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先后六次南下江南?真是为了游山玩水?非也非也!

世图看历史 2023-04-03 15:15:03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整个大清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幸福的一位皇帝:没有经历残酷的夺嫡之争,因为深得皇祖康熙的喜爱,雍正登基后便将其秘定为皇储,而且为其登基之路铺好,潜在的威胁都除掉;

不仅如此雍正还为登基的乾隆帝留下了富足的国库,也就是说乾隆登基之初是不需要为钱而发愁的;更难得的是乾隆活到了88岁的高龄,在帝位上60年的时间,实际掌权63年的时间。

与通过残酷的九王夺嫡才登上皇位、在位13年从未踏出紫禁城的雍正相比,乾隆的幸福指数是相当高的。

一生当中先后六次南巡,很多人认为乾隆南巡就是为了出去游山玩水,毕竟乾隆确实是一位非常会享受的君王。但乾隆南巡真的只是为了享受吗?

当然不是!

在乾隆在位五十年的时候,针对南巡的重要性他是这样说的:

“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

“西师”是什么?

乾隆口中所说的“西师”指的是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二十四年平准定回的战役,这场战役历时五年的时间,彻底的平定了准噶尔南侵喀尔喀威胁大西北,进而威胁京师的祸根;拓展疆土两万多里。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整个乾隆朝都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但“南巡”为何能与“西师”相提并论呢?

乾隆在乾隆十四年曾经下了一道关于南巡的圣旨,将巡幸江浙的原因还有目的等问题都说得非常详细:

江南督抚等,以该省绅者士庶望幸心殷,合词奏请南巡,朕以钜典做关,特命廷臣集议,今经大学士、九卿等援据经史,......江左地广人稠,素所惦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朕巡幸所至,悉奉圣母皇太后游赏,江南名胜甲天下....

乾隆的圣旨中提到了南巡的目的之一就是陪同圣母皇太后一起游赏江南的名胜古迹,所以便让世人误会,乾隆南巡其实就是为了游山玩水而已;乾隆确实好玩,但并非昏庸到只会享乐,他之所以南巡其实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目的不过是一个不怎么重要的附属的目的而已。

效仿皇祖康熙六巡江浙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基,可以说事事都以皇祖康熙为楷模,经常将皇祖的圣训为金科玉律,甚至在一言一行上都会效仿皇祖。

而乾隆先后六次下江南,就是在效仿皇祖曾经先后六次下江浙。

乾隆十六年

乾隆二十二年

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三十年

乾隆四十五年

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四十九年

前四次都是乾隆带着自己的生母圣母皇太后一起南巡,但是到了后两次因为圣母皇太后已经病逝,乾隆开始独自率领群臣前往。

先后六次南巡经过的地方其实都差不多,一般都会经过南京(江宁)、苏州、杭州还有扬州,从第三次乾隆二十七年开始,乾隆还会前往浙江的海宁县(在海宁陈家下榻,因此很多人便怀疑乾隆其实是海宁陈家的后人)。

乾隆六次南巡经过的地方、所要做的事虽然不是每次都相同,但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六点:

第一点:蠲(juan)免有些地方积欠的钱粮

乾隆在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就曾下旨,将江苏、安徽还有浙江积欠的钱粮全都免除;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江苏省累计积欠了朝廷二百二十八万多两银子;安徽积欠了朝廷地丁三十万五千多,乾隆下旨全部免除。

另外乾隆南巡经过直隶的一些州县的时候,免除了这些州县本年应该缴纳赋税的30%;

在经过山东的时候,将山东积欠的九十七万石粮食给免除。

第二点:阅视河工

江浙等地多次遭遇比较大的水灾,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葬身于大水之中。乾隆作为一国之君自然要心系百姓,视察江浙地区水灾的情况。

在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就处理了关于河工的几件事情,比如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慧贤皇贵妃的父亲)向乾隆上奏:请求朝廷拨下银子修建高堰汛内大坝、里坝等地;乾隆照准。

再比如乾隆下旨修建淮安石堤,并且让河道总督高斌等人详细的勘查估算,不要有所疏漏;

乾隆亲自祭奠禹陵,并且行三拜九叩之礼

前去阅视蒋家坝、高堰、洪泽湖等地

......

