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和文章。
他也是一个随性之人,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有感而作。
据说,他曾见到友人的妻子,随后就为他们写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流传千年,感动众人。
苏轼的这位朋友是谁?文人创作都是这么随性吗?当写这首诗时,苏轼有何感受呢?
苏轼的漂泊人生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政治上也颇有作为。
众所周知,苏轼并不是他们家里唯一一位名人,他的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都不是一般人。
唐宋八大家里他们家就占了三个,“三苏”的名号也被传为了一段佳话。
当初苏洵在京城做官,把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留在了家里。
后来苏轼的爷爷去世,苏洵回来居丧。趁着这段时间,苏洵开始闭门读书,并将自己的学问以及经验全都传授给自己的儿子。
当苏洵在家三年居丧结束后,他即将返回京城当官。
但是这次他不是独自一人进京,他还带上了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这也是兄弟二人第一次离开四川,两人非常高兴,看什么都很新奇。
但是苏洵这次带他们出来,可不是让他们游山玩水来的,因为苏轼要参加科考了。
苏轼进京的第一年便参加了科举考试,当年的主考官为欧阳修,结果因为苏轼的文章,欧阳修还闹了大乌龙。
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之后大为赞赏,认为此人定是奇才,当即便要点为状元。但是他身边的副考官梅尧臣提醒了他,万一这篇文章是你的弟子曾巩写的呢?
欧阳修顿时犯了难,这篇文章写得确实不错,他相信曾巩也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是毕竟看不到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是谁啊。
倘若是曾巩写的,那么这个状元就不能给他,因为要避嫌。如果不给这篇文章状元,到时候这篇文章又不是曾巩的,那不是大罪过吗?
但是最后欧阳修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将这篇文章放在了第二名的位置。
发榜之后,欧阳修与梅尧臣顿时有些后悔,居然真的有另一名才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们急忙寻找写出这篇文章的“苏轼”,想要看看这个人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一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苏轼居然是那位苏洵大人的儿子,于是欧阳修急忙前来拜见苏洵与苏轼。
在这之后,欧阳修变成苏轼在京城的“推销员”,到处跟人夸奖苏轼,当然他盘错卷子的事肯定是不会外传的。
在欧阳修的努力下,苏轼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不少京城的才子都过来和他交朋友。
这些人中有当年砸缸的司马光,还有著名文学家王安石,
以及欧阳修门下的曾巩,这些人都是留有传世之作的名家。
听闻苏轼之名前来拜访的还有一位名叫王巩的人,他是宋朝名相王旦的孙子,平时勤于写作,还擅长画画。
但是他最大的爱好并不在此,他平日里最喜欢的便是听歌女唱曲。为了能够随时听到,他还专门请了几位歌女住在家里。
苏轼也经常到王巩家里拜访,一为看画,二为听曲儿。这段时光便是苏轼经历得最痛快的时光了。
不久之后,就在皇帝即将任命苏轼当官的时候,四川老家传来悲报:苏洵之妻,苏轼之母去世了。苏洵急忙带着两个儿子回乡居丧。
三年之后,父子三人守丧期满,又一起返回了京城。
返回京城后,苏轼还没来得及与各位好友见面。皇帝一道圣旨下来,他便要到河南府去了。后来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再次回到了京城,见到了他的好友们。
苏轼在京城任职三年后,苏洵病逝在了任上。苏轼与苏辙两兄弟扶棺回乡,安葬了父亲,随后又在家里居丧三年。
这三年可是非常漫长,长到能改变许多事情。当年的好友变成了仇敌,仇敌也能变成朋友。
苏轼三年居丧结束,再次返回了京城做官,但是此时的朝廷上却换了话事人。
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刚开始的阶段。朝中有不少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已经被他贬官去了外地,其中就包括当初照顾苏轼的欧阳修以及苏轼的众多好友。
