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娃,灾区的孩子也是娃,是每个妈妈的娃。我并没有什么可害羞的。”
2008年被誉为“最美警察妈妈”的蒋晓娟,面对外界对自己在废墟中哺乳婴儿的事情,她曾这样说道。
“警察妈妈”的事迹一经传开后,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得到了大片赞誉。然而不久后的一次人事任命,让蒋晓娟又被卷入巨大的争议中。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要弄清楚这一切,得从汶川那场灾害说起。
最美警察妈妈“5·12”汶川大地震,成为了国人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汶川地区,山河为之变色,而大地震后的江油市也是满目疮痍。
2008年5月13日下午,此时的北川、平武县已经成为了废墟,当地受灾群众纷纷被转移到了江油空旷地区。面对这无情的灾难,大家都惊魂未定,除去生理上的痛苦,还沉浸在痛失亲人的悲痛中。
然而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江油地区军民积极响应号召,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与无情的灾难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保证百姓的生命安全。军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迅速筹集物资前往在城郊开阔地带,设立救助站,搭建帐篷......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对于受灾群众来说,向他们递过一瓶水、一个面包,就能传递一份莫大的温暖,带去抗击灾害的力量。
“别怕,有我们在,你们不会有事的!”
一句简单的鼓励,就能筑起一道“爱心”的围墙,让惊慌失措的群众安心了不少。
蒋晓娟是这次公安机关派出的救援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当时她连同其他同志一起负责协助安置平武、北川受灾群众的任务。
回忆起地震发生的情况,蒋晓娟依旧记忆犹新。5月12日那天,她正好在巡警大队四楼的办公室上班。忽然就感觉到了一阵剧烈的晃动,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大家纷纷往楼下跑,跌跌撞撞地跑到了一楼的空地上。
当时外面还有许多市民在奔跑,场面异常混乱,乱成了一锅粥。警队成员随即都投入到了维持秩序以及抢险的工作中。
周边地区的受灾群众不断地转移到了江油,紧接着就是要解决安置、物资问题。蒋晓娟对此深有感慨,自己没日没夜地忙着,但总感觉到心有力而力不足。尤其最令她感到难受的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母亲、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
或许是有着母亲这样一重身份,蒋晓娟看到他们,就像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由于奶粉、奶瓶等物资的匮乏,这些小宝宝们此时都饿得哇哇直哭,在这废墟之中,孩子们的哭声,揪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尤其是孩子的亲属,看着孩子哭泣却又无能无力的样子,让人潸然泪下。
还在哺乳期的婴儿只能以稀粥、米汤充饥,而在安置点大门口,工作人员贴起了紧急招募奶粉的公告。
当时看到那一幕的蒋晓娟,之后回忆起来,总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辛酸,她说:
“这些待哺的孩子的母亲要么已经在地震中不幸丧生,要么受伤不能哺乳,还有就是受到过度惊吓没有了奶水。”
事实也确实如此,家住北川陈家坝乡通宝村的小女孩小姚姚,出生才3个多月,地震时,孩子妈妈受了重伤,被送往医院救治。而来自同一个乡的小男孩李德银更小,才2个多月,他妈妈则是因为在地震时受到惊吓,断了奶水……
加之奶粉的匮乏,光靠吃米粥显然是不行的,孩子整天都在哇哇大哭。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晓娟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站了出来。她拨开人群,抱起啼哭的婴儿,解开警服扣子,将甘甜的乳汁送进婴儿的嘴里……
当时的蒋晓娟并没有想那么多,那时的她只是把那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看着怀里的在喝完乳汁后,满足地神情,那一刻蒋晓娟非常欣慰。
而那美好的一刻,也触动着周围灾民的心。此刻,哺育就代表着新生,给大家带去的是无尽的温暖和希望。至少那一刻,悲哀和伤痛都被烟消云散了。
而这一刻,也被定格了下来,此后在网上迅速传开,“最美警察妈妈”的形象就此深入人心。然而蒋晓娟怎么也想不到,因为自己的这一个举动,却改变了自己之后的人生。
升职“风波”地震发生一个多月后,灾情已经得到了控制,江油市公安局鉴于蒋晓娟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授予了蒋晓娟二级英模,又于6月16日,破格提拔她为江油市公安局副政委。
不久后,蒋晓娟升任副政委的消息,也被披露到了网上,关于蒋晓娟的争论也从此开始。
有人将她在赈灾中的行为和升职,联系在一起,认为蒋晓娟虽品德高尚,但不一定具有领导能力,破格提拔这是不是不太妥当?
