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位令人文墨客们青睐,还以高昂的价值回报吸引着无数的收藏者关注。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但就砚台市场的整体表现而言,尤以文人砚与宫廷砚领衔古砚市场。
古有“武夫宝剑,文人宝砚”之说,认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文人砚,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在朝野内外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不仅在庙堂之上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决策,更在民间将其高雅志趣融入文化、艺术之中,这尤其表现在绘画方面,从而确立了“文人画”体系。
文人画在艺术的追求上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在诗书文章之余作一些枯木,丛竹,怪石之类当作以取乐自娱,养生益身,是为文人游戏笔墨用以解胸中盘郁的一种方式。其理论观:一、艺术上,不拘于形似,而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二、境界上要“萧散简远”“简古”“澹泊”“清新”“清丽”力求“平淡”。三、功能上,为了“自娱”,“取乐于画”。赞同绘画“得之于象外”其象外是指于形象之中得到物的特性——性情,然后把物的特性融化于自己的性情中,从笔下流出的乃是自己的性情。所谓作品中的“象”,乃是物的“象外”,亦是人的主观“象”内。以至达到“无我”之境地。
文人砚,是文人的砚。这样的砚,砚里砚外蕴涵有文人风韵,文士气息,是具文化味,书卷气的一类砚。砚主要表现为“美”。题材可根据石形、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有山水、花鸟、人物,表现大自然的物象无所不及。章法布局上要“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立意”“为象”到“写形”“貌色”“置陈布势”,都要有章法。
“文人砚”是砚亦是雕刻,追求视觉,还要追求手感,要有雕塑美学的整体感。刻砚用刀要见刀法之节奏,不能伤神失本,要在气韵品格上达到自如的状态。而金石作为士人风气的一种艺术,砚上所刻铭书法,除彰显书写之神韵,更讲求人生哲理,歌咏个人的世界观,表现其高尚的品格情怀。
“文人砚”作为这些文人的案上之砚,自然也独具文人之品格,追求之境界,使其具有“得之象外”的人文精神。达官显贵及文豪、书画家等,纷纷藏砚和着书立说,苏轼、米芾是这个时期砚台收藏家的代表。元明两代,民间以砚台收藏着称的大家如项子京、董其昌等不可胜数。有清一代,藏砚之风普天皆兴。纪昀、刘墉等显赫要人,也热衷于集藏名砚,纪晓岚还编撰了《阅微草堂砚谱》。到了民国时期,民间收藏大家也比比皆是,如沈石友将自藏之砚整理编撰出《沈氏砚林》等等。文人的参与,最终使砚台集观赏、研究、收藏于一身,成为精品砚的代名词,市场中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