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日美国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起,短短半个月内,中美关税税率如同失控的过山车,从34%一路飙升至125%,个别商品累计关税更达245%。这场贸易战不仅引发全球股市熔断、美债收益率创43年纪录,更让美国陷入鸡蛋荒、玩具价格暴涨的荒诞困局。
人家打贸易战要钱,特朗普打贸易战要命,差点要了美国自己的命。
当关税成为政治博弈武器,世界经济格局正经历着怎样的剧变?为什么关税战我们信心十足?


4月7日晚简直像坐过山车!10点刚传出特朗普打算暂停关税90天,美股立刻狂飙,结果CNBC和路透社报道完才20分钟,白宫就跳出来说是假消息,美股秒变暴跌。
11点,特朗普又在truth平台放话,中国不撤回反制就再加50%关税,当天美股在低位上蹿下跳。
4月9日,剧情更刺激:美国因禽流感突然闹起鸡蛋荒,找欧洲救急却吃了闭门羹,丹麦、法国这些国家全说没多余的鸡蛋。同一天,美国30年国债收益率暴涨到5.016%,创下1982年以来最大三日涨幅,直接引发全球抛售美债潮。

也许扛不住了,特朗普又宣布对没报复的国家暂停关税90天,把前两天的"假新闻"弄成真的了。
后面几天,双方税率不断加码:10日特朗普把对华关税提到125%,转头又在内阁会议说想和谈;11日中国立刻对等反制,A股反而逆势上涨;12日美国顶不住压力,又宣布豁免中国计算机等商品的关税。这一来一回,活脱脱一场关税闹剧。

从这些节点不难看出,关税影响全球股票,影响美国国债,也影响美国商品供给与物价。事实上,在美国舆论陷入恐慌,各界对关税政策一片质疑之前,美国的关税战其实就已经失败了。
为什么美国会发起对等关税?它会造成哪些当下和未来的影响?美国劳工部长表示,他们希望将越南和柬埔寨的服装厂迁至美国,真的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吗?贸易顺差和逆差是什么造成的?

从现代关税来看,1789年美国颁布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关税法案。
1789年关税法,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保护国内发展中的制造业以及为战争债务筹集收入,当时的背景正是欧洲大量便宜的商品涌入,美国的本土制造业打不过人家。

英国航海法案向美国船只收取高额吨位税,美国提议与英国殖民地之间进行自由贸易,但被拒绝了。当时美国的关税法案也算是和强势的英国硬刚了。
只是美国在200多年历史里又发生了多次角色互换,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1791年出台了制造业报告,其中包含三个原则:
一、对美国工业进行补贴。
二、用关税等管制手段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
三、引进海外人才和技术。

汉密尔顿
1793年,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从英国叛变到了美国,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现代化的纺织工厂。后来从世界上第一艘实用蒸汽动力轮船克莱蒙特号到塞勒斯麦考密特的机械收割机,到爱迪生的灯泡、卡耐基的钢铁、亨利福特的T型车,美国制造业崛起了。
在那个时候美国则成了标准的贸易顺差国,向全世界出口纺织品、钢铁、汽车。那个时候美国需要关税保护吗?不需要,它的制造业发达,GDP登顶,它就是想把一辆福特车卖到全世界。
2024年美国国际贸易出口总额为3.19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11万亿美元,逆差总额达到了9,184亿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335亿美元,这表明当下的美国进口比出口的商品要多。


于是美国又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客户,为啥会出现这样的进出口角色互换呢?
随着美国坐稳全球头号经济体宝座,制造业的“苦差事”逐渐被视为与身份不符。
一方面在“世界霸主”的思维定式下,美国选择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与品牌运营,通过输出图纸、技术专利和管理体系,构建起“大脑指挥四肢”的国际分工格局。
另一方面,美国想塑造世界贸易体系,让自己从贸易顺差国变成贸易逆差国,从生产制造大国变成进口采买大国,这样的结果就是美国用美元和世界各国来结算,美元就能在武力加持等各方面因素下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货币。

凭借这种模式,美国得以尽情享用全球生产的商品与服务,仅以美债作为兑付承诺。
更关键的是,依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赋予的印钞特权,美国既能开动印钞机增发货币偿还债务,也可通过发行新债置换旧债,将债务游戏无限延续。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资本运作,早在1790年实施的“旋转门计划”中便初见端倪,如今已发展为支撑美国霸权的核心金融策略,让世界经济为其债务循环持续输血。

