传中,他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领袖,稳坐头把金交椅,得到众位兄弟的敬重与爱戴,是三十六天罡星之首——天魁星。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一、《西江月》的由来

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百零八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他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也不同,但是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有些甚至大字也不识的几个。

唯有宋江曾担任郓城县押司,其职位通俗点说就是县太爷的笔杆子,相当于现在的文秘工作。他不仅饱读诗书,还能吟诗作对。

在施耐庵的笔下,他曾在浔阳楼做了一首《西江月》。但是这首词也许并不是施耐庵所想,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宋江所写。

历史上的宋江也是北宋时期的人,他曾领导过一次农民抗争活动。他带领抗争部队深入江苏地区,但是后来被张叔夜包围,无奈只能接受招安。

这首诗作于他带领农民抗争活动之前,彼时,他也是为朝廷做事的官员。但是不幸遭受奸人陷害,他被官府施以刺面之刑,并发配到江州。

他自是满腔热血无处挥发,一身抱负难以实现。郁郁不得志的他,作了这首《西江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与不满。

到了明末清初,许是施耐庵喜爱这位英雄好汉,便以他为原型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水浒传》这本小说。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局,都与历史上宋江的经历相对应,但是小说自然是赋予了人物更丰满的故事和更精彩的人生。

小说中的宋江也是被小人陷害刺配江州,独在异乡,他找不到熟识的人倾诉衷肠,只能独自一人在来到这浔阳楼上吃酒。

许是清风拂动了心弦,烈酒涌上了心头,满腔悲愤无处宣发,竟在白壁之上挥斥方遒地写下书生意气。

一首《西江月》赫然临于墙壁之上,满腔抱负也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西江月》的内涵

词的上阙,从自己的身世遭遇入手,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从小饱读诗书,精通经史之学,长大之后也变成了有权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且像他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

但是他现在就像只能睡在荒凉的小山丘上凶猛的老虎,收起爪牙默默忍受现在的处境。彼时,朝廷被蔡京和童贯两大奸臣控制,导致官场十分混乱,民间人心涣散,百姓民不聊生。

即使自己才华横溢、满腔抱负,也难有施展之地,只能默默等待时机,一鸣惊人,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词的下阕,则描绘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远大的志向。由于自己行得正做得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惨遭陷害,以至于落得个刺面发配的下场。

刺面是北宋时期耻辱刑的一种,简单来说,用墨在犯人的脸上刻字,除非割肉,否则终生不能去除,终生留下耻辱。若是事出有因,受此刑罚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是被陷害冤枉的人却是平白留下了一生的耻辱。

最后两句将作者渴望洗刷冤屈,获得正义的心声刻画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除朝廷中的邪恶势力,还自己一片清白,还朝廷一片正义,也还百姓一方安宁。

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最后宋江带领众好汉真真切切地做到了“血染浔阳江口”。

三、《西江月》的后续

宋江写完,自己看了也是十分兴奋,又喝下数杯酒,不自觉狂妄起来。飘飘乎若神仙一般,世间万物皆在笔下。

他又拿起笔来,在那《西江月》后洋洋洒洒又补了四句。

宋江写罢这首诗,借着酒劲丝毫不避讳地又书上了自己的大名:郓城宋江作。

诗的前两句抒发了他从山东被刺配到江州吴地的愤恨与失落之情,这不仅是由于他被迫离开了自幼生长的故乡,还是因为他被人陷害的凄惨与不满充斥着他的内心。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他迫切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愿望,而他的凌云壮志与黄巢息息相关。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抗争运动的领袖,从皇帝和朝廷的角度而言,他自然是反叛的标志。而宋江却仿照他的诗句,甚至带上他的大名,其狼子野心跃然于纸。

当然宋江的本意并不是反叛朝廷,他从始至终的愿望都不是推翻朝廷,而是希望肃清朝廷的邪恶势力,让自己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以黄巢为对比,也只是抒发自己远大的理想和雄伟的抱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发挥自己的实力,获得比黄巢更大的功劳,在历史之上留下自己的事迹。

