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柔、弱胜刚、强
斯威国学
2024-03-21 02:17:58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道德经》是最容易被误解一章,然而,当你理解了其中的玄妙之处,并且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就会有超强的影响力。
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些都是影响他人的基本规律。灵活使用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做到影响人民于无为当中。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离我们比较遥远,近期就是俄乌战争,我们普通人只是从新闻中了解到一些信息,用不到高明的谋略部分。但是,这么实用的方法可以用在方方面面,用在政治,用在管理企业,管理团队,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做到既影响了孩子,又不会让孩子感到,我的行为是在压力之下做出的改变,反而会认为,这是我自己要做出的改变。因此,这是做父母的可以学习运用的绝妙法宝。
举个例子,有个妈妈在学习到柔弱胜刚强之后,改变了对待孩子不写作业的态度,而且让孩子听进了自己的话。
有次老师在群里发了没有写作业的孩子名单,那位妈妈的孩子就在其中。换作以前,这位妈妈早就火冒三丈了,有时候火大了,孩子少不了一顿打。好在她比较爱学习,而且学完就用。她那天看到孩子又发生这种情况,就去买了一份孩子爱吃的牛排。孩子放学回来看到桌子上的牛排,心情大好。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规则孩子,首先让他心情好,先给他一些东西,然后才能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后这个妈妈一直温柔地看着孩子吃,问他,好吃吗?孩子点头。然后这个妈妈问,你知道妈妈今天为什么买牛排吗?孩子说,不知道啊!妈妈说,今天老师在群里发了没有写作业的学生名单,你是不是挨老师骂了?妈妈可不能让我家宝贝心情不好,楼下正好新开了西餐厅,就想到我家宝贝了。
孩子开心极了。
你可是妈妈最爱的宝贝,老师骂你,妈妈也很难过。但是一想到我家宝贝未来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是有成就的人,妈妈就很开心。成为这样的人是不是要打好基础,跟老师学好知识?学校的规则是不是还是要遵守的?
孩子边吃边点头,嗯!
这个妈妈依然温柔地说,这次妈妈心疼你,下次我可就要收拾你了!
孩子说,不会有下次了。
果然,孩子后来没有出现不写作业的现象。
这位妈妈话语中柔中带刚,把规则立起来,把本来弱的孩子在身份上提起来,让他一步步变强。
效果还不错。
我们都知道柔弱胜刚强,但是对如何使用并不了解,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柔、弱、刚、强是四个东西。
《三略》引用古代兵书《军谶》的话,叫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什么意思呢?就是柔是德,刚是祸害。弱小者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强大者易于受到人们的怨恨和攻击。有时候要用柔,有时候要用刚,有时候要示弱,有时候要用强。应该把这四者结合起来,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巧妙地加以运用。
而且呢,古语说,人没有不争强好胜的,却很少掌握刚柔强弱这个精妙的道理。如果能够掌握这个道理,就可以保生了。圣人掌握了这个道理,总能抓住时机。这个精妙之理,舒展开来足以遍布四海,收拢起来却不满怀抱。无须用房舍去安置它,无须用城郭去守护它,将它藏于胸中,就可以使敌国屈服了。
刚柔强弱是一种超强的润物无声的影响力。
而且《军谶》还强调,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也就是说,既能柔,又能刚,国家更加光明;既能弱,又能强,国势更加昌盛。单纯地柔和弱,国力必然削弱。单纯地刚和强,国家一定会灭亡。
柔弱刚强就是这么强大,需要我们深刻体会。
《三略》中是把柔弱刚强用于治理国家。
柔弱刚强又如何体现在生活中的呢?我们用更加通俗的语言帮助大家去理解柔弱和刚强。
我们中国人讲道。天道讲刚,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道,地道讲柔,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天道讲刚意味着什么?要勤奋,地道讲柔意味着什么?要包容,要讲关爱。天道和地道加在一起,就是我们人要具有的一种属性,就是柔和刚。
这个柔和刚表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个情境来讲,比如我们要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庭,这就需要刚。为什么?因为我们要坚持。可是在我们在建设美好家庭刚的需要之下,我们要怎么样达成目标呢?我们就要柔,柔不仅讲包容,不仅讲宽厚,还要讲顺势而为。
所以在家庭这个情境当中,目标和身份要刚,而行为和当下情境要柔。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跟家长犯冲,说明他融入不了家庭这个情境,这也说明家庭这个情境太刚。
所以说,刚就刚在一定要坚持家庭文化建设目标上。我们家庭文化一定要建设,方向一定要坚持。至于怎么样把家庭成员归纳到目标当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很灵活,要柔。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讲刚柔的时候,要讲势。势,势力的势。刚柔的背后显示的是一种力,这种力叫什么?一个叫强,一个叫弱。也就是力度强弱。
对于家庭来说,谁强?父母强。谁弱?孩子弱。当孩子弱的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更弱,而是变强。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他很愿意好强,愿意示强,把自己表现得很强大。你会发现,小孩子总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强。孩子本来就弱,家长要做的是把孩子扶强。孩子强,弱就自然不存在了。
比如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爸爸上来要捧孩子。
在开会之前隆重表扬一下,我们的某某。我认为咱们本周模范家庭标兵谁最有资格担当?我认为是某某。妈妈认为呢?
妈妈当然说是孩子了。
大家一起鼓掌。
然后爸爸继续,某某是什么?执行家风家纪的标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把孩子的力量抬起来,然后可以给到一些奖励。
我们希望某某下回再接再厉,到明年的时候评选家风家纪坚督官,相信在某某继续努力之下,这个监督官一定是某某的。
家长在讲孩子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全神贯注,坐得笔直,因为他已经强了嘛!
有很多家长并不是这样把孩子扶强,而是吹捧,你真厉害,你真棒,这样的话语不仅没有用反而起反作用,真正变成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还有一些家长直接打击孩子,把孩子变弱,你这没用的废物,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要么跟你反着来,去示强。要么躺平,你爱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是一种对抗。
所以,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文化,文化是柔的力量,教化人民于无形,而武统是刚,简单直接,但是化不掉,只能让人暂时屈服。但是,这两者又缺一不可。
我们还需要注意柔和弱的区分。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被称为“兵仙,神帅”的淮阴侯韩信,年轻时被流氓欺负,他被要求钻过流氓的裤裆。一般人谁受得了钻别人的胯下,有些人可能就会拼命。但是,韩信就做到了。韩信这里的行为是柔还是弱?其实是弱,他通过示弱来让别人放过自己。如果用柔呢?他可能会用各种方法跟那几个流氓称兄道弟,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远大志向。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当一个人很强的时候,就要示弱。当一个人弱的时候,在某些方面就要有长处。一昧的弱、柔,能力是有限的。你说永远当一棵小草,只能是小草。
我们的大脑中一定建立这样的思维,用整体去看个体,用个体去看整体,想到整体,就要想到个体,想到个体,就要想到整体。想到强就要有弱,想到弱就要有强,想到柔就要有刚,想到正面就有反面。
在两极中间就是过程。
刚是怎么变柔的,柔是怎么变刚的,刚柔怎么转换,强弱如何转换。
这种思维的训练需要一段时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弱化到最终的取代,人际关系的基本运行规律,呈现的非常的清楚。我们既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在《道德经》的世界里,这就是存在于万事万之间的基本规律。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叫做柔弱胜刚强。
水虽然柔弱,但是却把鱼儿永远都禁锢在其中。强力是具有破坏性的,国家的强力工具不要动不动就拿出来吓唬老百姓。因为,严苛久了,就会引发对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