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争时期走过的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和思想状态,从高度紧绷的战争环境到战后和平年代的平稳过度,他们从来不是只会在战场上打仗的普通人,而是能文能武的全能人才。
但这些经见过大场面的将领在仕途上却大多有着坎坷跌宕的相同经历,这是每个人脱逃不开的必经之路,李德生,这位和毛主席曾用名颇有些接近的开国少将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开国少将中为数不多做到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将军,他的政治能力、军事能力自然得到了组织认可和考验,甚至可以说,李德生完全就是毛主席等人看着培养起来的,这也体现了毛主席善于发现人才的独特眼光,不过到了自己仕途最为鼎盛的期间,李德生却选择了辞职不干,据传闻李先念还曾找他谈过话。
那么李德生究竟为何辞职,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李德生的成长
1916年4月,李德生出生在河南一带,家里父母没什么出众的本事,一家人靠着那点庄稼地,再在外面给别人打点零工倒也是活得个自得其所。
但没怎么上过学的他知识水平倒是不低,他老是听村口的那些老人们讲些过去的故事,尤其是当时国家正值战争岁月,中原大战的进行让战争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12岁那年红军带着大字报和宣传页来到了河南,机灵的李德生很快加入了队伍,从一名小小的传号令员做起,鄂豫皖、川陕根据地,到处都是李德生成长的脚步和背影,1932年,李德生正式成为了共产党员。

李德生因为年纪原因,比起那些将领参与的大型战役并不多,但这也并不妨碍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大放异彩,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在刘伯承麾下担任129师排长一职,在夜袭阳明堡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止如此,在刘帅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李德生更是学到了不少战术策略和作战方式,当时李德生没少取得以少胜多的战场佳绩,最好的一次更是用一个营的兵力战胜对方一个联队,就连刘伯承等人都夸赞他道:“李德生打仗鬼点子不少。”这些年轻时的学习也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经验,促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成长。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已经从20来岁的小伙子变成了30岁的而立之年,他被委任为中野第六纵队旅长,解放战争中,李德生屡立战功,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处要地都是李德生不计生死英勇打下的。
淮海战役中,李德生更是因为设下包围圈歼灭国民党军队被提拔为师长一职,而那时他才不过32岁,可以说在年轻一辈的解放军将领中,李德生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都属于十分突出的佼佼者,甚至在30岁出头的年纪担任师长职务的更是凤毛麟角。
解放战争结束后,李德生仍然没有停下自己进步的脚步,从西南地区清除匪寇后,李德生马不停蹄的赶往朝鲜战场,配合老首长彭德怀抗美援朝。
在朝鲜战场上,李德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为朝鲜人民的独立自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李德生因军功卓著升任成了部队军长,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74年的离任
尽管李德生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身边的老战友和同事们更是没少拿他打趣,声称:“几十年后国家的未来还得看你。”
李德生也明白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和主席等人对他的青睐有加,但是他仍然没有停下自己奋斗的脚步,按照他的话来说:“我确实不敢活得太安逸了。”
李德生自己创建了“郭兴福教学法”,为国家建设和军队发展提供了另一条借鉴道路,通过这种居安思危的军事策略和学习方法让军队时刻保持着警惕性。

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单独点名李德生并让他站起来做发言,这些都是李德生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机会。
而在主席提出是“老中青”三代领导人结合中,李德生也被作为后起之秀而关注,后来李德生担任了总政治部主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一职,在同龄人中拔得头筹,风头一时无贰的他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时正值十年运动期间,“四人帮”的狼子野心迅速膨胀,也让党内的不少干部深深愤怒。
1973年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大会议上,当谈到副主席候选人时,毛主席提议说:“要注重干部队伍年轻化。”
周恩来则提议道:“主席,你看李德生这个同志怎么样?”
李德生听到这番话相较于兴奋更多的是紧张和慎重,他站起来正想说些什么,却被一旁的李先念拉住:“主席已经表态了,会上你不合适再说了。 ”

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也正是此时,四人帮加紧了对李德生的迫害,他们通过利用自己在党内的职务之便,对李德生的工作开始横加干预,尤其在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之后,李德生对身边人坦言:“局势好像越来越不受控制了,我该怎么办。”
李德生也清楚,四人帮是想通过拉踩自己达到攻击总理和叶帅的目的,关键时刻,李先念找到李德生问:“你是怎么想的?”
李德生提出了辞职的请求,李先念也无奈说道:“你和主席想到一起去了,按理说我是你的下级,无权决定你的去留,但是主席让我跟你谈谈,既然你这么决定了,心里也就不要多想,走一步看一步吧。”
再度出山
毛主席知道李先念找李德生谈论辞职的这件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德生的做法也是不得已的下策,在辞呈上,毛主席同意了李德生辞去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的请求,但政治局委员的职务还是给他保留了下来。
李德生在离任后回到了故乡沈阳,虽然没有了实职,但是在当地依然有很多的群众拥护,在基层他了解了很多民情民意,直到3年后,李德生被再度启用,这些年的基层经验也让他如获至宝。

1977年,在照例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后,李德生前往山西看望老首长叶剑英,临别之际,叶帅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德生,你有多久没去看过你的老首长小平同志了,他可是你的老政委啊,有时间也多去探望一下。”
李德生知道这些年老政委比自己的情况好不了多少,三起三落更是磨炼着他的性子。
两个人再度见面后十分感慨,这些年虽然不在一起,但是境遇却基本相同,当谈论起过往的那些事情,李德生自然十分委屈,和邓小平倒了不少苦水,邓小平却没有安慰他,反而说:“人这一辈子没有不经历挫折的,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现在你更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
李德生听完这番话后也十分感动,回到军区之后,李德生开始重新理清思绪,把全部重心又都放在了国家恢复和建设之上。
在邓小平等人的帮助下,李德生恢复了自己的名誉和有关职务,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随着烟消云散。

1985年,将近古稀之年的李德生在战友的推荐下来到国防大学任职党委书记,正如同30年前自己创建的“郭兴福教学法”,李德生明白国防建设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李德生用过往的那些战术实例和战场故事生动地像学生们述说着过往的故事,为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培养了大批量的人才。
直到1990年,已经75岁的李德生在老战友们的建议下选择退居二线,但是此时虽然真正的将职务全部还给了组织,但他又难以完全享受退休的安稳生活,他常说:“人活着,就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退休后的李德生积极参加党史和军史研究工作,通过撰写回忆录来补充50年前那段战争历史,只为让更多的后来人铭记这段故事,2011年,这位荣誉满身的老将也走完了人生路途的最后一程。
结语:
如今再度回顾李德生的一生确实感慨非凡,作为曾经的开国少将,他凭借个人的努力一路做到了国家副主席,甚至级别达到了国级,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80年来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成功离不开主席对他的扶助,所以在主席去世后,每次他来到毛主席纪念堂都会感慨万分,这样的革命战友之情也让人万分尊重。
史料来源:[1]罗云生:李先念的初心之路[J].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