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格局打开
斯威国学
2024-03-20 02:40:27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古希腊时期,有个人住在桶里,这个桶,有人说是埋葬死人的瓮,他像托钵僧一样以行乞为生,还到处宣扬友爱。亚历山大大帝来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恩赐,他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就行了。也有这样翻译的,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
这个人就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狄奥根尼(第欧根尼)。狄奥根尼坚定地像一条狗一样生活,他所处的学派叫犬儒学派。这个学派否定社会与文明,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无欲无求。
据说亚历山大之后对随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狄奥根尼”。
是的,人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终于顺其自然,变成了一条幸福的狗。
在我看来,狄奥根尼的意义在于,是我选择这种生活,而不是生活选择了我。
我不知道多少人愿意做一只幸福的动物,但是这世界上已经深深地烙下了狄奥根尼的印记。我追求我的幸福怎么了?这是我的自由,无关他人……你挡住了阳光,人们似乎活得随心随性。
前面讲到遵循自然规律处事,做到顺其自然,其中有小顺,有大顺,小顺是个人的顺其自然,而大顺,是集体,是团队的顺其自然。仔细区分,小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如动物和人类的婴幼儿,完全顺应自然规律。我们知道动物顺应自然规律,人类婴幼儿其实也一样,只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不舒服了就哭,想要什么东西就去拿。人类婴幼儿的这儿自然感,让成年人羡慕不已。
如果每个人都生活在深山老林,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顺应自然即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像狗一样活着,像猫一样活着,想去捕猎就去捕猎,想晒太阳就去晒。只不过,在人类社会,人与动物一样,每个人只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而不顾他人,社会一定会陷入混乱。因为,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就存在这个梨我想吃,你也想吃,如果是小顺,那就是,我们都要去抢,结果就是谁强悍,梨就是谁的。这块地你看中了,我也看中了,我们怎么办?大打出手,两败俱伤。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人只是和动物一样顺应自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发展这回事了。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展?因为认知革命之后,人类有了智慧的大脑,有了主观世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都从人的大脑中产生,从山洞到高楼大厦,从飞鸟到飞机,从竹简、羊皮纸到纸质书到电子书,从物物交换到贝壳到货币,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主观世界无法准确反映客观世界,人的外在跟内在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认知产生偏差,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各种摩擦,人在这社会上就会活得痛苦、纠结。
怎么办?道家跟儒家都给出同样的解决方法,修身。这是另一种小顺。前面讲的小顺是人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像动物和婴幼儿一样即可,而这种小顺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得自然通透。
怎么做呢?人要观察自然,从自然中得出自然规律,从中学习到人所需要掌握的东西,并且要将人的意念坚定在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基础上,不仅如此,还要坚定地以自然规律为思维规律的架构。人要不自欺,要慎独,了解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情绪,要了解自己的偏见与偏爱,要看到他人的优点等等。这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先格物再致知、诚意、正心,然后修身,人的自身修通了,就可以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家、国、天下。一般情况下,把自己理顺了,才有可能把家理顺,继而把国、天下理顺,最终达到和谐社会,天下大同的局面。
所以说,如果是个人,就用小顺,如果是用于集体,那一定是要用反,用弱,这样才能推动道不断运行,道动起来了,反也就顺了,最终形成大顺。
至于狄奥根尼学习多年,最终像狗一样活着并形成一种学派,是一种影响力,只是情境相当小的影响力,因为他只追求个人的无欲无求,个人的极大自由,割裂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西方思想最大的问题,个体思维占主导,缺乏集体思维。如何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去走,不知道,也想不到。
长久留传后世的就是狄奥根尼的这句话,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就行了。
人们经常曲解其背后的深意,拿来为自己躺平做借口。