第三点:召见并且恩赏江浙等地的士绅

对于已经退休在家,或者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居家的文武大臣,以及向乾隆进献诗词的大臣,乾隆都会予以厚待,或者是将其再次启用为朝廷效力;或者是给予赏赐,又或者是给予一些头衔。

比如在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浙江省海宁县的陈世倌原本是废员,后来做到了左都督御史、工部尚书甚至是大学士的位置;因为在一次拟旨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被认为是不合格的大学士,而被削职,一直闲赋在家。乾隆十五年的时候入京,被乾隆重新启用恢复了原来的头衔与职位,乾隆十六年乾隆在南巡到了高曼寺的时候正式下旨,将陈世倌恢复原职。

另外乾隆将接驾时已经中举的举人钱大昕、吴娘等人,授为内阁中书。

第四点:阅兵

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在二月份到达苏州、嘉兴等地,三月份到了杭州、江宁,在杭州还有江宁等地多次阅兵,并且给参加阅兵的将士们赏赐粮米。

乾隆还为阅兵写了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是关于江宁阅兵的:

“建业开牙驻禁军,当年深意守惟勤。

..........

方行禹迹无非事,大烈钦承品绍闻。”

第五点: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移风易俗

乾隆在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就曾针对江苏地区的奢靡之风下了一道谕旨,谕旨大概的内容是:我奉圣母皇太后之命南巡,观察各个地方的民俗、官兵民风;皇祖圣祖仁皇帝先后六次南巡,如今已经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皇祖的盛典昭垂还“历历在目”;我已经广施恩德,念在大江南北的地方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应当以休养为重,增加人口。但是江苏等地的奢靡之风越来越严重。

乾隆下旨的内容话里话外都是以圣祖康熙为楷模,希望大清能越来越强盛。

除了以上五点目的外,乾隆还前去拜谒了明孝陵,祭奠了明臣王守仁。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乾隆作为大清的皇帝,为何要去祭拜明孝陵呢?

明孝陵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吗?

其实康熙的南巡的时候也亲自祭拜了明孝陵,目的就是为了收服汉人的心。乾隆事事以皇祖为楷模,同时为了让汉人,尤其是明朝的遗臣以及后人、汉人中的文人,对大清更加忠心耿耿,乾隆也需要这么做。

另外乾隆还视察了江宁机房,前往报恩寺、雨花台、灵谷寺等多个名胜古迹游玩。

乾隆通过先后六次下江南,不仅了解了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兴修水利,蠲免赋税,而且还宣扬了皇恩,让江南等地的士绅更加义依附于朝廷,这对江南地方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江浙地区的特殊性

江浙这个地方在清朝的时候是比较特殊的,在清朝各位皇帝心目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都知道江浙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称呼,正因为如此成为大清非常重要的赋税之地。

比如乾隆十八年,整个大清的田地是七百零八万亩,而江苏一个省份的田地就有六十八万亩

,浙江是四十五万亩。

乾隆十八年整个大清的税银是2961万多两银子,江苏一个省就交了337万,浙江是交了281万两。可以说江浙两个省份的田地就占到了全国的16%,而税银则是占到了29%,对于这样的纳税大省,乾隆自然是非常有必要前往的。

除了田地赋税以外,江浙地区的第二大收入便是盐。

乾隆二十九年整个大清的盐课是380万多两银子,而江浙两省是258万两,可以说仅仅江浙两省的盐课就占到了全国的68%,如此大的占比,足以看的出江浙两地对于大清来说,其经济方面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当然乾隆看重的并非仅仅是江浙地区的经济作用,其人文作用也非常大,可以算的上整个大清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地方,才子非常多,是其他省份的十几倍。

江浙两省出的状元数量是最多的:

顺治朝时,举行了八次殿试,一共出了八位状元,其中有六位出身于江浙;

康熙朝时,一共举行了二十一次殿试,江浙一共出了二十位状元,剩下的一位是出自山东;

雍正朝,一共出了五位状元,其中四位是来自于江浙

......

除了状元外,榜眼、探花以及进士的数量情况自然是类似的;

在清朝,状元、探花、进士等自然是直接影响到大学士、总督、巡抚、学政等在各个省份的分布情况,在这些职位上的官员也是大多出自于江浙地区,可见江浙地区早朝廷上的影响确实要比其他的省份大的多。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江浙地区是明朝遗臣作为集中的地区,所以便造成了江浙地区反清的活动此起彼伏。为了江浙以及整个大清的稳定,南巡江浙对于乾隆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江浙在整个大清的重要作用,朝廷必须要要将江浙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毕竟乾隆想要创造“大清盛世”,离不开江浙,这也是乾隆效仿自己的皇祖康熙先后六次南巡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对于大清,还是乾隆来说,先后六次南巡非常重要;但是因为大量的人员跟随一起,每次都是几千匹马,几千条船,每次南巡大概都是耗时四五个月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银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扰了老百姓。

南巡所耗究竟多少?

