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立德树人的方向
斯威国学
2024-03-20 02:40:30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立足于德行之上的人,并不需要用德来要求自己。因为他本身的行为,就是符合德的规范的。而处于德行之下的人就需要时时刻刻通过提醒自己,才能够觉察到德的存在。因此,这样的人,本身是无德的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是怎么理解呢?就是立足于德行之上的人并不需要刻意而为之。所以上德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在做什么特别有德行的事情,他也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作为,也不以为自己有什么作为。而下德之人就不一样了,他也采用无为的方式来做事情,但是这样的无为,却是为了无为而无为,因此,这就不能够算是无为,这就是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就是立足于仁这样的一个标准的人,是为了仁而做事情,他并不是出于某种其他的目的。立足于义的人做事情,则一定是为了某些目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就是立足于礼做事情的人,当别人不遵循礼的时候,他就会很愤怒,我对你已经很有礼了,你为什么不能对我有礼?攘臂而扔之很有画面感,伸手去引,去拽,强迫别人遵从。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当人们不遵循道的规律的时候,就会强调德在人际关系当中的重要性,当人们不遵循德的时候,他才会去强调仁爱的作用。当人们也失去了仁爱,他就会强调人与人之间义的重要性。当连义都抛诸脑后的时候,那就只能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人们之所以重视礼,是因为人们的心术不正,诚信不足,而此时,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开始混乱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就是所谓的有预见的人,他只不过是认为自己看到了道的光芒,就能够循着道的光芒而预知未来。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在做蠢事而已。所以,大丈夫要和道本身融为一体,而不是停留在道最薄弱的地方。如果人只能看到光华,那就太薄弱了,要沿着道的规律来处世,而不是用那种繁杂的礼来做事情。所以,我们要去其薄华,拥抱厚实。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道是自然规律的集合,是所有事物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德是体现在人类社会当中人际关系的规律。所以,德只是对人而言的,道德、公德、品德、同心同德等等关于德的词,都是用在人身上,我们说某个人德高望重,不会讲某个动物很有德行。
我们也可以说,德就是人的行为,他的行为规律,是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那一部分。符合自然规律那一部分,就叫有德之人。老子把人分成了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两种。
上德之人就是那些从小就依德行为的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做事情的,他只是有样学样而已。上德之人所有的习惯,都是在德的范围之内,因此,这样的人是站在德的道路上的人,所以叫上德之人。
而有的人,从小并没有养成依照德行而行为的这个习惯。因此,他就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遵守道德。这样的人就不能算是有德的人,只能算是下德的人。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教育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也会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德行要好,德要配位。
孩子的德行从哪里来?从父母那里。所以,父母必须要具备德。
那么德在我们生活中怎么样体现的呢?德是我们观察道的运行轨迹,并总结记录下来的一些原则,是建立所有规范的标准。从品德这个词,我们大概能了解德是怎么一回事。
过去当官的有几品官,品是什么?品就是一个级别,品德越高,你这个人就越好。三个口堆在一起,德就是你在品上的行为标准。一品官总理大臣,不能做七品官的事,七品官肯定做不了一品总理大臣的事。所以,每个人在不同的层级里要有不同的德。
孩子有品吗?没有。父母有没有品?有的。
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父亲叫天,母亲叫地,天父地母。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男人叫龙,女人叫凤。男人是龙,是天。龙能大能小,能伸能吟,能飞能落,一会在天上,一会在地下,一会变成这样,一会变成那样,一会刮风,一会打雷,一会闪电,龙的变化很多。
所以,一个男人太老实了,没思想,没变化,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一个男人一定要晓得在空无一物的情况下,都能力挽狂澜,让自己生存下来。他到一个再陌生的环境,都要让自己扎下根,让自己成长起来。所以,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是空的,所以,男人要勤奋。但是,男人要勤奋,必须要有德,不能瞎勤奋,做什么事情要讲规矩,不能乱做。
如果说天代表父亲,是空的,代表一条龙,要奔来奔去,地可不是空的,地要很厚,挖坑、种树、修道路、盖房子,什么都行,要能承载。所以,妈妈就是大地,妈妈的胸怀不是宽广而是淳厚,妈妈的容忍性是最高的。孩子如果犯了什么错误,爸爸不能容忍,妈妈是能容忍的。
所以,爸爸的德是勤奋。妈妈的德是包容,就是厚德载物。
这就是做父母必须要有的德。
爸爸的勤奋,孩子能学会,妈妈的包容,孩子也能学会。一个既勤奋又有包容感的孩子,品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孩子刚生下来,唯一的德就是不断成长,他只追求成长,不分正负向。比方说,一个家庭当中,爸爸喜欢骂人,孩子也学会骂人,他不会区分骂人好不好,妈妈喜欢打人,孩子也学会打人,他不会认为打人好不好。而因为孩子从小没有德,我们才要给孩子育德、树德。
所以说,家庭非常重要,家庭中父母的德,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线。父母是上德之人的家庭,孩子从小就依德行为,他所有的习惯,都是在德的范围之内。上德的人虽然依德行为,但是他意识不到自己有德行,更不会自恃自己有德,所以他是有德的。
更多的人是下德之人,从小并没有养成依照德行而行为的习惯,仍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孟母三迁,最终搬到学堂附近,为的是给孟子找到合适的生长学习环境。我们知道,孟子后来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一个人本身的资质很重要,家庭很重要,另一方面就是要跟对人。所以除了家庭之外,老师在一个人的人生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下德之人努力想要通过追寻德的脚步而前进,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有德行。这样的人不愿意失去德,愿意追着德行走,但是还没有到那个位置。所以他是下德。
但是本质上,下德的这些人还是处在无德的状态。所以称下德的人是无德的。
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都是处于下德的状态,我们要有觉察能力。
除了父母要遵循的德之外,我们人类体现德的这种德行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就是人永远都追求让自己感受更好;
第二就是人永远都追求让自己可以更准确地认知世界;
第三就是人永远都追求可以更有效地把控自己的人生。
如果说我们能够遵循到这三个原则,就可以说这一个人就是有德之人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一个人感受不好,充满负面情绪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做事情的。一些孩子在家被父母骂,在学校不被老师待见,只能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因为游戏能给自己带来好的感受。成年人也一样,如果在工作单位被人排挤,被领导训斥,工资再高,恐怕也要考虑要不要呆下去。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就会特别有动力,愿意去做事情。所以,当我们处于负面状态的时候,要及时调整到正向状态。
们不仅要给自己良好感受,也需要别人给我良好感受,人际关系中,包括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相处,如果我们希望别人给我们良好感受,我们首先给别人良好感受。
第二条,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一个东西,就是更准确地认知这个世界。我们人为了在这世界上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对世界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道德经》在第一章就提出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和观察总结客观事物运行的规律,是我们更好的去运用这个世界上所有物质的两个最基本的途径。我们认识一个事物,认识得越全面、越清楚,才能把这个事物的功能发挥的越有效。我们上那么多年的学,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总结。我们学习基础理论,学习火箭怎么运行,怎么飞上火星,了解纳米材料、计算机,我们学习管理,学习经济,学习政治,可以说,我们认识客观世界越准确,越深刻,就越接近于道。
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了第三条,追求更为有效地把控自己的人生。好奇心、探索欲总是和掌控力是在一起的,对于事物,我们认识越准确,能力越大,掌控力就越强。可以说,之所以有好奇心,是因为人对于情境内的东西充满了掌控欲。一个人只有掌控力充分,才会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一个人良好感受的核心。
一个人对事物运用的越准确,对人越理解,就越容易把控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本身是遵循道的人,是上德之人。
第三十八章(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