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发起的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3野战军及第4野战军先遣兵团共计120万大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强势突破汤恩伯鼓吹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横扫千里,迅速而彻底地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后来解放华东全境和向西南等地区进军创造了先决条件。
那么,如此规模和意义都十分巨大的战役却为何没能称为第四大战役,没资格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序列呢?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确认的解放战争中三大战略大决战。
什么战役才能称之为战略大决战?简单点说,就是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对决能改变或决定国家及军队前途与命运的战役。
先说三大战之首的辽沈战役,此役东北野战军投入兵力70万,国民党兵力55万。虽说解放军人数占优势,但当时国民党军队整体实力仍大于解放军,还有从华北、山东持续投入兵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辽沈战役之前,在解放战场上人民军队总体上还处于弱势。虽然东野在1947年夏、秋、冬三季攻势中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也解放了大片国土,但对于敌人重兵防守的大城市还缺乏攻坚经验。
同时,人民解放军由运动战转型城市攻坚战,没有太多先例可作参考。比如能否顺利打下锦州、打锦州要多少时间,包括毛泽东主席心里也没有底。东野司令员林彪在战役前期更是如此,在是否先打锦州还是长春的问题上反反复复,七天七夜都难以入眠,可见其内心深处对于战局担忧的程度。
再说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60万对80万,这是连主席都说的一锅“夹生饭”。战前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上都不占优势,战役双方搏杀拼的是双方指挥员的战术运用、指战员的战斗意志及各自的后勤保障。
淮海战役初、中期,三野二野都打得非常艰苦。碾庄战役,粟裕几天几夜都不曾合眼,华野伤亡惨重,粟裕不得不临阵换将,后来通过更换战术方取得胜利。
双堆集战役,刘伯承司令员甚至下定了打光中野的决心。中野主力尽出仍差点被黄维反扑成功,如果不是华野陈士渠部赶到,围歼黄维兵团的计划也许会落空,其战役激烈、凶险程度可想而知!
大家也许认为平津战役我军胜券在握,但其实平津战役同样存在凶险。如果新保安一战不能歼灭傅作义集团第35军,傅作义就有可能率部北窜或南逃。那么,压力就会压向西北战场或淮海战场,很有可能影响西北战场或淮海战场的战役结果。
三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之间,通过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60万左右,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国共两党完全攻守易势,人民军队对于国民党军队已形成碾压之势。
反之,如果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战如果失败,整个解放战场的形势就可能更加不利于人民解放军,战场形势会更加恶化,新中国的成立就不可能在1949年10月1日,这就是为什么三大战役被称之为战略大决战的原因。
再看渡江战役,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虽有120万参战,国民党军队亦有70余万防守,战役规模空前绝后。但经过三大战役后,国军精锐尽灭,这70万大军大多是杂牌军或通过抓壮丁新补充的部队,战斗力与三大战役的国军不能相提并论,且军心涣散,毫无斗志,所以战役不存在悬念,完全一场大规模的追击战,与战略决战不沾边儿。
而且,三大战役已经定出胜负。在国际上,蒋介石的大后台美国已不抱希望,督促国民政府与中共和谈;而中共这边,社会主义苏联也希望中共与国民党划江而治。但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主席岂能受人辖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他早已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这样的形势下,渡江战役只是一场追击战,一场扩大胜利果实的战役而已,无论其规模多大,又怎么能同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三大战役相提并论呢?
所以,总的来看,三大战役是解放军在极为艰难的局面下打下来的,但是渡江战役仅仅是锦上添花之战,虽然它直捣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瓦解了国民党政权,促进了全国解放,但这些都是战前已经预料到的战果,毫无悬念。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战役自然是不能与三大战役并列,即便是有封神之战的称号,也不能改变与三大战役之间的差距,所以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并没有那么深刻,也不能称之为第四大战役。