但是,事与愿违,正是因为这句话,被黄文炳这个小人抓住了把柄。他曲解诗的意思,向官府告发宋江有反叛之心。

很多朝代,对于谋逆这件事,都是捕风捉影即可。更何况,宋江的大作《西江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题在浔阳楼的墙壁之上。

在如此“铁证如山”的情况下,宋江自然是被判处了死刑,羁押在监狱之中等候发落。

四、《西江月》的结局

第一个得到消息的是神行太保戴宗,蔡九知府命令他带人去捉拿宋江。谁知他不仅没有立即捉拿,反而先给宋江出了个“装疯”的主意试图瞒天过海。

不过蔡九知府也不是傻子,很快识破了谎言,一段毒打让宋江皮开肉绽,无奈停止了装疯。

小人黄文炳自然害怕宋江的势力会让事情出很大的差池,劝说蔡九知府写信给蔡太师,要么押送宋江前往京城,要么就地砍了宋江。

戴宗受命不得不带着书信前往京城,但是宋江在监狱中的安危实在令人担心。好在李逵自告奋勇,连平日离不开的酒都不喝了,一心一意、寸步不离的守在宋江身边。

戴宗本想到了京城再想方设法去救宋江,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半路被梁山好汉给劫了。于是,当时梁山的领袖晁盖知道了这个消息。

异姓兄弟讲究的就是义气,他们也是因为义气才聚在一起。如今兄弟有难,自然不可以坐视不理。

晁盖当即清点人马,准备带着浩浩荡荡的部队去往江州,但是很快就被吴用阻止了。如此大张旗鼓地去劫法场,简直是觉得宋江死的不够快!

于是吴用给出了伪造假信的计划,伪造蔡九知府的身份给蔡太师写另一封信。百密却有一疏,情急之下,竟没有人发现这个计划有如此明显的纰漏。

等到戴宗离开梁山,吴用才意识这封信一看就是假的,不仅救不了宋江的性命,还把送信的戴宗搭了进去。

最后,还是由晁盖带人去劫法场,不过这次计划多了些吴用的润色。

但是,实际上宋江能够获救更多的是命运的眷顾。

彼时,假信已然送到,被打得半死的戴宗不得不供出计划。宋江和戴宗都面临着即刻处死的危险,恰逢国家忌日、中元之节和国家景命相继而至,他们的刑期不得不往后推迟五日,这才赶上了众人的营救行动。

如此正大光明的被视为草寇反贼的梁山好汉救走,即使宋江有三寸不烂之舌,也难以和他们划清关系。

于是乎,壮志凌云的宋江不得不加入梁山好汉,走上对抗朝廷之路。

结语:

乱世之中,即使人们没有反叛之心,也会走上反叛之路,而逼迫他们反抗朝廷的原因正是朝廷本身。所谓官府逼迫百姓去造反,百姓不得不造反,便是这个道理。

与其捕风捉影去惩罚那些看上去是要反叛朝廷的人,不如先从朝廷本身寻找问题。若是吏治廉洁,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意图反叛之人,也不会有多少追随者。

当然,这也和“立嫡不立贤”,讲究一脉相承的继承制度有关。若是皇帝能够重用有才能的人,不被奸佞之臣蒙蔽双眼,也不会有那么多郁郁不得志,最终走上反叛之路的英雄好汉。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宋江的才能在带领梁山好汉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他的抱负却没有办法以反叛之名得到实现。

所以,他最后还是选择带领诸位好汉向朝廷招安。于他自己而言,是对抱负的殷切期望,他一生都在追求报效朝廷;于读者而言,更多的却是遗憾和唏嘘。

参考资料:

《宋史·侯蒙传》

《水浒传》

《历史上真实宋江》

《四大名著诗词赏析》

《漫说水浒》

《闲看水浒》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3-06-23 10:31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白安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