乾隆在乾隆十四年就曾下旨:让各位臣公安排南巡之事,但是不能浪费民力,打扰到百姓。

乾隆十五年再次下旨:巡幸到江浙时,所下榻的地方除了必要的供应外,其他的不必要费心周折。但在实际南巡的时候,并没有乾隆想的那么顺利。

努三跟兆惠将军负责乾隆南巡之路畅通,需要及时地解决南巡之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障碍。为的就是能让还上、太后等人舒适的南巡游玩以及考察,若是遇到问题的话需要及时的解决,一般是不能惊扰乾隆的,若是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惊扰皇上的话,便是无能的表现,是要被惩处的。但是也有努三与兆惠两位大臣,敢冒被惩罚的风险也要上奏乾隆的事情:

比如从杭州渡江到绍兴禹陵以及南镇这一路上,河道比较窄,只能容许一条船过河,所经过的石桥就有四十多个,若是按照原定计划的话有一多半的桥都被拆掉。等到乾隆南巡结束的话,就需要重新修建这些桥,如此劳民伤财确实不是乾隆的初衷。

但是乾隆不会因为这些难题就停止或者改变自己南巡的计划,更何况此时的他刚到不惑之年,正是胸怀大志、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经过再三考虑以后,便决定:

专门造一座大船晚上住宿使用,大船不能经过的地方,没必要一定要乘坐大船,改乘小船也是可以的;所有的石桥全部不需要拆毁。

若是乾隆一直乘坐龙船的话,确实有许多不好解决的难题;好在乾隆没有坚持必须要乘坐龙船的惯例,随机应变。

虽说乾隆先后下旨几十次不允许地方官员劳民伤财,尽可能的简朴,不可以奢侈,但实际上并没有乾隆想得那么简单,不仅随从乾隆一起南巡的大臣狐假虎威,南巡所经过的各个地方的官员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巴结乾隆,互相比谁更加阔绰。

乾隆先后六次南巡,不仅浪费了大量地人力物力还有财力,给老百姓确实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比如:

乾隆前五次南巡,在杭州换乘小船之前,都是乘坐的特制的龙船“安福舻”,龙船自然是极为舒适的;另外还有翔凤艇作为备用;如此已经准备的很是完备了,但是两淮盐政伊龄阿还给盐商下令再制作宝连航御舟,让乾隆等人乘坐。此事被乾隆得知后,将其狠狠斥责了一番。

仅仅从乾隆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三年这22年的时间里,两淮盐商便花费了460多万两原本应该上交国库的银子,用来迎接乾隆南巡之用。

这些银两还不包括两淮的盐商以及承办大臣所耗费的自己的银两,根据《扬州行宫名胜全图》的记载:两淮的盐商为了迎接乾隆南巡扬州,先后修建了天宁寺、迎恩桥、虹桥、莲花桥、平山堂、高曼寺等宫殿一共5154间,亭台是196座。

另外还有这些宫殿以及凉亭中陈列的物品,让扬州城看上去市风大变,很是奢华。

除此以外,还与乾隆等人南巡沿途的供应,乾隆在第五次南巡的时候,乘坐龙船距离镇江还有十多里地的地方,突然看到岸上有一大桃子,桃子很大而且颜色很漂亮,等到龙船快到岸的时候,突然放起了烟花,很是壮观的景象。

结语

乾隆先后六次南巡,确实有着自己的目的,比如巡视河工、蠲免赋税等;当然也是为了江浙等地的安定,收服汉人的心,让这些汉人对大清更加的忠心耿耿。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乾隆确实也有陪同圣母皇太后等人游山玩水的目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乾隆为了查找自己的身世,毕竟有人说乾隆其实是海宁陈家的后代,这也是乾隆几次下榻海宁陈家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揣测,并没有实际的证据可以证明;毕竟雍正继位时不仅还有其他的儿子,而且正当盛年还有生育的能力,实在是没必要去“狸猫换太子”。

这一点真假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先看乾隆先后六次南巡的影响;

可以说乾隆南巡对于皇权的加强确实是有好处的,但在南巡的过程当中,所消耗的银两、人力等确实是无法具体估计的,这也不免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地方官员的腐败,这是乾隆南巡的一大弊端。这一点,乾隆自己也很清楚。

"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不过对乾隆而言,即便是清楚这些弊端,与南巡的收获相比,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

《清史通鉴—十全英主清高宗乾隆》

《御制南巡记》

0 阅读:3

世图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