苏轼虽然并不是很反感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他对王安石变成这样感到十分伤心。
于是苏轼刚一来便上书一封,评判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并且请求皇帝将被贬谪的人调回京城。
果不其然,王安石对给自己挑错的人从不手软,很快苏轼也被贬了出去。
苏轼在外担任小官八年后,他又上书一封,这本是被贬谪官员的例行公事,但是苏轼的文章写得太有文采,并带上了点个人情绪。
新党从中“体会”出了苏轼的不平之意,于是这封书表又被新党定为了“污蔑朝廷”的罪证。
后来新党的人又从苏轼那些诗中寻找到一些蕴含较强情感的诗句,然后歪解它们的意思,讲给宋神宗听。
不只是皇帝,新党的人让朝中的官员全都开始讨厌苏轼,一时间朝廷里全都是声讨苏轼的人。
于是,在外地当官的苏轼被朝廷派来的人给抓了起来,并被押送到了京师的御史台。这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因此这起事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他差点就在牢里丢了性命。
而乌台诗案不仅仅是让苏轼一个人落入险境,有不少与苏轼有关联的官员全都被牵连。
其中便有我们之前说的那位喜欢听歌女们唱曲的王巩。
当初王巩家有很多位歌女,当她们得知王巩被贬谪的时候,她们全都跑了,只有一位歌女愿意跟随王巩。
有情有义是歌女当王巩被贬官到岭南那环境恶劣之地时,身边仅剩了一位歌女愿意与他同去,这位歌女复姓宇文,名柔奴。
在这些歌女中,属她最为漂亮。就算放眼整个京城,也找不出几个比柔奴还要漂亮的人来。若不是因为柔奴出身歌女,恐怕早就被哪位贵族公子带走了。
王巩带着柔奴到宾州一起生活了三年。这三年期间,他们每日在家里吟诗作对,边唱歌边写诗,比起在家里来还要畅快。
每当王巩心中不顺,柔奴便在旁边唱歌为他排忧解难,王巩听到歌声后心里也会好受一些。
三年时间过去,王巩与柔奴在岭南互相扶持,挺过了这段“艰难岁月”。皇帝下旨将王巩召回京城,王巩和柔奴还有点不太想走了。
但是皇帝让你回去谁敢不从呢?于是王巩带着柔奴又回到了京城。
王巩与柔奴到达京城时,恰好苏轼也在京城中。于是王巩摆了一桌宴席让苏轼来聚一聚。苏轼得知王巩回到京城之后非常高兴,痛快地答应了王巩的邀约。
当苏轼再次来到王巩的小院时,这里早已没了往日的喧嚣,当年那些唱歌的歌女都已不见了踪影。
苏轼顿感一阵悲伤,不知道当年那个喜爱听曲的王巩,经过这三年的贬谪如今变成什么样子?
苏轼迈步走进大门,突然听到了院子里传来了一阵歌声。苏轼很惊讶,难道三年过去,还有歌女留在王巩身边吗?
苏轼走进院子,看到了满面红光的王巩和正边唱边跳的柔奴。这两人根本就不像是刚刚从贬谪之地回来的人,倒像是新婚的夫妻。
王巩见苏轼进门站着不动,便朝着苏轼走了过来。苏轼这时才反应过来,急忙迎了上去。
二人自从当年一别,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见面了。谁也没想到中间会发生这么多事情,二人一边喝酒一边感慨万千。
这时,苏轼提出了一个他从刚一见面就想问的问题:“你们那岭南宾州的生活怎么样?我怎么看你根本就不像是刚从那边回来的?你俩倒像是新婚夫妇。”
王巩笑着问苏轼:“子瞻兄觉得柔奴的歌声比起原来如何?”苏轼细细品味,柔奴竟比当年还要优美。
王巩告诉苏轼,这三年多亏了柔奴的陪伴,他才不至于崩溃,而柔奴也是如此。
当苏轼转头询问柔奴时,柔奴说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非常震惊,柔奴一介歌女,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于是苏轼当即吟唱了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好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晚年的苏轼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一般,开始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
就算是在六十二的年纪被流放到了海南,苏轼依然没有放弃。
宋朝的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低一级的惩罚,但是他到了海南之后却开办学堂,教书育人。据说有人不怕路远,专门来海南上苏轼的课。
一直到今天,海南岛儋州留有苏轼的传说。当地人们认为苏轼是儋州文化的开端,因此将无数东西的名字带上了“东坡”二字,东坡村、东坡桥……甚至连语言都有一种。
可见,苏轼的影响极为深远。
用户89xxx86
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