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女孩的哭诉,在网上备受关注,点赞量超过26万,评论量超9万,收藏量2.9万。
这只是一个普通女孩最真实的声音,就得到了这么多的关注,很多人表示和女孩有一样的经历,也有人跑过来质疑女孩太自私。
我们先来看看女孩说了哪些内容。
这个被关注的女孩,发送的内容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讲述自己的“不幸经历”,她说高中伙食费每个星期只有50块,就是这50块还是在责骂中拿到的。
女孩进入大学一直勤工俭学,虽然勤工俭学,但是依然不够支撑自己的大学生活,还是会和父母张口要钱,每次都被父母挤兑。
女孩倾诉了自己的经历,语言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以及面对同学时的心理,她看到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异,想到自己被父母责骂的过程,非常难过。
她表示工作以后很少和家里联系,想要逃离那个加,另外她想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她提到买了面包、水果(提及很喜欢吃水果,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零食,然后还特意发了朋友圈,之后就接到了父母责备的电话——你咋那么好吃呢,日子过得真好,你钱挺多,你这样的人一看就知道不成才,只知道吃吃喝喝。
女孩表示人生中的很多不快乐都是来自父母和家庭,她很拧巴,一方面想要逃离这个家,一方面又想要把最好的给他们,所以她一直处在一种非常难过的情绪中。
我仔细看了评论,评论中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有相同的经历的网友,发表了同样的感想;还有一种是站在高点指责这个女孩的声音,认为她不应该这么自私,父母养大她不容易,还供她读了大学,她应该体谅父母。
第一种声音暂且不提,有一样的经历的人,才知道身在其中有多痛苦。
而第二种声音,则是属于“未知他人苦”了吧。
单纯看这个结果,这样的评论其实是客观的,我也认可。
家庭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供女孩读书,虽然嘴巴上没有什么好话,但没有剥夺她读书的权利,没有让她早早辍学打工,早早嫁人赚一笔彩礼,说明父母是值得被肯定的。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父母不容易,把你养大了,你不但不感恩,及时回馈给父母,却跑过来哭诉,看起来好不懂事、好自私的样子。
可是如果事情这么简单,如果养育孩子的道理这么容易,那这个世界就简单多了。
养育孩子的意义,不在于“养大”,而在于经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会融合到这个孩子的性格中,一条都不会落下。
父母传递出来的信息和父母脑海中加工的样子,是有差距的,但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不是父母脑海中加工的成品,而是父母直接传递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语言、语调、语气、表情,经过孩子大脑的再加工,进而形成了反馈。
这个女孩的父母一定是爱她的,但是她现在只是想逃离,因为她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责备”、“谩骂”、“否定”,这其实和“穷养”关系不大,这真的是传递信息的情绪和态度出了问题。
如果她的父母在养育她的过程中,换一种方式传递信息,换成“温和”、“肯定”、“商量”的语气,结果一定不一样,同样是“穷养”(这就是现实基础,只能穷养,做不到富养),孩子也会不一样。
我认识很多被穷养长大的优秀女孩,她们踏实、积极向上、孝顺父母,她们和父母之间、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很好,家庭氛围也是温和柔软的。
因为家里虽然物质贫乏,但是精神富裕,父母给孩子们提供了温暖、温和的成长环境,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满满的爱意。
养育孩子,要尊重孩子,首先得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然后用平等的视线看待她们,重视他们的意见,给他们足够的表达空间,而不是认为“养大”、“活着”就行了。
如果父母认为养大就是恩,孩子活着就行了,那就会收获一个“拧巴”的孩子,孩子拧巴,影响到的不只有她自己的心绪,她会把这样的情绪反馈给父母和其他家人。
传统的中国父母,是最容易道德绑架孩子的。
孩子幼年时候,他们没有跟孩子多说一句话,现在他们老了,反过来要求孩子主动跟他们沟通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
孩子幼年时候,他们没有给孩子多少笑脸,现在他们老了,反过来要求孩子笑意盈盈对待他们。
孩子幼年时候,他们给了孩子无限的责骂,现在他们老了,却无法接受孩子回馈给他们的冷淡。
他们总是把“养大就是恩”,挂在嘴边上,却从不反思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种种行为。
时间花在哪里,花就开在哪里,每个孩子都是如此。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传递了什么样的情绪,孩子未来成年后就会回馈给父母什么样的情绪。
希望我们这一代父母,能够理性教育和引导,做到尊重、理解、沟通,成为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