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个人通过学习,修身之后有通路,格局一打开,就进入更广阔的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中国人说,要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天下苍生服务,天下为公。以个人的顺为起点,用反,用弱,达到团队的顺,把情境建设强大,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共同合作,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就拿这几天国际社会最关注的大事来说,除了巴以冲突,就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朋友圈已经非常壮观。而过去,我们中国是一穷二白,哪有什么朋友,看的是别的国家脸色。所以,中国先闷声发展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然后提倡一带一路,从最初只有几个国家参与,到现在一百四十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北京参加论坛,共建一带一路,花了十年的时间。一带一路强调要推动实现各国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先发展自身,壮大自己,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路非常清晰。从小顺到大顺,中间用反、用弱,中国人的无为而治在“一带一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中国是一带一路,美国是一炸一路。中国的布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是当世界的黑社会老大,所有国家都得听自己的,不听自己的,就强迫服从。两个国家的格局高下立判。
没有中华文化的系统思维,美国的格局自然上升不了,美国人也压根理解不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人的智慧在于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在于用反、用弱。一句话,我要你做的,都是你想做的,你要让我做的,都是我要让你让我做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件事情,我要求别人跟我一起做,这是有为,别人听不听自己的,两说。而我通过一系列操作,让别人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做,这是无为。
我们中国人的脑袋是转了好几道弯。
就像谈恋爱。一般人是主动追求,成功与否看对方。而无为的人用反,用弱,变成一个人爱不爱我,由我来决定。我不让她发生,她就不会爱上我,我让她发生,她一定会爱上我。
比如说,父母希望孩子听自己的,用物质引诱,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听自己的,都是父母主动,这是有为,父母建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孩子在其中主动听父母的话,父母就变成了无为。
或者说就像开发区管委会得到一块地搞开发区,要先做基础设施建设,把各种批文搞下来,有什么样的政府支持条件,把预留区块划分出来,水电暖等等建设好,这就是在建设情境。建完情境招商引资,我们这个地方有什么条件,几年免税,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怎么样,引发企业到这个开发区落户。
咱们国家的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操作,先提出理念,十年磨一剑,帮别的国家建港口,建高铁,有了那么多成功案例,其他国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中国今年才有这么热热闹闹的朋友圈聚会。但是,中国不会说,这是我一个国家的功劳,你们都必须听我的,而是说,这是咱们共同构建的朋友圈,大家都能从中获益。
这就像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他和群臣在一起讨论总结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想当初,我斩白蛇起义军,不过是一区区亭长。说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国安民,保障后勤,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刘邦说的这三个人好像某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比他强,那么谁当老大?是刘邦。
刘邦建设一个平台,用情境思维,就是建设一个情境,在这个平台上,韩信、萧何、张良各自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无为的人,也就是情境思维中从动的人不需要样样都强,只需要建设情境的能力强,有功赏,有过敞,会识人用人即可。
这是特别大的情境。在小情境当中,古人是怎么用反的呢?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融四岁,能让梨。大家都说孔融这个孩子很懂事,才四岁就知道尊重父母兄长,有谦虚礼让的品格,是这样吗?其实这只是说对了一半。
人们经常说,人都是自私的,把自私当成正常行为,现在有这样的一些人,见到荣誉就上,见到责任就推,有什么好东西,看到就拣大的拿,挑贵的要。但是,你对这样的人是什么感觉?相信你不太会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的,哪天这样的人要是倒了霉,估计愿意帮助他的人也不会多。这样的人也会说,人哪,都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连帮我的人都没有。这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再看孔融所做的事情,通常看来,这是优异好行为。其实,这只是符合道的规律的事情。反者道之动,弟弟很小,又这样的谦让,父母兄长一定对他会更好嘛!这个就叫做损已利人,损小利大。用损失自己的小利益,来换取更多人的合作,那你一定是占大便宜的。前面讲的欲取反予,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很多人与人相处是要求别人先尊重自己,才去尊重别人,古人不是,是反求诸己。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个人都尊老爱幼,那么自己的父母、孩子,以及自己老了,都会得到尊重和爱护。人道用反,这样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我们可以经常翻看四书五经,思考身边的案例,去体会反者道之动,体会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第四十章(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