更有甚者,直接将哺乳的行为说成是在炒作,为得就是引起舆论,进而升职。
一时之间,各种议论和质疑,纷纷涌向了蒋晓娟。
当初的发自本心的一个举动,怎么如今就被变成“炒作”了呢?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一时之间都是难以接受的。
而且蒋晓娟在参加抗震救灾时,已是6个月大孩子的母亲了。早在2007年10月底,蒋晓娟生下来儿子“豆豆”,休完产假才上班一个月,就发生了地震。
由于抗震救灾工作的繁忙,蒋晓娟决定先把孩子送到了乡下,让婆婆帮忙照顾。自己赶往一线救灾。
六个多月大的孩子,尚需要母乳喂养,无法陪在孩子身边,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当她把孩子送到婆婆手上的时候,看着孩子嗷嗷大哭的时候,蒋晓娟落下了泪水。
但作为警察,她要扛起自己的职责。在救灾现场,蒋晓娟天天几乎从白天忙到凌晨,有时候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想回家看看孩子,也根本脱不开身。
有一次,家里打来电话,说孩子哭闹得厉害,蒋晓娟心里很担心。不得已匆忙赶回家看了一次孩子,前后一个小时都不到,就又匆匆离去。
而这一次见面,让蒋晓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能是因为有段时间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竟然对她有点生疏,抱起他的时候还会嗷嗷大哭。而且由于没有母乳喂养,孩子明显清瘦了不少。
但为了做好工作,她还是将这份情绪压制了下去,而哺乳灾区孩子,完全是出于母亲的本性,因为这并非不在她工作职责的范围内,她本可以不用去这么尽心尽力去做,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或许是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吧。
可没曾想就因为这一个举动,在短短一个多月里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争议。蒋晓娟内心无疑是难受的,所幸的是,丈夫和婆婆对她是理解的。对她的行为表示了支持。
慢慢地,蒋晓娟也就释怀了。她说:
“我只是做了天下母亲都会做的一件小事,别人说什么,是大家的自由,我只想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而那些谣言和争议,在现实面前,也无处遁形。因为在之后,蒋晓娟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争议不攻自破其实对于升职,蒋晓娟自己也是有点惶恐的,当然这并非来自网上的舆论,而是担心从一名基层民警,转变到公安局副政委,能否担起职责的重担。
为了证明自己,也让舆论不攻自破,蒋晓娟很快的调整了工作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对她来说全新的工作岗位中。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
“人活着都会遇到困难,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困难、都有压力,关键是怎样面对。我只会尽最大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其实这是蒋晓娟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网友的质疑回应。
事实上,很快蒋晓娟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升任为局领导,虽还只是协助工作居多,但蒋晓娟依旧乐此不疲。在工作中,展现出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凡事事必躬亲,危险的事情,她带头亲赴一线,不辞辛劳。将工作做得很到位,很快,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半年时间过去了,大家对她的努力有目共睹,她也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信赖和群众的认可。在2008年底,她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这是属于她的荣耀,也是她给予自己最好的证明。曾经那些网上的质疑,到此也不攻自破。显然她升任到这个岗位,不仅是因为她具备高尚的品质,还有能与之匹配的能力。
而事实上,从她对于自己哺乳过的孩子的关心上,也可看出,以哺乳进行炒作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在工作之余,蒋晓娟还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曾喂过奶的小婴儿。在那之后他还去找过她们,但后来临时安置点被拆除了,几个孩子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为了能再看看那些孩子,了解他们后来生活的情况,她在此后多次打电话给北川公安局陈家坝派出所民警,请求他们帮助寻找这些小孩。
2008年8月份,蒋晓娟终于等待了孩子们的信息,当时北川公安局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她曾经喂过奶的小姚姚、李德银等几个小婴儿都找到了。
蒋晓娟很是高兴,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匆忙赶往前往北川孩子的安置点。
李德银的家人,看到蒋晓娟时,也非常高兴。对这位在最危难时刻给了孩子生命乳汁的“警察妈妈”,他们也一直念念不忘。
拉着蒋晓娟的手,很是亲切。看到李德银后,蒋晓娟又温柔地抱了起来,“母子”重逢,大家很激动。
之后,蒋晓娟又去看了小姚姚,看到此时小姚姚比起地震时长高长胖了不少,蒋晓娟很是开心。而小姚姚见到蒋晓娟,似乎还认识一样,马上就咧开小嘴笑了。
蒋晓娟将她抱在怀里时,没过多久就在这个“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小姚姚的奶奶,笑着说:
“平时睡觉要哄好久,今天一下子就睡着了,看来还是在“妈妈”的怀里睡着舒服。”
对于孩子,蒋晓娟就像一个妈妈一样,非常用心。将网友捐赠的婴儿奶粉、纸尿裤等物品转送给了他们。得知小姚铫的母亲还在医院住院治疗、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了一部分,送给了他们。
面对孩子家人的感谢,蒋晓娟朴实地表示:
“在“5·12”当时那种情况下,只觉得这些娃娃都是妈妈的心头肉,除了救娃娃没有其他的想法。而今天的回访,也是因为给这些娃娃喂过奶,觉得他们也像自己的娃娃一样,对他们便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责任!”
仿佛那些她曾经哺乳过的孩子,真成了自己的孩子,此后多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帮助树立生活信心。
比如在地震中,一些孩子的家属落下了残疾,而家里的房屋也被震垮的山体掩埋,片瓦不存,家庭陷入了贫困之中。
蒋晓娟就给他们买一些猪仔、果树苗,帮助他们尽快把家园重建起来!
在她的关注下,那些孩子的家庭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可即便做出了多少付出,蒋晓娟都从未以此居功自傲,为人也十分低调。
面对大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始终觉得,我做的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我的战友,他们付出的更多。”
而她之所以被关注,这里面存在一些运气成分,但真正支撑起她“警察妈妈”形象的还是它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工作的态度。
这是一种责任,是作为人民警察的责任;这是一种情怀,是母亲面对孩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