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第一次真正打败外敌,并用敌赔偿金建立的牌楼

山房路文化 2024-04-16 23:25:45

淇澳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东北部13公里的唐家湾、珠江口内西侧,东距内伶仃岛13公里,北与虎门相对,南距唐家湾大陆1.2公里。岛上风景优美,素有“淇澳八景”:赤岭观日、鹿岭朝霞、松涧流泉、金星波涛、鸡山返照、岬洲烟雨、婆湾晚渡、蟹珠夜月。岛上的“沙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文化遗址,岛上还有始建于宋代的淇澳祖庙,建于明代的天后宫,清代的文昌宫等,以及历经280年沧桑依然翠绿的三棵榕树及繁茂的红树林。全岛面积23.8平方公里,地质为花岗岩结构主体,表层为黄沙粘土,长有灌木丛林、茅草和松林,杂树等,林木覆盖率达90%。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间平坦,把岛分为南北两半,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岛上高山连绵起伏,100米以上的山有18座,最高主峰望赤岭,位于岛东北。四周海(港)湾较多,主要有二斜湾、关帝湾、金星湾、石井湾、大围湾、东侧湾多为沙岸,泥沙底西北两侧湾多为淤积泥滩,水较浅,低潮干出。

淇澳岛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先驱、省港大罢工的组织者苏兆征同志的诞生地,“苏兆征故居”至今保存完好。

淇澳岛上有一条一百多年前修筑的白石街和用麻石砌的牌楼。它是1833年淇澳岛居民自发抗击英国人入侵,大获全胜,用英军赔偿的白银铺筑而修造。纵观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

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两广总督奉令禁烟,停在广州黄埔附近的鸦片船迫于清政府的压力,退泊至内伶仃岛和淇澳岛金星门一带。从此,淇澳岛金星门逐渐成为外国人走私鸦片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十三年(1833),以英国人为首的一帮鸦片贩子将满载鸦片的船只停靠在金星门,船员登上淇澳岛后发现,岛上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是个天然的避风港。于是,他们无视中国主权,霸占土地,在岛上挂起英国国旗,修筑码头、炮台、房舍,以便走私鸦片。英国船员自登岛以来,经常窜入淇澳村骚扰村民,滋生是非,强抢牲畜,欺辱妇女。他们的行为激起了淇澳村民的愤怒。1833年10月13日,英国船员再次进村偷牛,被村民当场抓获并将牛收回。当天,五十多名英人再到村内骚扰滋事,村民与其发生剧烈冲突,冲突中双方各死伤一人。两天后,英国人马基率众乘十多艘舢板进入淇澳湾,枪炮齐开,毁坏房屋多间,打伤村民孙亚福。淇澳村民为守护家园,群起反抗,聚集天后宫宣誓:“打败‘红毛鬼’,誓与国土共存亡!”村民执起渔叉抵抗船员,使用土炮轰击舢板,激战多时,适逢退潮,船只进退维谷,英人最终向村民投降。

事后,淇澳绅士钟光祥主持“和议”,并竭力抗争,迫使英国人赔款白银3000两。淇澳村民用这笔赔款修筑了一条长约两千米、宽约两米的花岗岩白石街,以纪念抗英斗争的胜利。

此后,清政府派兵进驻淇澳岛,在金星门两岸设立炮台,加强防卫。后人为纪念这次胜利,在村口搭建了一座牌楼,上书了两幅对联:“四载阴霾一朝扫尽,山河永固日月重光”;“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把命逃”。淇澳岛上的白石街,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自发抵御外敌、大获全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淇澳一片祥和。

原住民仍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

原滋原味的生相。

老外也喜欢到此一游。

海上运输风力发电设备比较方便。

餐棚简陋,别有一番滋味。

原生态养殖。

淇澳风云,一缕抹不去的绚丽。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所刊图片均系笔者自己拍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0

山房路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