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工作者总觉得付出多回报少,最累的农民工却很少抱怨,为何

苏南流 2023-09-13 17:16:02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抱怨:给我多少钱啊,累死累活的,一年到头干这么多,钱倒是没多加几个!

有这样的抱怨实在是太正常了。

刚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词条:医生抱怨干得多,收入却比较低,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各行各业好像都看到过类似的抱怨:工程师觉得自己贡献很高,一年才拿20来万,回报太少了,项目收入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但是干活的人拿到手的,却只有这么一丁点;医生觉得一天到晚怕断腿,筋疲力尽,收入只有万八千,实在是不值得;编辑觉得自己每天氪肝码字,不定时加班,工资也只有八九千……

大家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

可是抱怨最少的,却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他们顶着烈日在工地干活、扛活、干农活,靠着一把子力气,一个月拿着几千元的工资,他们却很满足。

为什么农民工最累,却抱怨最少?

这和“矫情无关”,这是认知层面不一样了。

靠着一把子力气干活,和靠脑力干活,习惯了都能进入到那种状态中。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已经60多岁了,一生不顺遂,独生子18岁的时候出车祸,彼时他已经50岁了,又要了一儿一女,现在他年近70,儿女才刚过了10岁,他没有知识,没有什么本事,就是有一股子力气,靠着一把子力气干活赚钱,活计忙的时候,也会加班,他最常两天一夜不睡觉,一直重复干活。

但是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他觉得人他奔70岁的人了,能够靠着力气干活拿到6000元的工资,很满足。

在他的认知中,付出的体力等于收到的工资,多干一个小时,就多拿一分工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还要感谢那个给他发工资的人。

他不会去计算他给老板创造的价值,因为他觉得老板如果不用他,也是会用别人,那他就没有价值了,就没有稳定收入了。

他的认知局限性,让他满足于现状,而不会反过来抱怨他的“恩人”,在他眼中,老板愿意接受他提的工资条件,愿意给他一份工作养儿育女,他就满足。

为什么脑力劳动者容易抱怨?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层次越高的人,好像越容易抱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抱怨就递减了。

底层行政人员,拿着一个月3000多的工资,每天刷着视频聊着天,很少抱怨。

大学毕业的时候,拿着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干着最繁琐的工作,加着没有一分钱的班,每天也跟打了鸡血一样。

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认知的扩展、格局的提升,抱怨声就多了。

不是人变得矫情了,是人的阅历和认知提升了以后,能够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发展和运转的规则和秘密,认识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当认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内心的权衡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才会有抱怨。

另外一个原因是,底气足了,当人的底气足了,选择的机会增加了,也会容易抱怨。

如果一个人走投无路,一份工作成了他的生存的基本保障,不管这份工作有多繁琐,这个时候他满脑子都是守住这份工作,不会有抱怨的声音。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成长经历

毕业十年了,回头再看,发现自己的经历并不足为奇,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如此。

大学毕业的时候,找第一份工作,我们关注的东西很少,这个时候被问“是否接受加班”,可能都会答“加班能让我成长,为什么不接受”。

可是工作了三五年以后,慢慢就发生了变化,阅历变了,底气有了,认知提升了,天平的两端就放上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收入。

这个时候,抱怨声就多了。

这是符合基本规律的,如果一个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计较得失“拒绝加班、追求自由”,是很难在职场实现自我价值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

换一句不太中听的话说是,当我们自身没有什么资本的时候,是不配“抱怨”的,如果无法认清这个现实,人生根本就不可能有转机的机会。

结语:

其实用农民工和知识分子对比,毫无意义,因为两个群体的认知就不同。

人是很奇妙的群体,人是可以快速或者是逐渐适应环境的,那些无法适应的,要么被淘汰,要么靠着努力进入到更高阶。

而一切的行为都和认知有关系,先得有认知,才有动力,最后才有行动。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意义,也是经常被人忽视的一个意义,就是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提升个人认知,打开视野和格局。

不要觉得这些是空白无意义的,这些才是内驱力的根本,先看过了这个世界,产生了认知,天平两端开始不平衡,才有了动力,有了方向,有了努力,然后才会有结果。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焦耶耶

焦耶耶

2
2023-09-14 21:10

总结一下闲的没事干了,我现在就是农民工了没时间想这些了一天到晚累的不想动吃饭都不是多想去[哭哭]

苏南流

苏南流

定期分享教育动态,专注学习、关注就业,提升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