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到1938年,仅一年侵华日军就占了大半个中国,可为何之后就举步维艰,直到被赶出去?

温史司 2023-12-29 15:00:21



尽管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近八十年,但这并不妨碍日军侵华的历史依然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

1937年,随着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日本在将近1年的时间内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但从1938年开始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日本侵略者战败被完全赶出中国,日军再也无法重现战争初期疯狂般的扩张速度,几乎止步于1938年时所取得的战略成果。

究竟是什么,停滞了充满了野心的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脚步呢?

一、为日本侵略者“买账”的利益者们“变脸”了

日本其实早有侵华之心,只是一直苦于无法实践。

早在日本幕府时代,日本的浪人武士就不断袭扰中国沿海。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列强的道路,但一个偏安一隅、资源匮乏的岛国,要如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呢?

日本的统治者们将目光放在了地大物博的中国。

不过,日本的统治者们要忽悠老百姓,就必须想个“既当又立”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今天日本右翼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仍可以找到:“日本是为了从列强手中保护满洲,所以才出兵的。”

把本就属于中国的领土视作与日本同宗同源,应当受保护的地区,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给自己找的借口。于是,时至今日,日本右翼仍然将日本的侵华行为美化成“为了保护亚洲与欧美列强抵抗”也就不稀奇了。

不过,又是谁站在日本侵略者背后坐在利益的牌桌上,一笔一笔地点着日本对外扩张抢掠来的“钞票”的呢?

当然是欧美的帝国主义国家们。

众所周知,资源稀缺的日本要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必然要进口大量的钢铁和石油。

于是,为了赚钱的欧美国家毫不犹豫地成了日本侵华的“大主顾”。彼时的欧美,正处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资源过剩,急需向外转嫁资源。就这样,日本就欣然承接了来自欧美的资源,壮大了自身的工业和军事,最终成了在1937年到1938年疯狂扩张的根本。

哪怕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启动后,欧美,尤其是美国的资本家们,仍然放不下日本这个“资源输出地”,源源不断地向日本供给钢铁与石油。

所以,手拿屠刀屠杀中国老百姓的日军,和站在日本背后不断供给资源的欧美资本家,同样逃脱不掉历史的罪责。

只是1938年以后,事情开始转变。

一方面是日本在中国的“名声”太臭了。种种惨无人道的行径被曝光在国际,欧美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与日本是一丘之貉,但好歹还得穿扮上“文明民主自由”的伪装,脸面还是得要的。于是,欧美开始表面上谴责日本侵华。

另一方面则是,在1939年德国发动二战后,日本选边站队与德国走在一起,于是就剩下美国的资源供给了。后来随着罗斯福上台,基于国际舆论,罗斯福要求美国国会中断向日本出售钢铁、石油等资源,才逼得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加大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入侵,最终不得不放缓对中国侵略的步伐。

日本没能在1938年后继续侵略中国的外因正是如此,但本质上还是牌桌上操弄着利益的帝国主义国家们相互矛盾冲突罢了。

二、日本是如何陷入战争泥潭的?

日本能够在前期迅速推进的第一口“锅”,无疑得国民党蒋介石来背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强行按住全国抗日声浪的是蒋介石,甚至想私下里和日本谈判妥协的还是他。要不是“西安事变”,老蒋亲身经历了一次半夜穿着睡衣逃到假山被捉住然后还丢了一只鞋子的狼狈,估计也是不会那么快同意建立“统一战线”的。

然后老蒋就发挥了一如既往“军事上只配当个连长”的指挥才能,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指挥地一塌糊涂。平心而论,当时的国军内部不是没有爱国抗日的将领,也涌现了不少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但是更多的国军积极抗日的将领,不是被自家友军的“不动如山”坑,就是被自家友军的“撤退如风”坑。经常是好不容易与日军形成僵持,结果转头一看,友军全跑光了。

毕竟老蒋只会搞政治平衡,把精锐部队交给嫡系,却全然不管部队指挥员的军事素质。

于是,被戏称为“飞将军”的孙元良,作为指挥官,哪怕在抗日战场一次又一次地扔下部队自己逃跑,就因为是老蒋的嫡系,最终还能善终。而那些被孙元良丢下不管的部队,就没有这么好的结果了。

比如,在淞沪抗战中,要不是孙元良扔下部队只顾撤退,守卫上海四元仓库的八百壮士又何至于孤军奋战以至惨烈收场?

