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多朋友都抛出疑问:在全球污染愈发严峻的当下,日后是否还能尽情畅享海鲜美食?看到这个问题我立刻深入探究了一番我国的海鲜产业。在仔细研读了十几份水产上市公司的财报与相关报告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令人安心的消息:咱们日常食用的海鲜大多源于国内养殖,鲜少从日本等邻国进口。
近十年间,我国大力发展海鲜内陆养殖事业,从新疆的戈壁大漠到内蒙的广袤草原,都已成功转型为海产养殖基地。倘若相关技术能够进一步成熟完善,或许我们真的无需再担忧海洋污染对海鲜食用造成的影响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大家餐桌上的海鲜究竟源自何方,领略我国海鲜养殖技术的卓越非凡。
这段时间以来我留意到众多日料店都在宣称自家一直使用国产海鲜。这情形恰似段正淳与段誉被宣称是亲兄妹那般令人惊愕,而后段正淳之母出面澄清说他们并非亲父子。这般解释实在是令人咋舌不已。实际上这些日料店的声明大概率属实,毕竟在国内想要品尝到正宗的日本海鲜着实困难重重。
据统计,2022年我国水产品消费量高达6700万吨,其中超过90%为国产。进口水产品总量仅450万吨,而来自日本的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仅为千分之二。那些人均消费数百元,喜好标榜使用日本空运海鲜的居酒屋,十有八九都是在欺瞒顾客。
那么我国主要从何处进口海鲜呢?是韩国、泰国、越南还是印度?答案是厄瓜多尔。该国盛产南美白对虾,也就是我们在超市中常见的大白虾,这是我国每年进口量最多的海鲜品种,仅去年就进口了80万吨,其中七成来自厄瓜多尔。不过像对虾这般需要大量进口的海鲜品种在我国并不多,我国自身的海鲜资源颇为丰富。黄海、渤海和东海大多处于适宜捕鱼的大陆架区域,仿若大自然专为吃货们精心打造的天然鱼塘。
我国浙江和山东两省每年的捕捞量就可达400万吨,与日本整个国家的水产品总产量不相上下。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在海鲜养殖方面技艺精湛。40年前,全国水产总量仅400万吨,而到2022年,海水养殖的水产产量已接近2300万吨,是海洋捕捞总量的两倍之多。其中有1600万吨为贝类,最为出名的当属那仿佛拥有预测火山喷发超能力、自带神奇导航系统、速度快到核潜艇都难以企及且屡屡在股市掀起波澜的獐子岛扇贝。
中国海鲜养殖的辉煌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若论海鲜养殖最为出色的地区,山东海参当属翘楚,该省每年的海参养殖量超过600万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山东不仅海鲜养殖产量高,养殖品种也极为丰富多样。虽说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并非所有海鲜品种都原产于我国。例如,可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国原本并不产海带,多亏了山东人在过去七八十年间坚持不懈地培育与技术攻坚,将养殖技术推广至全国,才使得海带、海湾扇贝、多宝鱼等昔日国内鲜见的海鲜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美食。
山东人的努力并未就此止步。我们日常食用的三文鱼,即学名大西洋鲑的鱼类,原本仅栖息于加拿大和挪威等高纬度地区,我国以往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昂。然而山东人十分执着,他们勇于尝试在温带养殖寒带鱼类,甚至引入 AI 技术助力,最终成功在黄海实现了养殖,如今国产大西洋鲑已开启大规模销售模式。不得不说,西方不能缺少耶路撒冷,而中国的吃货们也离不开山东海鲜。
我国的海鲜养殖不仅满足了国内食客的味蕾需求,还不时给其他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以鳗鱼为例,提及鳗鱼,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日本鳗鱼饭。但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日料店,还是在日本本土品尝那号称饱含匠人精神的地道鳗鱼饭,所使用的鳗鱼大概率都是中国养殖的。2002年,中国鳗鱼养殖量就已超过2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80%。
许多日本人曾以本土鳗鱼为傲,可当他们在店内看到店员从包装袋中取出鳗鱼,发现产地标注为福建时,内心防线瞬间崩塌。他们或许还未曾知晓更为残酷的真相,那就是自己食用的鳗鱼不仅非本土所产,甚至都不是在本土加工的。中国有家养殖鳗鱼的上市公司天马科技,去年销售了1400吨烤鳗鱼,其中大部分出口至日本。其生产的成品鳗鱼在网上售价一包仅20元,而在日料店中,一块鳗鱼的售价却高达20元,两者价格差距悬殊,着实令人感叹商家的盈利之丰厚。
不仅仅是鳗鱼,日料店常用的蛤蜊大多产自青岛,裙带菜也来自中国。倘若仅仅是山东和福建在海鲜养殖领域表现卓越也就罢了,如今连内陆地区也纷纷按捺不住,竞相投身于海鲜养殖事业,立志成为 “海王”。
内陆海鲜养殖的方法与成果早在十几年前,顺德等地就已开始尝试内陆海鲜养殖,起初看似只是小规模的探索尝试,没想到近年来湖北养殖的石斑鱼和南美白对虾已实现大规模供应,部分养虾场年产量可达上百万斤。我在查阅财报时发现,众多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内陆海鲜养殖业务。那么内陆地区是如何养殖海鲜的呢?
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海鲜淡养,先借助人造盐水模拟海水环境,将鱼苗、虾苗放入其中养殖数日,待鱼虾适应后,趁其不备,缓缓掺入淡水,待其完全适应淡水环境后,再转移至鱼塘养殖。许多内陆地区的南美白对虾便是采用这种方式养殖。
其二则是打造人造海水环境,并始终将鱼虾养殖其中。这种方式在当下备受瞩目,原因在于过去内陆制造人造海水通常需从海边进口盐卤,而如今人们惊喜地发现,直接利用大西北的盐碱地进行养殖更为便捷。养殖户只需在当地不适宜工农业生产的盐碱水中添加益生菌和各类微量元素,将其调配成适宜养殖的人造海水即可。
近期海鲜陆养引发广泛关注,主要源于新疆海鲜反向输出至江浙沪地区的新闻报道。这绝非虚假炒作,农业部早在2019年就提出要对内陆地区的盐碱地进行改造,大力发展盐碱水海鲜养殖,如今海鲈鱼、石斑鱼和青蟹对虾等常见海鲜已在新疆和内蒙安家落户。
现在曾经荒芜的戈壁滩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值达到42亿,各类水产产量达17万吨。尽管与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但这些产量不仅让内陆地区的民众能够品尝到价格亲民的海鲜,还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盐碱地,助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要知道,这些技术才刚刚起步推广,而我国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多达上万亩,因此,海洋学家们普遍认为,海鲜陆养将是水产养殖领域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海鲜产业变迁背后的智慧与担当假以时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谁又能断言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不会演变成一片富饶的 “汪洋” 呢?在我看来,内陆养殖海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梳理我国海鲜产业变迁历程时,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实际上在有意降低对大海的依赖程度。
过去数年,我国海鲜捕捞量持续下滑,相较于2015年已减少260万吨。这一变化与各省市推行的禁渔政策密切相关。中国人很早就洞察到,无论是出海捕捞还是沿海养殖海鲜,都难以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相较于无节制的索取,我们更应学会适度节制。然而中国人对海鲜的需求却逐年攀升,要想在满足民众美食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消耗海洋资源,唯有借助现代科技开辟新的路径。海鲜陆养,化荒漠为绿洲,这正是中国人凭借智慧与汗水给出的完美答案。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 千百年前老祖先悟出的农林哲学告诫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唯有心怀敬畏,方能实现生生不息的发展。
文本来源@圈内师老师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