美国这套玩法也搞出不少麻烦。
国内锈带制造业垮了,大批人失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于是老办法又拿出来了——用关税保制造业,让美国人有活干。还有美债的事儿,借钱要还利息,还不能违约,于是想靠降息压成本。
2025美国打关税战就三个目的:捞钱还债、让制造业回来、限制中国。
但这如意算盘真能打响吗?美国主流媒体都不看好,《纽约时报》说这是必输的战争,还有媒体警告会引发经济灾难甚至大萧条。

为啥大家都不看好?就说让制造业回流这事,哪有那么容易。
美国养牲口用的金霉素,90%以上靠中国进口,短时间内根本没法自己生产。就算以后技术突破了,成本也拼不过中国企业,到时候中国企业还能直接去美国建厂,或者绕道其他国家继续卖。
而且美国要重建制造业,缺的东西太多了。工业原材料、稳定电力供应都跟不上,搞AI和电动汽车又特别耗电,基础建设不搞好根本玩不转。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


历史上美国打关税战,有赢有输,但从长远看都没占到便宜。
1930年美国加征关税,结果全球贸易崩塌,直接把经济大萧条搞得更严重。
后来和日本打贸易战,虽然短期压制了日本,但自家汽车产业没了竞争压力,慢慢就不行了,还间接给韩国半导体崛起创造了机会。所以说,关税战看着能占便宜,其实副作用特别大,搞不好把美国自己都搭进去。

1930美国经济大萧条
关税大棒次次被美国挥起,但站在长远来看,终究是砸向了自己那21世纪开始亚洲供应链的关键来到了中国。当2025年关税的硝烟再次自美国吹遍全球,其实这场新的战役已经打了7年。
在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对华加征关税的总统备忘录计划对中国输美商品大规模征税时,就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必胜局。
那会儿美国搞科技封锁,《科技日报》列出了咱们被“卡脖子”的35项关键技术。
当时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就说了,直接把这份“羞辱清单”变成科研任务!这7年下来,公开消息说已经突破了20多项,实际可能更多。


中科院院长 白春礼
为什么说这次咱不怕美国打贸易战?咱们手里的底牌硬着呢!
首先就是咱制造业的“全套装备”,从原材料到成品啥都能造。再说市场依赖,2024年中美贸易额5850亿美元,美国从咱这儿买走4400亿,卖给咱们1450亿。
确实美国是个大客户,但这几年他们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从2016年的21%跌到2024年的13%了。咱们早就开始找新出路,靠着“一带一路”和东南亚市场,商品换个路线照样卖,根本不怕他卡。

一带一路
现在不少原本出口美国的商品,比如太阳能板,都先运到东南亚国家“转一圈”再进美国。
再看两国的贸易结构:美国卖给咱们最多的是大豆,主要用来喂国内4亿多头猪,还有药品和石油;咱们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手机、电脑、电池这些电子产品,还有玩具。

有人问,打起贸易战,到底谁更离不开谁?表面看中国是顺差国,好像更需要市场,但美国作为逆差国,真能离得开这些又便宜又好用的商品?
要知道,中国制造业就像个超级大超市,东西全、出货快、性价比高,你不买自然有别人抢着买。惠誉的首席经济学家都说了,中国物流和基建太牛了,很多工厂生产的零件,全世界就咱们能造,搞不好美国比咱们更怕“脱钩”。

美国想关起门来搞贸易战,但世界可不是他一家说了算。《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都吐槽,特朗普打关税战就是帮倒忙,只会把中国和欧盟越推越近。
中美加起来占全球经济快一半,要是硬刚到底,最后只能两败俱伤,把全球经济拖进泥潭。说白了,这场关税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雷声大雨点小”。
没有人能扛得住长期与本国人民为敌,与全世界人的利益为敌,这次关税战,美方一会儿加税,一会儿暂停,一会儿又豁免,就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碰上这种情况,咱们就默默看着,让对方接着折腾——反正最后只会把咱们练得更强。
残酷的国际环境与竞争推动了中国在这七年间的成长,而在更早亦是一样,8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阵痛中觉醒,50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手搓两弹一星,每一次成长背后必然是逆境下的抉择。
或许全球村时代没有短期绝对的互分胜负,只有长期坚定的自我发展。

总结成四个字,就是论持久战。一个手里握有物美价廉商品的国家一定不会输,一个坚持技术创新、自立自强的国家,一定不会输。不管对方气势上有多嚣张,我们都选择一路跟到底。
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靠霸权永远称霸。中国不靠耍手段、搞封锁,就靠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全产业链优势,还有14亿人脚踏实地的努力。这场博弈,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文本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