所以,1937年到1938年,日军能疯狂在中国扩张,其自身实力远高于中国军队是一部分,但另一部分,就要归咎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妥协与无能。

那么,日本疯狂扩张的脚步是如何被遏制住的呢?

首先,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根本不可能维持漫长的战线。本身,日本参谋大本营给侵华日军制定的作战计划就是“速胜”,寄希望于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

因为日本十分清楚,战争说到底是资源的战争,但归根结底更是人口的战争。日本的资源和人口是无法支持其维持漫长战争的,于是“速胜”不成的日本转而想拉拢国民党蒋介石,同时在沦陷区扶持傀儡代理人。

于是,无法在短期内吞下中国庞大国土的日本,侵略的脚步自然就慢了下来。

其次,日本需要靠时间去消化占领区。

日本占领中国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掠夺中国的资源,为自己继续侵略和扩张提供基础。但是沦陷区在经过日军的大肆破坏后,已经很难再建立起开采资源的工业体系。

日本要从头开始建立,就只能依靠时间。

最后,也是最关键核心的,日本脚步的迟滞,本质上还是来自于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反抗。

毛主席在1938年5月写就的《论持久战》,不仅打破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更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上的纲领。也就此,八路军和新四军才能在敌后开展抗日根据地,让日军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应付敌后抗日武装,才得以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以喘息。

不过此类事情已经是众所周知,就不再做过多赘述了。

三、日本军方的内斗,也成为日军不得不迟滞侵略步伐的原因

如果翻开日本的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出,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内斗其实由来已久。

幕府末期,日本的长州藩和萨摩藩联手推翻了幕府,迎回了天皇,二者后来成为了日本陆军与海军的源头。但是在日本军政界的斗争中,长州藩笑到了最后,于是萨摩藩不得不出走海军,也就此让控制陆军的长州藩与控制海军的萨摩藩结下了梁子。

尽管通过“226”政变,天皇掌控了日本的军政实权,但继承自长州、萨摩争斗的陆军与海军之争并未消减。

比如日本陆军的目标是“北上”,而海军的目标是“南下”。再比如,日本的“珍珠港事件”虽然是海军的行动,但追根溯源,是陆军在“北上”战略失败后,为了“南下”要求海军发起对美作战。

在日本陆军的匆匆决策下,被卷进来的美国让日本侵华的脚步更加迟缓。

再比如,陆军海军为了争权夺利分别开设各自的军工厂然后进行恶性竞争,导致许多资源大量浪费。据此,日本军方本部的陆军与海军的斗争内耗,也成为了最终导致日本在华侵略陷入困局的原因之一。

日本陆海之争的结果,最直观的就是引得美国下场。但即便在海军开始独自面对美国舰队的时候,陆军想的不是给海军以支持,而是开始给海军挖坑。比如在陆军拿下南亚后,获取的大量石油资源,可陆军就是不给海军用,还要求海军派舰队护送资源回国。于是海军不得不穿过美国埋伏的潜艇回到美国本土,海军一边被陆军消耗着一边还得面对着美国海军,结果就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坚持不住。

不过目光短视的日本陆军没有考虑到的是,海军一旦在太平洋战场失利,陆军在侵华上面就更没辙了。

当苏联卫国战争结束,苏联红军在西线取得胜利后,因为把侵华战争打成持久战的日本人,在中国军民的奋力反抗和日本内部陆海军的不断相互掣肘挖坑下,成功喜提苏联“钢铁洪流”招待。

于是到了抗战后期,被美苏两大军事强国共同“伺候”的日本,想在华继续发动侵略也无法动弹了。

历史总是会用包裹着荒谬的外衣,来不断阐释金子般的真理。

七七事变后,日军靠着疯狂的杀戮与血腥迅速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以为可以“速胜”,但却没想到这却成为日本军事最后的“顶峰”。

但正如八十多年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依旧将日军侵华的行为塑造成“反抗欧美列强对亚洲压迫”一样,日本竭力将自己的战争失败归因于“美苏强大”,也不过是不愿正视中国乃至亚洲军民奋力反抗才让日本失败的真正原因罢了。

1 阅读:31

温史司

简介:还原历史最真实的一面,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